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稠密的公路網(wǎng)之間穿梭,一路趕往陌生的目的地——中山市沙溪鎮(zhèn),那里就是像很多中國小鎮(zhèn)一般,閑適與一絲雜亂交融在一起。街道兩旁樹立著的巨幅廣告引領(lǐng)著我們,“預祝中國女子乒乓球隊世乒賽取得好成績!”一支進入全新周期與時代的球隊正在此標注一個新的起點。
兩年前,在成都,我探訪過施之皓時代的中國女隊。2013年,一個提前數(shù)年即可預知的新時代終于可以用孔令輝的名字來命名了,訓練館里電子顯示屏上對仗工整的標語滲透著新主人的想法,當然對于“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的深刻含義絕不是我們這些局外人可以完全領(lǐng)會的。同事一再問我,與兩年前的成都相比,發(fā)現(xiàn)什么變化了嗎?眼前的影像似乎已經(jīng)進入了閃亮的高清時代,而成都早就模糊了,兩年間,任奧運會的成敗如何,此間的人物依舊是一場注定還要延續(xù)下去的絕對主角,我們了解她們還是太少。
丁寧的膝蓋上原本就貼滿了藍色的膠帶,支撐著損傷的部位。又一個小傷讓她被迫停下訓練,也第一個坐到我的對面開始一場微型的《風云會》。上一次面對面采訪丁寧還是在她最為舒暢的時候,世乒賽歸來,大滿貫開始有戲了。如今,奧運會的挫傷我想遠沒有徹底撫平,總還有一腳蹬空之感,畢竟決賽打響前,多數(shù)人一致看好她的。關(guān)于那場決賽,留給我等的是那幾次判罰,留給當事人的怎會如此簡單。我小心翼翼地試圖讓丁寧直面那場遺憾,“我最大的遺憾是,我沒有發(fā)揮好,而發(fā)揮更好的是曉霞?!币呀?jīng)是很達觀的念頭了,但對于曾經(jīng)超高速前進的她,一場奧運決賽的落敗足可以讓人無所適從,奧運會后接連的波折隱約也證明了這一點。毋庸諱言,與李曉霞之間的競爭將會持續(xù)到她們兩位任何一個人離開賽場時,也將是新的周期中,最被期待的對決,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巴黎世錦賽決賽,更是愿意看到這對帶有強烈夙愿的選手比拼。丁寧面對問題一直含笑,淡淡地少了一份殺氣,底氣如何,我根本無從把握,當下的式微是否正在激發(fā)她重新回來,時間表只掌握在她自己手里。
丁寧起身離去,在一旁等了許久的李曉霞坐下,在我的印象之中,她有傾訴的需要,比如2011年世錦賽輸給丁寧之后,她曾急切地說出自己失眠的苦痛。這一次,奧運冠軍較之以往善談很多了,眉宇之間總透著心情舒暢。給到丁寧的問題,回答大約不過幾句話,李曉霞則可以有長達幾分鐘的回應,這一刻她是再好不過的被采訪者,會告訴你她曾經(jīng)看著輸給丁寧的錄像而摔砸自己的iPad,佇立在鏡子前苦痛不堪;她還會說奧運會決賽前是如何堅定地要戰(zhàn)勝自己的“黑暗40分鐘”的;她也會面帶微笑地說出,奧運會四年一次,機會太難得了,誰知道下一個四年人在哪里啊。
苦痛、跌宕,只有自己慢慢消化承受,找到自己最親近的人去暗自療傷。無論是丁寧當下的緩緩盤整,還是李曉霞的高位運行,都只是運動生涯的短暫瞬間,當然勝利只有勝利才能真正滋養(yǎng)一個運動員的自信、底氣與殺氣,2011年的丁寧與2012年的李曉霞都曾擁有自己的好年份,2013年再戰(zhàn),我們有機會靜觀兩位當今世界女子乒壇的最佳選手內(nèi)心的成長過程,這是乒乓球這項運動給我們的一份別樣的魅力,大滿貫誰都想要,就看底氣和殺氣是否充足了。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