在家庭熏陶下學中文
斯坦福大學語言中心教授伊麗莎白·拜恩哈德說,無論處于什么場合,各國政要公開說漢語無非有三個目的:一是讓作為受眾的中國人更加了解自己講話的內容,二是表現(xiàn)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與關注的態(tài)度,三是拉近與受眾之間的關系。
樸槿惠在清華的演講題為《韓中心信之旅,共創(chuàng)新20年》。她以漢語問候開頭,獲得長達10余秒的熱烈掌聲。隨后她說:“我見到各位清華大學的學子們,就想起了中國古典著作《管子》中的句子:‘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p>
樸槿惠說漢語,這與她受到的家庭熏陶以及從小對中國文化的喜愛是分不開的。
據(jù)一些熟悉韓國前總統(tǒng)樸正熙一家的學者介紹,樸正熙夫婦當年就是翻著漢語詞典為女兒樸槿惠取名的—“槿”代表韓國國花木槿花,也有“國家”之意;“惠”則象征“恩惠”。通過韓國中文教學廣播節(jié)目,樸槿惠學習中文。
有一次,樸正熙送給樸槿惠一本三國故事。樸槿惠說:“我仿佛遇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就連上課時也想趕快奔回家看這本書?!彼r候在和朋友們玩耍時常常用樹枝當劍,模擬三國故事中的情節(jié)。對于中國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樸槿惠最為欣賞的就是蜀國大將趙云。她在自傳中說:“現(xiàn)在回想起來,甚至懷疑自己的初戀對象會不會就是趙云,因為每次只要他一出現(xiàn),心中就會不自覺地小鹿亂撞?!?/p>
1979年,樸正熙遇刺身亡,為了走出失去親人的痛苦,樸槿惠閱讀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書籍,以獲得平靜和安慰。那時,《論語》《貞觀政要》《明心寶鑒》《近思錄》等都是她案頭常備的圖書。諸葛亮的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最讓她難忘。
清華演講中,中國諺語詩句樸槿惠信手拈來:“我以前去過蘇州,切身感受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管鮑之交、三顧茅廬等中國成語,韓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
演講結束時,清華大學特意將馮友蘭書法作品“一片冰心在玉壺”贈予樸槿惠。樸槿惠十分喜愛閱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稱這本書是幫她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亦有相當高的中文水平,他每天堅持看中文報紙,稱瀏覽中文網(wǎng)站也是學中文的好方法。和樸槿惠類似,他也深受家庭熏陶和中國文化之影響。
2004年,時任新加坡副總理的李顯龍前往上海訪問,他用中文演講說,隨著中國的崛起和開放,新加坡政府一直鼓勵人民不斷學習和適應,以便同中國一起成長。2012年,他到訪天津,種下一株象征合作和友誼的云杉樹,用中文叮囑中方人員“別忘澆水”。
他的父親,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更為新加坡人學習漢語樹立了典范。2011年,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戰(zhàn)新加坡雙語之路》首發(fā)式上表示,要在新加坡生存,沒有英語會很辛苦,沒有漢語則一定會后悔莫及。這并不是因為中國崛起,是因為“你自己要了解你自己的根”。
李光耀學習漢語始于18歲,雖然錯過了學習語言的黃金年齡,但他依然能將漢語說得非常標準。李光耀透露,他學習漢語的秘訣就是“多聽多說,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科班出身”
陸克文被認為是西方領導人中第一個能說流利漢語的“中國通”。他非常喜歡中國書法,辦公室里就掛著一幅書法作品,是用漢字寫的“旗開得勝”。這四個字與他再次出任澳大利亞總理十分應景。對于中文,陸克文可謂“科班出身”。
他1976年進入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學習,主修漢語和中國歷史,同一年到中國深造。1984至1986年,陸克文在澳大利亞駐華使館工作。
2008年4月,陸克文前往北京大學演講。除了用中文調侃,他還提到“戊戌變法”“五四運動”“憂國憂民”等與中國歷史和文化緊密相連的詞組,還歷數(shù)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和胡適等北大名人,顯示了他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深刻了解。
2010年,陸克文向新華社記者發(fā)送一段中文視頻,他在視頻中說:“我衷心祝愿大家虎年興旺發(fā)達?!?/p>
他還以“陸克文議員”為名,開設新浪微博,與中國網(wǎng)友打成一片,吸引了超過40萬名粉絲。
在微博上,他自稱“老陸”,平易得像鄰家大叔。與其他一些外國領導人的微博有人“捉刀”相比,陸克文堅持原創(chuàng)。在一條微博中他寫道:“有不少微博朋友問我是否我本人寫這些在微博漢字。當然是我!因此我在這邊寫的中文有這么多語法以及用法方面的錯誤。如果我用翻譯的話,肯定沒有任何錯誤,全面流利。哈哈!”
很多粉絲與他開各種玩笑,用中國特色詞匯如“屌絲”“城管”“地溝油”等來“考驗”他的中文水平。他們甚至提醒他,在新浪微博上發(fā)言一定要注意,“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
算得上“科班出身”的還有哈薩克斯坦前總理卡里姆·馬西莫夫。武漢大學是馬西莫夫的母校之一。1989年,24歲的馬西莫夫就讀于武漢大學法學院,1991年畢業(yè)。
2008年,馬西莫夫出席海南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時,以中文演說,贏得現(xiàn)場觀眾掌聲連連。
2008年4月10日,馬西莫夫再次造訪武漢大學,被授予武漢大學法學名譽博士和杰出校友。“湖北和武漢對我來說有特別意義,我在這兒學習、生活過三年,”他接過證書時用中文說,“我將繼續(xù)……為中哈兩國關系的深化發(fā)展貢獻才智。”
每晚接受女兒中文“測驗”
駱家輝是美國第一位華裔州長,第一位華裔商務部長,以及第一位華裔駐中國大使。然而,身為華裔的他卻不會說中文。
相比之下,他的前任洪博培,一個地道的美國人,卻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是個十足的“中國通”。
2011年4月的最后一天,洪博培卸任美國駐華大使。離開中國前,他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中發(fā)布了一張他與工作人員在一起的照片,作為離別的記錄。他引用了幾句符合此情此景的古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后會有期”。
洪博培1960年出生,父親喬恩·亨茨曼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公司亨茨曼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上世紀80年代,他攜家?guī)Э诟芭_灣,不但學得一口流利的中文,還迷上中國文化,就此與中國結緣?!昂椴┡唷边@個名字是他在中國臺灣時,其中文老師起的。
任猶他州州長期間,洪博培將中文列為“戰(zhàn)略外語”之一在公立高中推廣,使這里成為美國第一個通過立法在公立學校開設中文課的州。他認為,英語和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叭绻阒烙⒄Z和中文,那么不論在哪個專業(yè)領域,不論是在商業(yè)、法律、教育還是外交領域,你都會在職業(yè)生涯中獲益匪淺。”
由于政績出色,而且中文嫻熟,2009年,洪博培被奧巴馬總統(tǒng)提名為美國駐華大使。2009年8月22日,他上任駐華大使時,面對媒體的第一句話,他用中文說:“我聽說在北京,每一天都是這么漂亮,是不是?”
洪博培夫婦共有7名子女,其中今年14歲的楊樂意是他倆1999年從江蘇揚州領養(yǎng)的。2009年他接受采訪時說:“她(楊樂意)在學校學習中文,每天晚上,她都要給爸爸做個中文小測驗?!?/p>
卸任駐華大使后,洪博培宣布參加2012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在共和黨內初選的一場辯論中,他都不忘“秀”一下他的中文,指責主張對中國采取強硬態(tài)度的羅姆尼“太不了解情況了”。
(摘自《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