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廣大的普通投資者而言,龐雜的經濟數據是令人迷惑的數字迷宮,一不小心,就迷離其中。
那些不可忽略的巨額數字,如人口總數、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以及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率;還有那些每周和每月公布的大量數據:工業(yè)生產、消費價格、土地價格等等;
最后還有一些暗示經濟走向的數字,比如人均存款、人均收入等。
GDP是最受關注的數字,從2012年第一季度起至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GDP當季同比增長分別為8.10%、7.60%、7.40%、7.90%、7.70%、7.50%。
今年以來,盡管我國經濟增速仍處于7%至8%的平穩(wěn)區(qū)間,從數據上明顯看出,中國經濟列車前行的速度減慢。
《投資者報》從出口、投資、消費舊的“三駕馬車”分析經濟形勢。國家統計局日前發(fā)布了中國經濟半年報,投資、消費、凈出口對GDP貢獻率分別為53.9%、45.2%和0.9%。
我們將這三方面的數據與歷史數據進行相比,出口、投資、消費均出現回落情況。但總體而言,出口和投資出現明顯的頹勢,而唯一值得期待的是消費升級對中國經濟的拉動。
出口增速創(chuàng)2010年以來新低
據Wind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進出口從5月起明顯回落,6月進出口更是出現了17個月來的首次“雙降”。而6月出口額為1743.16億美元,當月同比出現1%的負增長,創(chuàng)下2010年至今的新低。
1至4月,我國出口增長仍達到10%以上;而5月突然當月同比增長降至1.20%,6月份出現負增長。外需走弱仍在延續(xù),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速從上月的-1.6%繼續(xù)下滑至-5.02%,對日本和歐盟出口也延續(xù)了同比負增長態(tài)勢,對東盟、南非、巴西、俄羅斯出口同比增速均出現回落。
5、6月的出口數據突然拐點,與之前幾月“形勢大好”的數據形成對比。據報道,從去年底開始,通過虛假貿易套利的存在,使得海關總署發(fā)布的進出口數據對研判外貿形勢的價值大打折扣;直至5月,相關部門的嚴打行動遏制了這一現象,數據開始回歸真實。
總體看,出口的嚴峻形勢短期內難有效改觀。本月17日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沈丹陽稱下半年出口形勢仍不容樂觀,相信支持外貿的舉措應該會盡快出臺。他在新聞會上表示,正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進一步采取支持措施。
不過市場人士對保出口的政策空間并不樂觀,認為這一次政府很難像2009年大幅上調出口退稅那樣,再次出臺強效的出口支持政策,甚至連通過名義匯率貶值來緩解出口壓力可能也會比較謹慎。在政策缺位的情況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上行壓力更加難以緩解。
政策調整的力度不會太大,加之政策效果的顯現需要一段時間的緩沖,國海證券的分析師指出,未來出口形勢依然嚴峻,而資源品和原料進口多數延續(xù)量價齊減的勢頭,還未看到內需恢復的跡象。
就出口而言,分兩類:一是出口貿易,一是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和利用外資直接相關,中國2012年外資實際利用率增長 -3.7%,外資對中國投資減速。外資投資減速的表面原因是世界經濟不景氣,深層次原因是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發(fā)生重大調整。
內外交困的作用下,全年來看,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仍然是疲軟的。
投資增長趨勢不容樂觀
投資雖然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速呈逐漸下降態(tài)勢。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8.1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1%,環(huán)比回落0.3%。
分地區(qū)看,東部地區(qū)投資同比增長18.7%,中部地區(qū)增長23.6%,西部地區(qū)增長22.7%。分產業(yè)看,第一產業(yè)投資3884億元,同比增長33.5%;第二產業(yè)投資7.8萬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yè)投資9.9萬億元,增長23.5%。在第二產業(yè)投資中,工業(yè)投資7.7萬億元,同比增長16.2%。
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為53.9%,成為“三駕馬車”中的“頭馬”。中國經濟為投資主導模式,固定資產投資分三部分: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和產能投資。
全國房地產開發(fā)投資3.6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3%,但4、5、6月份房地產投資分別增長21.10%、20.60%、20.30%,呈逐月回落態(tài)勢。房地產投資增速由兩個因素決定:政策與熱錢。
上半年,號稱“史上最嚴”的“國五條”出臺后房地產市場卻出現了“政策遇冷、房價升溫”的局面。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同時正在醞釀的房產稅試點擴大范圍是否會影響下半年的房地產投資還充滿變數。
基礎設施(不包括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投資2.73萬億,同比增長25.3%。基建投資對于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起到了拉動的作用,但是后續(xù)項目和資金來源等都會威脅基建投資進一步增長的空間。
從地區(qū)投資來看,過去基礎設施集中在東部,東部是出口經濟集中區(qū),基建主要為生產服務,形成基建與出口良性互動。未來基礎設施轉向中西部,中西部基建投資空間很大,基建轉向為內需服務,形成基建與消費的良性互動。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行業(yè)出現產能過剩,上半年制造業(yè)投資6.33萬億元,僅增長17.1%,低于總體固定資產投資3個百分點。制造業(yè)投資回報率下降和二季度出口形勢平淡,都使得二季度制造業(yè)投資萎靡不振,未來改善空間依然有限。
2008年底的基建投資政策,使得中國的基建投資可維持5年左右的較快增速,這意味著,到2013年末這些基建項目將陸續(xù)完工。所以,2013年-2014年,預計中國產能投資增速將只減不增。
大消費時代可期
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個百分點。消費保持了穩(wěn)定的增長態(tài)勢。
亞洲開發(fā)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曾表示,中國仍處于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加速發(fā)展期,內需有很大提升空間,城鎮(zhèn)化對投資和消費都有拉動作用。此外,節(jié)能減排和創(chuàng)新投入,會使得經濟增長更多依靠新興產業(yè),帶來可持續(xù)的增長。
消費的概念是舊的“三駕馬車”概念中的重要一環(huán),而在新的“三駕馬車”中大消費時代到來則是一次全面的消費升級。經濟發(fā)展的三大目標是指用深度城市化、消費升級和人民幣國際化新三駕馬車取代舊三駕馬車。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認為,大消費時代的本質是我國的整體內需市場將大幅擴容,這與其他產業(yè)的政策利好空洞性不同,只要財政、稅制措施出臺,傳統零售、電子商務、汽車、家電、文化等一系列產業(yè)生產板塊將直接受益。
據報道,我國目前的最終消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0個百分點,中國仍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居民消費結構正由吃、穿生存型消費向住、行、教育、旅游等發(fā)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過渡,信息消費也有巨大空間。
尼爾森5月曾發(fā)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得益于中國家庭收入的顯著增長,中國消費者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從快速消費品市場延展到金融和汽車領域,逐漸形成一種升級熱潮。
中國消費者對高端消費品需求的升級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中國普通消費者能夠負擔家庭必需品以外的商品,如空調、彩色電視機和個人電腦。這一消費趨勢在過去10年中加速發(fā)展。
消費升級概念股受追捧
《投資者報》上周就具體分析了信息消費類概念股的熱捧。它受到追捧除政策的影響外,還有在整個經濟背景的影響,在此就不贅述。消費升級成為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之一。當消費升級的概念不斷被大眾所熟識,傳統零售、電子商務、汽車、家電、保險、旅游、傳媒等行業(yè)就一直被人們所關注。
單獨從文化傳媒行業(yè)來看,2013年上半年整體走勢強于大盤。根據WIND數據統計,從 2013年1月4日至6月28日,滬深300下跌12.78%。從子行業(yè)上半年表現來看,影視動漫、營銷服務漲幅驚人,主要源于子行業(yè)中的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省廣股份、藍色光標漲幅較大。
從文化產業(yè)轉型升級角度來看,政府可能進一步出臺政策鼓勵推進文化科技創(chuàng)新,改造升級傳統行業(yè),培育發(fā)展新興文化產業(yè),加大對網絡基礎建設、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文化創(chuàng)意等產業(yè)的扶持力度。
傳統出版公司在數字出版的浪潮中必然受到沖擊,順勢而上,轉型尋找突破口也就成了其必然的選擇,目前區(qū)域性的行業(yè)龍頭公司已經前瞻性地布局了數字出版領域。
德邦證券的分析報告明確指出,看好受到當地政府支持、通過傳統出版數字化轉型、并購軟件公司、發(fā)展在線教育、新建并培育大型MALL等方式介入新媒體的鳳凰傳媒;行業(yè)的高增長主要集中在影視動漫、整合營銷、三網融合、游戲、視頻等新媒體領域,具體標的包括:光線傳媒華誼兄弟、掌趣科技、省廣股份、華數傳媒、藍色光標、樂視網、奧飛動漫、百視通、華策影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