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落三秋葉,①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②
入竹萬竿斜。③
今譯:
懂得掃落深秋的樹葉,能夠吹開二月的鮮花。經過長江,卷起千尺雪浪;進入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注釋:
① 解:懂得。三秋:深秋
② 江:指長江。千尺雪:比喻高大的浪花。
③ 斜:舊讀xiá。
作者小傳:
李嶠(約645~約714),子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二十歲進士及第,官至中書令(宰相)。初唐著名詩人,富才思,多詠物之作。在近體詩的定型上作出重大貢獻。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吟詠的對象是風。風是空氣的流動,是不具有形體的。無形之物難寫。但是這首小詩卻把風寫得生動可見,有知有情。究其原因,是作者緊緊抓住風對有形之物的作用來下筆,并生發(fā)聯(lián)想,才收到這樣的藝術效果。
開頭兩句,寫風掃蕩秋葉,吹綻春花。一個“解”字,一個“能”字,把風寫成懂得人間需要,寫出風的除舊布新的功能。后兩句,寫出風的巨大力量:它行經江面的時候,能卷起千尺高的雪浪;它吹進竹林之后,能讓上萬棵竹竿傾斜。作者通過描寫風對有形之物的作用,把本來不具形態(tài)感的風寫得具體可感。
這首詩很像謎語,謎底就是“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謎語,因為它不僅表現了風的特征,而且寫出了風的精神:既懂人間需要,又能所向披靡。作者顯然是在借物抒懷,是有所寄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