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人如何土豪的故事已經很多了,比如巴黎奢侈百貨里等著退稅的中國游客,喜歡全款買房的中國富人等等,雖然讓人有點側目,但是土豪的“新錢”也是錢,對交易來說這是最重要的?,F(xiàn)在,佳士得、蘇富比估計也是對中國土豪的錢上眼了,進駐中國開拍賣會,不僅要拍中國書畫、瓷器古玩之類,還大力推廣畢加索、沃霍爾之類歐美藝術家的作品,鼓勁要把這塊市場做大。
想當年,日本人在19 8 0年代也是豪氣干云,他們的參與,把法國印象派的畫作價格撐到新的層級。那時候的日本和現(xiàn)在的中國有許多類似之處,貨幣對外升值、國內地產價格高漲、藝術品市場繁榮,唯一不同的似乎就是股市,中國故事命運曲折,一會上,一會下,比日本要驚險。另一點就是,中國畢竟人多,內生的市場規(guī)模要比日本龐大,因此不僅日常消費品、藝術品市場也有強大的內部生產、消費的循環(huán),而且許多中國特色的產業(yè)比如禮品產業(yè)、煙草產業(yè)都規(guī)模巨大。在藝術品市場方面,中國書畫也是最蔚為壯觀的,其中一個驅動也是和送禮消費有關。
這種特色產業(yè),或者說特色消費趣味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社會結構決定的。相對較為封閉的教育、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人,在消費上也具有較大的保守性,容易接受熟悉的、有名氣的東西——這個名氣可以是央視廣告轟炸的結果,也可以是機場候機廳視頻大師們的心靈雞湯中夾帶的品牌。
央視以及都市報之類大眾媒體在1990年代崛起,對中國的商業(yè)影響極大,在21世紀甚至波及到文化行業(yè):以前,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在“圈內”得到認可,然后才通過專業(yè)媒體、體制力量等,慢慢波及到其他行業(yè),影響基本還是在所謂文化圈或者說比較“高”的層次內吧。但是,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電視欄目則直接造就文化明星,大眾媒體頻繁報道“拍賣天價”則催熟藝術明星,都不再依靠專業(yè)圈子的內部評議、輿論,而是直接把某個人、某件事放在大眾面前,造成知名度,之后則是名氣的不斷循環(huán),形成直接的購買力——買書、聽講座、買畫等等。其實娛樂業(yè)也是如此,“快樂女聲”、“中國好聲音”等都是例子,之前是專業(yè)唱片公司去尋找有潛質的藝人,打磨、出唱片、做宣傳,力爭讓觀眾接受,而現(xiàn)在這類節(jié)目直接把新人放在觀眾面前,邊練邊選,程序變了,商業(yè)模式也不同。
這就造成一個拉鋸狀態(tài),依循傳統(tǒng)的專業(yè)圈的評判還存在——至少是殘存,而大眾集成的效應又是如此的“顯著”,常讓當事人舉動得咎。當然,理性點來說,人們可以不再顧及前者,而直接以后者為唯一追求。不過,現(xiàn)在專業(yè)圈也有了新變量——一般而言,所謂專業(yè)圈最強大的堡壘就是公立學校系統(tǒng)——從中學到大學,而現(xiàn)在出國留學的多了,留學回國任教的多了,下一代的思想意識和上一代、上兩代漸漸不同,以后中國特色或許會少點,而國際潮流會越來越成為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