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CI影響因子是科技期刊評價的重要指標,也是現(xiàn)在我國評價考核科研人員工作業(yè)績的最主要指標。然而近年來以SCI作為單一考核的科研評價體系在科研領域帶來了許多負面問題。本文以生物醫(yī)學領域一百種最具影響力的生物醫(yī)學雜志為基點,探討它們與SCI影響因子的關系,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SCI評價體系具有片面性的特點,我們絕對不能以“SCI”影響因子作為科研評價體系的標尺去引導國家的科研建設,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一評價體系進行改良,建立更完善健全的科研評價體系。
【關鍵詞】SCI影響因子;科研評價體系;局限性
1、什么是SCI影響因子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是當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型數(shù)據(jù)庫,被列在國際六大著名檢索系統(tǒng)之首。一般認為,由于SCI對其收錄的期刊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多種嚴格而科學的方法篩選,因而它所收載的期刊集中了各學科高質量的優(yōu)秀論文精萃,全面覆蓋了世界最重要、最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所以SCI的研究成果代表著世界基礎學科研究的最高水準。
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尤金.菲爾德(Eugene Garfield)博士于1955年首次提出可通過論文的被引證頻度來評估期刊的影響力,并于1963年正式提出和使用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這一術語。自1975年開始,ISI機構在出版《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基礎上每年發(fā)行上一年度世界范圍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給出該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每種期刊的影響因子,使得期刊的定量評價成為可能。目前,JCR已成為世界權威性的綜合數(shù)據(jù)庫。它的引用數(shù)據(jù)來自世界上3000多家出版機構的7000多種期刊。專業(yè)范圍包括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等。除影響因子以外,他們還給出“期刊最新排序”(Current Rank)、“總引用數(shù)”(Total Cites)、“時性索引”(Immediacy Index)、“總文章數(shù)”(Total Article) 以及“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等參考數(shù)據(jù)。
什么是影響因子?某一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指該刊物在一定時期內 (一般為2年),所發(fā)表文獻的被引用次數(shù)與該期刊所刊載文獻數(shù)量的比值[1]。其統(tǒng)計公式如下:
IF=C2+C3/A2+A3
例如,A2=1995年出版的文獻數(shù)(1037篇);A3=1994年出版的文獻數(shù)(1054篇);C2=1995年出版的文獻在1996年被引用的次數(shù)(4189次);C3=1994年出版的文獻在1996年被引用的次數(shù)(25170次)
IF=24189+25170/1037+1054=23.605(次/篇)
此統(tǒng)計結果說明,1996年在該雜志上發(fā)表的每篇文獻被引用次數(shù)平均為23.605次,這是相當高的引用率。一般認為,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就是該刊場所載的文獻被引用的次數(shù)越多,引用率越高[2]。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所報道的研究成果影響力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較高。例如,世界著名雜志“Science”和“Nature”在2008年的影響因子分別為28.1和31.4。
2、以SCI評價體系作為標尺引發(fā)的問題
從1987年國家科委首先倡導科學計量學,強調SCI等國際檢索系統(tǒng)在科研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已經(jīng)20多年了。不容否認,SCI數(shù)據(jù)作為一種評價指標從論文數(shù)量和影響力這一側面提供一些相對客觀數(shù)字,為推動中國科研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由于國家對SCI論文的重視,中國科技論文的數(shù)量以指數(shù)方式增長。1978年被SCI收錄的中國論文記錄僅有204條。而2009年,中國發(fā)表SCI論文已經(jīng)達到12萬多篇,比英國、日本多4萬余篇,中國已連續(xù)4年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3]。單從SCI論文數(shù)量來說,中國已經(jīng)算得上是科研大國了。
但我們應當注意到SCI僅僅是科學評價的工具和指標之一,它相對客觀但絕不是完美唯一的。如果過分的將SCI評價體系人為拔高,以其作為科研的標尺,就會事與愿違,帶來諸如假造或抄襲等負面問題。近年來,一些高校、研究機構就為了片面追求SCI收錄論文的數(shù)量和影響因子,制定一些拔苗助長的行政獎罰措施和硬條例:發(fā)表一篇SCI文章獎勵2萬,發(fā)表一篇10分以上的SCI文章就可以晉升教授……這些看似賞罰分明的措施和條例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學術風。2009年12月份,英國《晶體學學報》宣布,撤銷刊載中國學者發(fā)表的70篇論文,理由是這些論文或涉嫌剽竊,或不夠嚴謹[4]。被認為是為中國高校師生“量身定做”的這家刊物,自2005年到2008年9月,共發(fā)文近1.5萬篇,其中中國籍作者竟占半數(shù)[4]。
3、“一百雜志”與SCI影響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既然我們這么重視SCI論文,那么究竟SCI與雜志的優(yōu)劣水平呈絕對的正相關嗎?接下來,我們通過生物醫(yī)學最有影響一百種雜志與SCI影響因子的相關性分析試圖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百種最具影響力的生物醫(yī)學雜志(本文簡稱其為“一百雜志”)于2009年被評出,這一評選活動是為慶祝美國專業(yè)圖書館協(xié)會(The Special Libraries Association,SLA)的百年華誕而進行的。美國SLA是一個非常有權威的國際性組織,美國頂尖大學中的許多知名教授都是該協(xié)會的成員[5]。此次評選不是按照SCI評定雜志的影響因子高低為標準,而是以百年來對國際生物醫(yī)學最有影響、貢獻最大為準則,通過組織世界各地的680名生物醫(yī)學領域的知名學者進行評選的。下面我們運用統(tǒng)計學的手段來分析下“一百雜志”與SCI影響因子的具體關系。
1)“一百雜志”中最早出版的三種刊物為:
A.“林納會社的生物學雜志”(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創(chuàng)刊于1791年。2008年影響因子=2.01
B.“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創(chuàng)刊于1812年。2008年影響因子=50.0
C.“柳葉刀”(The Lancet),創(chuàng)刊于1823年。2008年影響因子= 28.4
三種最早出版的“一百雜志”的影響因子的均值為26.8,相對而言還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三種創(chuàng)刊最早的“一百雜志”仍保持較高的質量水準。然而進一步分析,這三者中的“林納會社的生物學雜志”只拿到了2.01的影響因子,比其它兩種雜志的平均值(38.4)小約19倍之多。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林納會社的生物學雜志”從創(chuàng)刊至今走過了218年漫長歷程,在生物學的歷史上發(fā)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也許植物分類學并不是當今的“分子生物學時代”的主流,但如果就此量化認定雜志的影響力,否認其歷史貢獻,設想著名的植物分類學先驅林納在九泉之下也難暝目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SCI影響因子評價體系存在局限性和不足。
2)“一百雜志”中,19世紀創(chuàng)刊的17種期刊的影響因子分別為3.4530,10.81,4.67,3.45,10.81,12.83,1.19,1.54,31.72,2.06,0.63,1.59,1.67,28.41,31.43,50.02,28.10。從這些數(shù)字可以看出:
其一,從最低的影響因子0.63(“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到最高的影響因子50.02(“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后者為前者的80倍。試問有誰會設想“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比“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好上80倍呢?醫(yī)學上的探索和自然歷史研究是毫只相干的兩個研究領域,它們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
同樣,可以設想類似的一些期刊雜志,“湖沼學和海洋學”(0.098),“植物學”(2009年尚無影響因子)以及“昆蟲半翅目分類”雜志 (尚未進入SCI,更無影響因子)等研究領域較為狹窄的雜志也不可能具有高的影響因子,甚至可能還沒有影響因子。因為研究的人員很少,文章被引用的次數(shù)也必然會很少,影響因子自然不高。但并不能說明雜志的質量不高,所發(fā)表的論文的水平低。因此,用影響因子來評價不同的學科是非常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
其二,17種一百雜志影響因子的均值±標準誤=6.34±3.95(p>0.05)。從這個影響因子的平均值和標準誤來看,其均數(shù)偏低,而且標準誤偏高,說明影響因子的不穩(wěn)定性。另外,這17種雜志影響因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影響因子>5的有10種雜志,占雜志總數(shù)的59%,而影響因子>10的有7種雜志,占雜志總數(shù)的41%。從5-10之間無影響因子分布,說明19世紀創(chuàng)刊的這17雜志影響因子的分布的不均衡性。這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影響因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3)“一百雜志”中,影響因子的相關分析:圖1可見,“一百雜志” 中,影響因子>20有8種期刊,占8%。在“一百雜志”中,高影響因子雜志所占百分數(shù)雖然不高,一般認為水平較高的生物醫(yī)學雜志,諸如NEJM,Nathre,Science,Cell,JAMA等較高水平的雜志均被評為 “一百雜志”,說明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反映了期刊質量的高低。但也必需看到,就學術水平而言,不少入選“一百雜志”的優(yōu)秀雜志的影響因子并不高,如美國生物化學學會主辦的生物化學雜志 (Biochemistry),影響因子只有3.38。
此外圖1顯示,在“一百雜志”中,50以上只有1種雜志,占 1%。20-35有7種雜志,占7%。而影響因子小于1.50雜志竟然出現(xiàn)16種,占16%。影響因子不足1.00的雜志竟也有5種,占5%。其中影響因子最低的一種雜志只有0.098。這說明影響因子在 “一百雜志”中的具有不均衡分布特征。
4)“一百雜志”中,影響因子的可比性分析:國際上較為知名的兩種雜志,“Cell”(1974年創(chuàng)刊,影響因子=31.25)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1875年創(chuàng)刊,影響因子=1.54),前者為后者的20倍之多。也許,沒有人會認可這種比較的真實意義,更不會有人相信前者的質量比后者好上多少倍。而只能說明在當前這一時期,世界上搞細胞、分子生物學的人大大增多,他們發(fā)表的文章及被引用的次數(shù)都會大大增加,僅此而已。
4、小結
綜上所述,從評選“百種雜志”的活動中可以看出,使用影響因子評價雜志的方式以及通過SCI影響因子來衡量論文質量的高低是當前較為公認而合理的方法,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和不均衡性。在不同學科之間也缺乏可比性。因此,SCI影響因子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全能的,更不是絕對的。這就是為什么不少知名科學家所指出的,SCI影響因子也有它的局限性,使用不當會造成誤導,也會間接造成一系列科研倫理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尚無超越SCI影響因子并被廣泛接受的另外一種方法出現(xiàn),使用影響因子仍不失為評價雜志質量的一項可以定量的參考指標。但是,我們也應該將SCI評價體系和同行評價體系等綜合起來。何絕對化、擴大化的對SCI評價體系的應用,把SCI影響因子當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當作科研評價體系的唯一標尺,就可能帶來不良的后果。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對此給與關注,對目前的單一的SCI評價體系進行改良,建立更完善健全的國家科研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Garfield E. Using the Impact factor. Current contents, 1994, (29):3-5,
[2]Garfield E. The impact factor. Current Contents, 1994,(25):3-7.
[3]楊立英,周秋菊,岳婷,金碧輝.中國科學:對差距的理性思考——2009年SCI論文統(tǒng)計分析.科學觀察, 2010(1):16-44。
[4]楊玉圣.高校學術評價“去SCI化”評議——論大學問題及其治理(之三).社會科學論壇,2010(09):55-68.
[5]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6/2009625173147266.htm.
作者簡介
黃永勝,1983年生,復旦大學博士,現(xiàn)職稱為清華大學助理研究員。曾用名金永勝,民建成員,2008年至2010年曾在芝加哥大學BenMay癌癥中心訪學。Email: ysheng@tsinghua.edu.cn.
解景田,1960年南開大學畢業(yè),現(xiàn)為芝加哥大學醫(yī)學院研究員、南開大學與河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