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您的周圍是否有這種現(xiàn)象?有些人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不知為何總能左右逢源一帆風順。相反地,有些人像是命運女神的棄兒,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那么,為什么有人幸運、有福、運勢強勁,有人倒霉、悲催、厄運連連?這兩種人究竟有何不同?
我們提出“認知焦點化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這是一個以人們心底里究竟最看重什么為切入點進行的心理學研究。簡單而言,就是從“人們在待人處事時能夠從多大程度上關照他人”這個觀點出發(fā),我們嘗試對人進行分類。
越是關照他人利益的人越走運
來看上面這張圖表:橫軸表示社會和心理的距離,以自己為原點,順序依次為“家人?戀人→朋友→熟人→陌生人……”越往右關系越遠。縱軸是時間軸,表示人們在待人處事時思慮所及的時間跨度。是“只顧眼前”、“考慮三兩天后的事情”、“顧及自己的將來”,還是“顧及全社會的將來”……時間跨度往上慢慢變大。連接橫軸和縱軸的曲線所包圍的面積,即表示該人關照他人情況范圍的大小。
比如,極端利己、一心只顧自己眼前得失的人,在橫軸和縱軸上的位置都趨近于原點,完全不顧后果憑一時之怒就暴力相向的罪犯等即屬此列。相反,越是顧及與自己關系極遠的人,或者越是為遙遠的未來著想的人,他們的曲線所覆蓋的范圍就越大。
結論就是,越是那些關照范圍面積大的人能得到越多的實惠,越是面積小、自私的人越吃虧。這世界上其實存在著這樣的法則——越是自私的人,越容易失去抓住好運的機會,越來越吃虧。
假如你覺得自己人并不壞但老是受挫,感到不管怎么努力總是不走運,那么你就有必要真正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心底真正關心的究竟是什么?即使沒有做過什么對不起別人的事情,那也可能是你容易過于關心自己個人的不安或者眼前的事情。
利己和利他并不是屬于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對立概念,它們其實緊密相連,不過是程度的差異而已。有些人看上去很機靈卻評價不高,原因可能就在于其心胸度量,也就是說潛在的關照范圍比較狹小,利他性較低吧。
勢利地算計利害得失一定會敗露
老是計較個人得失行動的利己主義者,會暫時壓過老實人得到實惠。但從長遠來看必將受挫。那是因為,人類社會存在著以下三個原理在起作用:互惠不能原理、暴露原理、集團淘汰原理。
首先來看“互惠不能原理”。只把眼光放在自己得失上的利己主義者,在相互幫襯而成立的人類社會中,最終會成為“討厭的家伙”被大家疏遠隔離。這樣,他就得不到好伙伴的助力使自己的力量倍增,也就不會有別人救助脫離窘境的運氣,“互惠”變得完全不可能,結果比老實人吃虧。但因這個原理的邏輯容易理解,明目張膽這么做的人其實也屬少數(shù)。
在心理學上,更值得注意的是“暴露原理”。所謂“暴露原理”,是說人們具備非常強大的辨識利己主義者的能力。
利己主義者為了防止因“互惠不能原理”被周圍排斥,就會做些表面文章來掩飾。在他認為“如果利用這人的力量對自己有利”的人面前,他會好好表現(xiàn),強調(diào)自己是個好人。相反,如果判斷這人對自己沒什么好處就會以冷淡的態(tài)度待之。他會靈活施展這兩種基于得失計算的勢利態(tài)度。只是做樣子的利他性。但是,不管怎么做表面文章,利己主義者總會很快原形敗露。
利己主義者必定要吃虧的第三個原理是“集團淘汰原理”。這就是說,利己主義者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本身會自我毀滅乃至被淘汰。
在美國西部開拓史上也有這樣的例子,地痞流氓橫行的城鎮(zhèn)最后無利可圖,于是城鎮(zhèn)本身也慢慢變成了無人居住的鬼城。利己主義者即便辛辛苦苦奪取了天下,因為那個社會將自我毀滅,結果還是失去利益,最終吃虧。
企業(yè)也同樣。即使實行成果主義取得了一時的效果,但整個公司如果過于功利,公司最終也會走向自我崩潰。
平時的“徒勞”危急關頭起大作用
利己主義者追求效率確實有效地提高了當時的效益,而另一方面,利他性高的人拋開生意參加各種聚會,或者自動充任那種不能帶來利益的角色,這些平時看來都是一些非常沒有效率的事情。
但是,當情況一旦從“平時”變?yōu)椴煌酝奈C時,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越是利他主義者越能應對變化。因為平時的“徒勞”所培育的人脈關系使其應對措施的選擇變得更加豐富。平時的徒勞變成了緩沖劑,增強了自己應對環(huán)境變化的柔韌性。這就是已經(jīng)被心理學證明了的“吃虧是福”的科學。
另一方面,只是一味計較利益得失的利己主義者,應對變化就很脆弱。短期看來高效率地取得了成果,但那些為了追求短期局部最優(yōu)化而過度裁剪“徒勞浪費”部分的人際關系或者公司,一旦外部條件稍有變化就會急轉直下。在因金融這一前提條件崩潰導致的泡沫經(jīng)濟崩潰或次貸危機雷曼沖擊中,很多原本欣欣向榮的企業(yè)陷入危機,想必大家還記憶猶新吧。
以稍微長遠一點的眼光來看,就知道世上本不存在絕對的穩(wěn)定,變化必將發(fā)生。因此,利己主義者因與他人的關系缺乏而難以應對變化,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看出利己主義者長期來看必定是吃虧的。
(作者系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專業(yè)領域是與城市、國土規(guī)劃以及公共政策相關的心理學,譯者:linux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