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前提和基礎,是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提高學生文化品位的一門重要課程。首先,它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審美觀念;其次,它還要能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陶冶情操和民族情懷。但是現階段,我國的高職語文課堂還存在“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的弊端,因此,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采取一定的科學手段來改變這種現狀。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素質教育
1、高職語文課堂教學
高職語文這門課程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它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進而有效地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應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
2、目前我國高職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模式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受應試教育和升學率指揮棒的引導,絕大多數學生圍繞升學考試轉,語文教學從小學到初中、高中一直保持著“注釋+導讀”的范文講解模式,教師絞盡腦汁,學生下足苦功,結果大多是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學生靈活駕馭知識的能力較差。從教育接受心理來看,學生感情豐富,思維活躍,喜歡追求新鮮刺激的事物,不喜歡刻板僵化的教條,尚未完全形成穩(wěn)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大學語文”教學,還存在著教材內容稍顯陳舊重復,遠離實際語言生活,教學方法老套,教學目標模糊不清,考核方式單一的問題,在學生看來,語文仍是為應試教育而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理性的鑒別和判斷能力,學生們很多表現出喜歡追求語言‘故事’情感的表象感受,對于被經典光環(huán)所籠罩文學巨制,往往要么望而生畏,敬而遠之,要么憑個人偏好或俯首膜拜,全盤吸收,缺乏冷靜的辨別判斷能力,語文教師雖苦口婆心,但學生無動于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完全脫節(jié),導致語文教學猶如戴著鐐銬在小圈子里跳舞,僵化刻板,沉重壓抑,缺乏活力和新鮮感。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模式根本就使學生產生不了學習的興趣,更加不可能做的很好。
2.2高職院校的語文課地位“非常尷尬”。目前,高職院校的語文課幾乎處于“邊緣化”。現今社會,人們不斷地追求物質生活,而對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淡化,電腦、手機、MP3等科技產品成了新寵,而承載著豐富內容的書籍只能擺在圖書館的角落里,尤其是某些高職學校將語文學科置于可有可無的位置,對語文的多功能性認識不足。當前,高職院校都希望把學生培養(yǎng)成應用型、在技術上有專業(yè)特長、實際操作動手能力強的人才;就學生方面而言,語文課與理論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的專業(yè)課和理科相比,似乎學不到任何明顯的知識與技能,所以并無太大用處,加之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畢竟上過高中或中專,語文基礎尚可,無須耽擱有限的時間擠壓專業(yè)課的學習,而且漢語是母語,人對母語的認知是天生的,因而就認為無須再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了。
2.3學校的不重視致使語文教學的“質量”明顯下降。首先,在大多數人眼里,職業(yè)學校就是“學技術”的學校,幾乎成了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的“共識”。它們本就對這門學科不重視,所以對于老師的要求就不會特別嚴格了。許多院校的語文教師甚至讓技術型教師兼任,也就造成了語文教學質量的下降,學生的語文能力得不到提高。既然老師不是合格的老師,那么對于語文教學,他根本就不會有系統(tǒng)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為了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教師們也就只能選擇和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應用文講解學習,對其他的記敘文、議論文、文言文等讓學生自學、選學,語文教學也就成了“雞肋”,敷衍了事。學生畢業(yè)之后,對于語文常識都知之甚少,如:文史知識了解不夠,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的作家和作品不能聯系起來,搞不清楚作家所處的年代;對于文學鑒賞能力較低,不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地認識;文言文知識更是淺薄,一些簡單的文言句子也不能翻譯成現代漢語;寫作上不是格式不對,行文不流暢,表達不清楚,就是錯別字和病句很多。這些都是語文教學的瓶頸。
3、就目前高職語文教學現狀提出的一些改革辦法
3.1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高職教育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但也要認識到高職教育更應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社會經濟、科技和教育的高速發(fā)展,大學教育從某種意義上已成為高層次的基礎教育,既要專又要博,要把專業(yè)學習和全面提高人文素質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教育模式入手,讓語文教育回歸正道。第一,要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高職語文的課程應集中于“寬度”的拓展,力求讓學生認識更多的作家,欣賞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并以此來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第二,教師要合理地選擇高效的教學方式。高職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文學常識基礎和文章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去閱讀,理解文章內容,并通過書面或口頭形式與其他同學交流,而不是采用“文章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這樣一種老式的教學模式。第三,要明確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大學語文應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制定一些列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和方法。
3.2正確認識語文學科。語文是人們用來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們處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養(yǎng)分。進一步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語文,是基礎的基礎,是工具的工具,任何學段都應該重視語文教育,高職院校也不能例外。大學語文教育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張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等多項重任,它既可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參與競爭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礎,也可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和延續(xù)民族精神文化的橋梁,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3.3語文教學應該豐富多彩。語文教學應該結合相應的生活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中也提倡“隨文學習基本詞匯、語法知識”,重拾知識教學,提倡隨文學習。這也就要求教師改變教學理念,調整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應用文章,教授給學生相應的應用文體知識,并隨堂訓練,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維,鼓勵學生開放性、多解性的思考,在不同意見的爭鳴與碰撞中激發(fā)智慧火花;還要有針對性地將課文學習向課外延伸,擴大閱讀面、增大閱讀量、讀寫結合,從勤讀中吸收養(yǎng)分,從勤寫中培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采用專題講座,討論研究,情境化教學等方法緊密圍繞一個中心觀點或學生的切身實際,以文學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為底襯,在課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就使學生不但學有專長,學有所用,而且學有所思,學有所感,培養(yǎng)美好的道德情操,審美觀念與價值取向。
結 語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語文教學的模式和方法也要有所改變,以積極的態(tài)度努力迎接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挑戰(zhàn),在加強學校強勢學科教育的同時,不要忽略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并對于這門學科給予一定的重視,最終使語文學科真正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靈魂導師”。
【參考文獻】
[1]潘慶玉.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曹明海,田瑞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