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效課堂 切入點 興奮點 疑惑點 發(fā)展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0A-
0080-02
數學課程標準的實施為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注入了活力,使我們的教學改革不斷走向深入。但不難發(fā)現(xiàn)的是,由于對新課標的理解不同,各種“推陳出新”的數學課堂令人眩目。靜下心來反思,各種或簡約或精致的模式,無一不在學生的“學”上做文章。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平臺,如何以人為本,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站在“學”的立場,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出發(fā)。
一、選準切入點,讓學生輕松靈活地“學”。
在學習新知前,學生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把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能動作用,點燃學生內在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在互動中積極思維,在探索中積極建構。
例如,教學《時、分、秒的認識》一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對時間有所接觸,根據學情,特級教師許衛(wèi)兵在上課前一天,布置學生回家研究自己家里的計時工具,第二天和大家交流自己的觀察收獲。第二天上課時學生個個熱情高漲,紛紛把自家的鬧鐘、電子表等計時工具帶來,并滔滔不絕地向大家介紹時針、分針、秒針,以及“時”“分”“秒”的表示方法。有一位學生向大家介紹,他家的鬧鐘鐘面上有四根針。全班學生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還有一根是鬧針),大家都說開眼界了。
這樣的教學沒有生搬硬套,沒有墨守成規(guī),完全從學生的“數學現(xiàn)實”出發(fā),將學生帶入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動,在活動中百感交集,在感知中豁然開朗。變“教師主導”為“學生探究”,將枯燥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不僅課堂“活”起來,學生“活”起來,而且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也變得“活”起來。循著“學”路找教路,充分調動學生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活躍、更深入。
二、把握興奮點,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內在動力。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比绻麤]有興趣,學生的數學學習就可能因為外在力量的強迫而成為心理上的負擔。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向學生提問:“你們見過的車輪是什么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么?”這看似平常的問題,能提起學生的興趣:這樣的情形只有動畫片里有,生活中的確找不到,興許課上會找到答案?!皺E圓也是沒有棱角的,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問題的深入討論,教師順勢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圓的特征。這樣的教學,把準了學生的興奮點,學生容易理解,又能激發(fā)有意義的學習。
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睂W生興趣濃厚地投入學習中,就會有驚喜、有發(fā)現(xiàn)、有收獲、有爭執(zhí)、有碰撞、有交流、有冥思苦想、有豁然開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很多,如利用做游戲、講故事、猜謎語、說兒歌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無論在課始、課中還是課尾,只要運用得當,把握孩子的興奮點,就能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興趣,讓課堂教學煥發(fā)著生命的靈性,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抓住疑惑點,讓學生深入探究地“學”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币墒屈c燃思維探索的火種,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特別注重“增強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將“問題解決”作為與知識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tài)度并列的四項具體目標。課堂上學生是否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探中有學,直接決定教學的效果?!皢栴}解決”是數學活動的基本形式,只有在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猜測、頓悟和發(fā)現(xiàn)數學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時,讓學生舉出一個最簡分數,老師馬上告知這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并將這些分數分別填在兩個集合圈內(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起初學生懷疑,經過檢驗,結果確證老師的答案無誤。進而猜測: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與什么有關?分子?分母?還是分子與分母都有關?教師出示幾組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數,學生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分子相同的分數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數,有的不能,從而矯正猜測,發(fā)現(xiàn)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只與分母有關。接著,又根據例題自由討論,自由猜想:分母的奇偶與分母分解質因數的結果有什么關系?……這時教師并不急于下結論,而是讓學生分別舉例加以驗證,推翻錯誤的猜測,補充不完整的猜測,直至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整個過程,不是讓學生接受現(xiàn)成的知識答案,而是通過層層設疑,層層推進,不斷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了前人探究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過程,讓學生深入地學。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得以培養(yǎng),教學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
四、找尋發(fā)展點,讓學生觸類旁通地“學”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數學課程標準明示我們,學生數學知識的習得,有賴正確方法的引領。只有進行反復的比較、變化、思辨、化歸、猜測,才能收獲真知。也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積累豐富的數學經驗。因此,學生在經歷理解原理、明確方法的認知階段后,教師應根據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有效安排練習活動,以擴大學生認知范圍,強化學生認識結構,延伸學生探究空間,使學生真正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乘法分配律》一課時,練習中可安排這樣一道題:男生25人,女生23人,如果每人種3棵樹苗,男生比女生多種了多少棵?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學生通過練習得到一個等式:(25-23)×3=25×3-23×3。教師提問:乘法分配律中,括號里的數可以是兩個數的和,還可以是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和嘗試得出:還可以是兩個數的差,三個數的和……提問使例題沒有涉及而恰恰觸及知識本質的部分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善了對乘法分配律的認知,拓寬了學生應用乘法分配律的范圍。從而使數學知識本質屬性顯現(xiàn),數學方法有效內化,數學思想也更加深化。
當然,練習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有意采用一些變式,更換概念中的非本質屬性;可以精心挑選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引導學生在“自我否定”中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可以提供一些對比的實例,設計一些障礙,讓學生遭遇一些“坎坷”,將學生的思維向深度拓展。通過練習,讓他們在矛盾沖突中找尋出路,在思維碰撞中互濟互補,使學生的認知進入更高的層次,從而使新知得以建構。
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智慧的陣地,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必須抓住數學教學的本質,才能發(fā)揮數學教育的最大價值。
(責編 韋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