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計算機網絡基礎及應用》課程建設中,將傳統(tǒng)相對獨立的課程章節(jié)重組為5個項目,根據(jù)實際工作任務設計學習任務,針對不同工作任務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虛擬軟件、仿真軟件進行教學,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資源。
關鍵詞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基礎及應用;實踐教學;教學平臺;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29-0036-03
《計算機網絡基礎及應用》課程是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具備規(guī)劃、設計、安裝、調試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等核心能力的主要專業(yè)課程,是本專業(yè)后續(xù)課程的理論基礎。
一、突破傳統(tǒng),重組教學內容
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yè)網絡產品銷售、網絡組建、網絡維護等工作崗位進行分析,確定本課程的任務是培養(yǎng)計算機網絡技術初中級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
現(xiàn)有課程大多介紹網絡理論并覆蓋網絡技術等內容,各知識模塊相對獨立。對于網絡初學者來說,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并易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后續(xù)課程的學習。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取決于兩個決定性的因素:一個是課程內容的選擇,一個是課程內容的序化[1]。因此,為實現(xiàn)“教師所教即為行業(yè)所需,學生所學即為行業(yè)所用”,必須加強與企業(yè)合作,借助思科、H3C網絡技術學院資源,深入企業(yè)進行崗位職業(yè)能力與工作過程調查,與一線專業(yè)人員共同確定學習領域的內容,選取崗位的工作任務作為學習任務。在介紹網絡基本理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增加各種最新的網絡知識,注重各知識模塊的銜接,將傳統(tǒng)相對獨立的課程內容章節(jié)重組為5個項目:網絡認知、網絡組建、網絡管理、網絡應用和網絡防護。為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每個項目都設有一半學時的實驗環(huán)節(jié),并盡量利用Packet Tracer工具軟件加以展現(xiàn)與強化,如表1所示。
二、轉變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本課程以往的教學是在教室進行理論教學、在機房進行實踐教學,模式單一,不利于師生交流,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拓展提高。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請實踐專家回憶并陳述自己的職業(yè)成長歷程、劃分職業(yè)發(fā)展階段,找出各階段有代表性和挑戰(zhàn)性的工作任務,并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的框架[2]。對不同工作任務有針對性地采取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和工學結合等教學模式。
所謂課內課外結合,就是從“課內教學”轉向“課內外結合教學”,利用學校校園網,讓學生綜合所學的相關知識,參與管理、維護校園網,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校園網絡為媒介,建立課程網站,提供大量的技能認證教程、課件和教學視頻,供學生自主學習。所謂校內校外結合,就是鼓勵學生利用假期走出校園,進入企業(yè)參加企業(yè)社會實踐活動,最大限度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技能、職業(yè)素質、崗位適應能力。工學結合,就是以實際工作任務設計學習任務,根據(jù)實際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突出學習任務的職業(yè)情景,力爭達到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每個項目中的學習任務都是以具體完整的工作過程來實施教學,教學活動中圍繞“做什么→怎么做→具體做→做的效果如何”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能力訓練,整個過程既訓練學生職業(yè)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質。
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后續(xù)課程及考取思科、H3C網絡工程師認證證書打下基礎,使之具備企業(yè)認可的專業(yè)能力。
三、著眼全面,優(yōu)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作為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對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實效有著重要意義。直接決定教學方法的主要因素是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學生認識活動的規(guī)律和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習特點[3]。本課程原有教學方法主要為講授法和實驗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崗位培養(yǎng)的理念、思想、原則、方法探索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課程教學從整體上做到理論知識講透,實驗要求具體、任務明確、可操作性強、便于實施,各個訓練任務都有其對應的訓練目的、內容和指標,使學生學習有目標、實踐有依據(jù),通過自已的探究完成實驗,并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注重課堂講授。理論性知識或概念在生活實際中都能找到相應的影子,在教學中舉一些內容貼切、學生熟悉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在傳統(tǒng)講授法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和難點,使用動畫教學課件和教學資源圖片,增強直觀教學。
加強實物教學。實訓室里擺放各種傳輸介質、網絡設備供學生觀察,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直觀感、新鮮感,活躍學習氣氛。讓學生親眼見到具體的網絡設備,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善用虛擬教學。針對平行班授課大多使用同一機房的現(xiàn)狀,充分利用虛擬軟件進行訓練。特別是對網絡操作系統(tǒng)、網絡服務器的學習,學生的每次操作不會對機器原有配置造成影響,可以重復多次練習。
用好仿真教學。為克服實訓受地點、條件的限制,使用思科公司的網絡仿真軟件Packet Tracer進行仿真訓練,使學生在個人電腦上形成一個小型網絡實驗室,及時復習強化實訓內容。從最初搭建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到計算機網絡基本命令、網絡設備選擇、網絡線纜連接、網絡協(xié)議工作方式,再到網絡服務器的構建,結合思科Packet Tracer軟件,增強學生實踐技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積極組織大型課程作業(yè)。通過分析學校機房的組網需求,提出組建方案,設計滿足實際需求的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同時將與認證相關的網絡資源和輔助文獻及時介紹給學生,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四、填補空白,豐富教學資源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建設,通過思科、H3C網絡技術學院等網絡教學平臺,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資源,但沒有定期的整理、補充,缺乏系統(tǒng)性、前沿性。精品課程要展示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并實現(xiàn)優(yōu)質資源的共享,就要借助先進的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特別是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4]。因此,本課程不斷開發(fā)和補充完善網絡教學資源,制作新的教學課件,并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和作用,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編寫一套內容先進、體現(xiàn)本課程建設成果與特色的教材、學習指導書和實驗指導書,建設完整、科學的習題庫、案例庫、試題庫、技能測試題庫。
五、把握節(jié)奏,完善教學評價
原有課程考核方式為“理論+操作”,只在期末進行,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學習的總體情況。改革后,加強了形成性考核,由教師把握節(jié)奏,做到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學質量評定。平時考核:每節(jié)課都要進行考核,主要根據(jù)學生出勤、聽課、完成作業(yè)和習題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實踐考核:每個任務學習后進行實踐考試,主要由學生自己完成組網規(guī)劃和動手組網,教師根據(jù)實際完成情況給予評定;模擬認證考核:每個項目學習后進行模擬認證考試,主要針對技能認證內容,此項考核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提供了自測方法,并明確自己的知識薄弱點和以后學習的方向;理論考核:整門課程要進行理論考試,采取閉卷方式,主要是對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是否牢固、全面,給出正確的評價。
這種考核方式,能夠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測試學生實際應用能力與學習品格,有效地檢驗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為教師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改革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1]鄒羚,等.高職《Photoshop圖像處理》精品課程開發(fā)與建設[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1(2):33-35.
[2]趙志群.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與學習任務設計[J].職教論壇,2008(6):1.
[3][4]柳禮泉.論精品課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Dong-en, SHA Ji-dong
(Changchu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33,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the traditional chapters that are relatively separated are reorganized into five projects, and the learning tasks designed by the practical working tasks,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are adopted for the working tasks respectively, and the virtual software and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are applied so as to maximiz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Ba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platfor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