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3年12月21日,鄧飛在北京酒仙橋和頤酒店,為他的新書《免費午餐:柔軟改變中國》,召開第一場新聞發(fā)布會。
即便身處望京和798接合地,窗外大地上刮著后現(xiàn)代的北風,鄧飛的開場白也不是Ladies and gentleman,而是“弟兄們”。
據(jù)我所知,整個北京城,至少一半以上的調查記者會前去捧場,他們都和鄧飛是兄弟。
三年來,鄧飛“出家”公益,一路微博打拐、免費午餐、大病醫(yī)保、e農(nóng)計劃,聲名鵲起。
三十年來,鄧飛出學堂、入媒體,先《湘西州長北京一夜》,后《宜黃鐘聲》十萬字熱血,十步殺人不留行,共與湘中才俊歐陽洪亮、龍志、羅昌平分享“湖南四虎”之新聞江湖地位。
由此上溯到2010年,其實還是三年前,鄧飛以一篇《伍皓同志》,為十年新聞生涯畫上休止符,而后走馬入公益,意志決堅,子落如飛,憑一國臉、一星眉、一口湖南普通話能憋死蘇秦和張儀,卻縱合縱之術、橫連橫之功,張舉慈善大義,資源整合所及,下自邊城鄉(xiāng)野、販夫走卒,上至津門京滬、官貴商賈,出人、出力、出錢、出物,終于不懸壺而濟世苦,不新聞而祛民疾。
與此相關最近的時效事件是,2013年12月16日,因為聯(lián)合發(fā)起“鄉(xiāng)村兒童大病醫(yī)?!惫嫘袆?,鄧飛在廣州領取了“責任中國2013公益行動獎”。
大病醫(yī)保(全稱“中國鄉(xiāng)村兒童大病醫(yī)保公益基金”)成立于2012年7月18日,是由民間發(fā)起、旨在為中國鄉(xiāng)村兒童免費提供大病醫(yī)療保險的公益項目。
目前,大病醫(yī)保已經(jīng)覆蓋4個試點縣,共投入保費700多萬元,承保11余萬孩子,并有33名孩子接受賠付。根據(jù)湖北鶴峰縣數(shù)據(jù)顯示,“大病醫(yī)?!苯槿牒蟮陌肽陜龋夭』純悍e極就診,與2012年上半年相比增長57%。
眾所周知,中國的社保機構一直在探索普惠的醫(yī)療保障體系,但目前更多傾向于“管小病”,而且存在報銷比例小,額度低等缺陷。此外,中國因疾病死亡的農(nóng)村兒童,有50 .5%在死亡前未得到治療或僅在門診治療,中國貧困地區(qū)兒童罹患重疾后的死亡率高達54%,比城市兒童高出約9倍。
鄧飛等人發(fā)起的“大病醫(yī)?!惫嫘袆樱F(xiàn)有的模式是通過向社會愛心企業(yè)、善心人士募集善款,為試點地區(qū)符合要求兒童統(tǒng)一免費投保商業(yè)醫(yī)療保險。
“我們的目標,是要讓每一個孩子有尊嚴地病有所醫(yī),讓他們能夠得到穩(wěn)定的、有效的醫(yī)療保障。這個保障,是他們應該獲取的,是他們的基本權利?!编囷w這樣描述大病醫(yī)保的目標。
至于“免費午餐”,鄧飛在他的《柔軟改變中國》里,這樣熱情洋溢地描述,“這是一場全民公益行動,學生、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企業(yè)老板、社會名流、政府官員、國家領導紛紛參與其中,這更是網(wǎng)絡時代的中國社會深刻變革的一項標志性事件!”
確然,眼看一群人站在鄧飛身后,在積極的慈善事件上形成共同意志與行動,作為他的新聞同門兄弟,我們更多感慨:常說慈善、新聞隔行隔山,難能兩全,然他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換空間,左手新聞,右手公益,在人生路上分進合擊。此所謂君子豹變,其文蔚矣。
二
看不懂鄧飛的為人,就看不懂他寫的書。看不見他所能看見的兄弟,那也是斷斷解不了他今天的成功究竟自何處來,還會往何處去。
2010年玉樹地震時,我在西南,得地利之便先一步抵達災區(qū)。鄧飛在京,出發(fā)前打過電話來,頭一句就問,前方的弟兄們缺什么東西,統(tǒng)計一下報給他,他采購全了,一起捎帶過來。
我正高原反應,把他的話聽得半信半疑,心想進災區(qū)要乘飛機、坐黑車、過赤嶺、翻巴顏喀喇山,一路顛簸逾20小時,哪有人情愿替別人捎東捎西?
我缺一條睡袋,身邊幾個朋友或缺大衣、或缺口罩、或缺帳篷,零零總總報給鄧飛,待他進災區(qū)時,竟然一樣不落都給我們帶來。他一來,就把他的帳篷扎在玉樹體育館正中心位置,那兒就是震區(qū)的“記者之家”了。后來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抵達體育館,停留處,距他的帳篷不到50米。
我還記得,在玉樹采訪那幾天,缺氧缺得厲害,時時刻刻精疲力竭,每過體育館,我一雙腳就像不聽使喚一樣,不由自主拐去鄧飛的帳篷,也不管他在不在,就去吃他從北京帶進來的那些梨,補充糖和水。
玉樹地震后不久,我結婚時,邀請鄧飛,他說要來,我卻沒想到他真會來,尤其沒想到他在南苑機場滯留大半天,還是來了。后來我注意到,凡是這個圈里有人結婚、逢喜,即便是在qq群里吆喝一聲,他能去的,都會去。
說起來,我們不過是一幫四散天涯的調查記者,同題工作時,見一面、喝喝酒、打打牌、按年齡稱兄道弟,別過以后,或許這輩子再難見上一回,人情貌似走不到深處去的。但在鄧飛眼中,他看到的或是另一個世界,他眼中的景象與人情疏離的現(xiàn)實逆向行駛,現(xiàn)實有多冰冷,他都以他的真誠和胸懷來暖熱。
這樣就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情形了,京城多一半的調查記者,這些仿佛一道影子般潛行在城市叢林的少年英雄,正從四面八方奔去鄧飛的新書發(fā)布會,他們就是去給鄧飛捧場的,他們將以這樣一種方式,在此時的北京城里一起分享“兄弟”這個古老詞匯。
三
12月21日的新書發(fā)布會后,將接續(xù)展開一年一度的“藍媒之夜”盛典,這個盛典由藍媒沙龍發(fā)起,藍媒沙龍源出于藍衣群。
大約八年前,鄧飛創(chuàng)建藍衣,自此往后,藍衣群成為中國調查記者的一塊精神自留地。藍衣攏聚了一群爺們,連女記者都是女爺們。爺們脾性迥異、言語直白,“你反對的便是我堅持的”,彼此間觀點相差十萬八千里。
有時在同一個問題上,鄧飛和大家也常常尿不到一個壺里。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里,群里已有兩名記者受到拘禁,他們的案情尚未經(jīng)審判確認,但他們至少是持不同意見者——也許一些人覺得難于和他們取得共識。
其實,在對待不同意見上,如果他們僅僅只是表達了不同意見,我們何妨學習鄧飛的氣度與智慧,“你們這一群二大爺,都TM是我的好兄弟”。
最后抄一段藍衣女大爺?shù)呐疟染洌骸懊吭履弥?000塊,和一幫一月拿數(shù)十萬的公司老總們高瞻遠矚高屋建瓴地談產(chǎn)業(yè)規(guī)劃,這是財經(jīng)記者;每月拿著7000塊,留著哈喇子說著年薪百萬以上的人怎么吃穿玩樂,這是時尚記者;每月拿著6000塊,兩眼放光地寫‘中國向何處去’之類的文章,這是時政記者;每月拿著5000塊錢,全國各地要追查真相,常常被趕出門偶爾被追打,這是記者中的戰(zhàn)斗機,調查記者。”
這段話摘自《記者:當理想照不進現(xiàn)實》,這是《看天下》的戰(zhàn)斗機王曉,去歲為記者行業(yè)吊孝時寫下的著名悼詞。未曾想,一年過去,此時此刻的傳媒業(yè)秋風乍起、物是人非,新聞調查與寫作,驟然步入維艱境地。
恰恰又是在這樣的時候,鄧飛再一次逆向行駛,他以他的執(zhí)著展開書寫,完成他對于免費午餐的堅定敘述。他說,這就是《柔軟改變中國》。
他這一次非虛構寫作和新書成功發(fā)布,以及藍媒之夜圓滿落幕,或將在這個冬天,為調查記者的未來開啟一層新的意義:寫作絕無寒夜,一顆柔軟之心亦可通達國家、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