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更加強調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學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書本世界的,他們許多的直接經驗、感受都來源于生活。教育意義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時刻里,因此,只有根植于生活并為生活世界所服務的課堂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與生活有許多相關聯系的學科,在其課堂上加入生活元素,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也能讓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知識更為感興趣。本文將對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上的生活元素進行了論述,闡釋了生活元素和信息技術教學的關系,并提出了運用把生活元素滲透在指導教學中的建議。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元素;滲透
對于生活與教育的關系,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币虼耍鳛橐婚T新學科,也是現代信息時代需求下所必須學習的知識,信息技術這一門課的教學更加需要生活化。應該要把信息技術教學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更多有利于他們未來發(fā)展的信息知識。
1、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上生活元素的現狀與意義
由于受到早期計算機教材和傳統教學觀念等的影響,大部分信息技術課的老師仍然以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考核為目標,認為只要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就可以了。他們習慣性地把這一門課當成單純的操作技能訓練課來教,而忽視了技術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導致了教學與生活脫了節(jié),學生只能死記硬背,不懂得如何實際操作利用信息技術。這樣的信息技術課堂毫無生活氣息、沒有生命特征,學生根本學不到任何知識。
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加入學生周圍的一些生活元素,把知識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把教學活動圍繞信息活動主線展開,恰當地設置與學生原有經驗相沖突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其次,讓生活經驗作為信息技術的教學起點,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所遇到的相關信息技術經驗相結合進行傳授,不僅能更快地讓學生在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也能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本質性的變化。
總的來說,將信息技術課堂生活化,讓生活元素活躍于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上,能夠為學生展示創(chuàng)造力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這些生活元素會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解決問題的開始。
2、將信息技術教學融入到生活中,感受生活化學習的快樂
新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是回歸生活世界,將教學內容生活化就是讓教育回歸生活的關鍵。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上引入生活實例,讓學生親身參與各個主題實踐活動,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他們才能獲得知識并掌握技能,切實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
那么,面對著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面對教材本身枯燥無味的術語連篇,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入生活元素,讓學生感受生活化學習的快樂,值得我們不斷地去思考與探索的。
2.1改變信息技術教學的課程內容,從生活實際挖掘實例
書本上的信息技術知識枯燥無趣,如何結合生活實際將課本上的知識恢復活力,首先教師就要做個有心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場景作為切入點。將生活引入課堂不是憑空能想象出來的,對此,教師在平時應該要多關注、多觀察學生日常生活,結合教學內容和顯示生活的聯系,把相關聯的實例搬入課堂應用。只有靠平時的日積月累,才能在課堂上對學生生活中的事物運用自如。把講授知識變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將課程內容生活化,可以把學生注意力最大的吸引到課堂,培養(yǎng)學生將課本知識外延到生活的能力,繼而獲得對知識完整的認識和體驗。
其次教師要親近學生,以學生的心境去看待學習,注意他們能夠理解什么、需要什么,再結合書本的知識來引用受學生歡迎的生活內容。要以學生的心態(tài)觀察生活,才能做到科學地把學生的生活情境與課本知識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頭腦中展現熟悉的生活情境。
2.2強化信息技術在生活實踐中的存在,讓學生學以致用
信息技術看似離學生生活很遠,事實上卻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讓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因此,學習信息技術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來開展各學科學習、適應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中的社會生活。
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學都不應該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如果所學的知識脫離實際,不能為生活服務,那么這樣的知識是毫無用處的,因此信息技術的傳授就是要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水平,做到學以致用。如在學習表格信息的加工時,教師可以請學生記錄一個月內每日的開支收入,再利用所學信息技術知識,將其記錄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課堂上進行統計操作,并用圖表清晰地表達出自身一個月所需花費。
信息技術教學既要讓生活元素和書本知識融會貫通,又要讓所學的知識、理論可以為生活實踐所用,幫助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真正達到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
2.3改革教學評價機制,以生活化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學習成果
教學評價機制的生活化也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部分。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要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評價,就必須要大膽的改革教學評價機制,積極促使評價的“生活化”,注重平時的操作與實踐,注重過程性評價,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學科標準去評價。也就是說,在評價學生這一門課程時,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考察學生學習的情況,而非只考察機械的、死記硬背的測驗。
第一,在評價的內容上,要改變單一的評價學習結果模式,轉而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生活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信息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以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第二,評價的形式應轉變?yōu)橐詫W生評價為主,教師評價為輔的模式。有效地開展小組評價、自我評價、對評價的再評價后,教師再在評價過程中的給予適當點撥、啟迪、調控,讓學生學會客觀地多從正面進行相互評價。學生評價為主不僅有利于學生肯定成績、找出差距,而且可以完善教師的教學設計,最大能力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3、結語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讓生活元素融入課堂是一個切入口,也是一種拓展和延伸,可以讓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更顯張力,更具活力,讓信息技術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更好地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這一信息技術課堂的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蔣礫.例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活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4(04).
[2]梁潔.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學習(下),2012(10).
[3]許春益.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浙江教育技術,2009(03).
[4]辛躍武.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