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2010年英國大選前圍繞經濟問題展開的第三場電視辯論的探討結果顯示,介入資源在這場電視辯論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候選人通過介入資源的運用來表明立場,以實現(xiàn)在大選中勝出的目的。
【關鍵詞】英國大選電視辯論;介入資源;人際意義
1、引言
2010年,英國大選前的第三場辯論的主要議題是經濟問題,三位候選人就削減赤字、稅收、住房、教育等問題進行了辯論,他們試圖用語言在選民中塑造民眾期待的形象以便能獲得選票優(yōu)勢。本文以評價理論的子系統(tǒng)--介入資源系統(tǒng)為理論基礎,旨在探討候選人是如何通過語言協(xié)調好復雜的人際關系,以達到他們辯論的目。
2、理論框架:介入系統(tǒng)
評價理論指語篇中所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的情感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lián)盟讀者的各種方式([1],2003:23)。它超越了傳統(tǒng)的語氣和情態(tài)系統(tǒng),將人際功能的實現(xiàn)方式拓展為態(tài)度、級差和介入三個系統(tǒng)。在整個評價理論中,介入資源是用來考察態(tài)度的來源,在評價體系中起輔助或支撐作用。介入系統(tǒng)的構成圖可見下圖([2], 2005:134)。
“單聲介入”是一種直白的陳述,話語中沒有提及其他觀點和聲音?!岸嗦暯槿搿眲t允許其他觀點和聲音的存在。受篇幅影響,本文僅對“多聲介入”進行討論。介入資源通常反映在詞匯層,但這些不起眼的介入資源卻從側面體現(xiàn)出說話者對人、事以及物的看法、態(tài)度和把握程度。就辯論語篇而言,辯論方常運用介入資源說明己方觀點、評論對方觀點,企圖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聽眾的判斷??梢哉J為,介入資源是說服選民的有力手段之一。
3、2010年英國大選電視辯論中介入資源的運用
據(jù)初步統(tǒng)計,2010年英國大選前第三場電視辯論匯中各種介入資源的比例如下:
筆者就其介入資源進行分析,探討每種資源在實現(xiàn)說服中所起的作用。
3.1對話收縮分析。對話收縮是介入資源的其中一個子范疇,它意味著話語中的介入挑戰(zhàn)、反擊或者限制了其他聲音和立場,包括“否認”和“聲明”。
(1)否認。“否認”意味著語篇中的聲音和某種相反的聲音相互對立。它“否定”給出的其他觀點或“反駁”預期的對話實現(xiàn)。它在辯論中顯示出不同的功能。
例1:Nick Clegg: I am saying no to things like the multi-billion pound Euro fighter Typhoon project……What you can not do --- and this is where I really disagree with David Cameron and Gordon Brown. You can not fill the black hole by just a few savings on pot plants and paper clips in Whitehall.
例1中自由黨領導人克萊格連續(xù)使用三個表示否定的詞對保守黨的卡梅倫和工黨的布朗的觀點進行了抨擊,他連續(xù)使用兩個“not”提醒選民卡梅倫和布朗的錯誤政策,希望以此引起選民的共鳴。
(2)聲明?!奥暶鳌敝刚Z篇中的聲音表明命題是證據(jù)充分、公認的、可靠的等([2],2005:328)。將“聲明”運用到競選辯論語言中,有利于增強候選人的說服力,提高選民對候選人的信心。
例3:Gordon Brown:……I believe he (David) is planning to cut the Schools Budget, and he hasn’t denied it. I believe also that child tax credits would be cut by both parties if they came into a coalition. I believe too that….
工黨布朗連續(xù)使用3個“I believe”對保守黨和自民黨的攻擊和批評,容易引起選民的共鳴,增強民眾對工黨繼續(xù)執(zhí)政的信心,從而實現(xiàn)辯論的最終目的。
3.2對話擴展分析。對話擴展是介入資源的另一個子范疇,指的是話語中的介入或多或少地引發(fā)了對話中的其他聲音或立場,包括“引發(fā)”和“摘引”。
(1)引發(fā)。“引發(fā)”指語篇中的聲音所表現(xiàn)的觀點建立在和其他觀點的聯(lián)系中,因而表現(xiàn)為許多聲音中的一種,從而引發(fā)了對話。它通過說明給出的其他觀點只是多種可能之一,從而賦予其主觀性。從介入系統(tǒng)的角度看,采用情態(tài)就是引發(fā)了對命題的多種解釋([3],2005:328)。
例4:Gordon Brown:…… we will recoup that value for the county…… We will continue to fight for a global levy and it will happen this year, but it will happen….例中的4個“will”是候選人布朗對選民的一種承諾,承諾在銀行業(yè)改革方面,工黨將來會推行全球銀行稅。布朗試圖用承諾來增強選民支持工黨繼續(xù)執(zhí)政的信心。
(2)摘引?!罢敝刚Z篇中的聲音所表現(xiàn)的觀點來自語篇外部的聲音,因而表現(xiàn)為許多聲音中的一種,引發(fā)了對話。它在提出觀點的同時保持了語氣的客觀性,不會引起其他候選人和聽眾的反感。例如:
例5:Gordon Brown: But, Nick, The Institute of Fiscal Studies that you were quoting a few minutes ago says that your proposals for financing your tax cuts are highly speculative……例5表明所說的并非候選人的聲音,而是來自外部聲音,這就顯示出候選人對選民的尊重的同時顯得候選人所說的話更具可信度。
4、結語
介入資源在辯論話語中有廣泛應用,運用評價理論對2010年英國電視辯論進行分析意義重大。它能夠幫助英語讀者提高洞察力,把握介入資源在辯論文章構建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更好地理解候選人是如何實現(xiàn)辯論評價和勸說的目的。但是,由于評價意義的解讀與辯論語篇讀者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關系密切,所以本文的分析有時難免會出現(xiàn)主觀的現(xiàn)象,這是本文的局限。
【參考文獻】
[1] Martin. J. R 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he clause [M]. London: Continuum, 2003.
[2] Martin. J. R P.R.R. White.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李戰(zhàn)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