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之書》是吉卜林文學藝術的巔峰之作。作品講述了一個印度少年莫戈立與叢林中的動物的故事。嬰兒時期的莫戈立由他父母帶著上山,結果遇到老虎的襲擊,膽小的樵夫丟下他逃跑了,莫戈立不知不覺地爬進了狼窩,在母狼的喂養(yǎng)下,他逐漸長大,變成一個威猛聰明的少年。善良而沉穩(wěn)的狼媽媽、一起長大的狼兄弟、老成而又強壯的黑豹、憨厚而笨重的老熊都成為他最好的朋友,而且他還得到狼群頭領阿克拉的喜愛。這些朋友一直守護著莫戈立,教他各種本領,讓他能夠生存下去并與身邊的動物和睦相處,讓他懂得在叢林中生活的“規(guī)則”。
一、 理解吉卜林的內心世界
翻譯《叢林之書》時應該充分理解吉卜林的內心世界。吉卜林是印度出生的英國人后裔,年少時家境富足,兒時的伙伴和歡樂的時光讓他對印度的感情多少年都難以割舍。6歲時,吉卜林被送回英國寄養(yǎng)在一個退伍海軍軍官家里,在英國接受正統(tǒng)教育。在英國寄養(yǎng)期間,他受到退伍軍官的虐待,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這段經歷后來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咩咩黑羊》中。如同《叢林之書》中的莫戈立一樣,整部作品充滿了孤寂與荒涼。吉卜林長大后,這種被拋棄感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17歲回到印度后,他在拉哈爾的《軍民報》任職。他曾希望進入白人的圈子,但是以失敗告終。他喜歡在印度的大街小巷游逛,這引起了當?shù)啬切┌兹说牟粷M。結婚后吉卜林定居美國,過了幾年快樂的生活,但是隨之而來的家庭糾紛迫使他回到英國。吉卜林曾對朋友說過,他只愿意住在美國的布拉特布羅和印度的孟買。但是這兩個地方都沒法再待下去了。此后吉卜林輾轉幾個國家,但是一直居無定所,在美國因為家庭糾紛而被迫離開,在南非因為對當?shù)赜瞬粷M而離開,最后只能定居在英國鄉(xiāng)下蘇塞克斯。雖然那里的景色讓他迷戀,但是他稱那里為“最美的外國景色”,這里的“外國”一詞含義頗深。在吉卜林的內心深處,印度一直是他的故鄉(xiāng)。但是,白人認為自己是優(yōu)越種族,這使得他無法正視自己對印度的感情。伴隨著他在世界各國的游蕩,這種無歸屬的焦慮感越來越強烈。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大多都充滿了孤寂和落寞。從這個角度看,《叢林之書》中的少年莫戈立就是吉卜林自己的真實寫照,被拋棄、被虐待,在空曠中游蕩而無法找到歸宿。
首先,莫戈立的兩難處境體現(xiàn)了他的無歸屬感。在《叢林之書》中,存在著村莊和叢林兩個對立的世界。面對這兩個世界,莫戈立陷入兩難之中:他出生在村莊,但是叢林卻是他的成長之地;他是人,但是卻在叢林中領導著百獸。他無法在兩個世界中作出選擇。他厭倦村莊的村民們的貪婪、猥瑣、吵鬧和懦弱,而眷戀叢林中的那份寧靜、和諧、淳樸而善良。雖然村莊也讓他有那么一絲的留戀,例如他比較懷念兒時在村莊牧牛的時光,作者用浪漫的筆調描寫了這段生活,不僅有歐洲風情,也充滿了東方情趣,這也體現(xiàn)了他對印度鄉(xiāng)村的眷戀之情。但是最讓莫戈立難忘的是他初回村莊后的養(yǎng)母。默蘇婭初次見到莫戈立就認定他是自己失蹤的兒子,將所有的母愛都賦予了他。在這部《叢林之書》中,母狼拉克莎與默蘇婭是僅有的兩個女性形象。這兩位慈母讓莫戈立感覺到家的溫暖和親情的滋養(yǎng)。從整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莫戈立被拋棄后,其實他有了很多父母,不僅有默蘇婭,還有狼媽媽拉克莎。另外蟒蛇卡、黑豹巴希拉和雄獅巴魯都是莫戈立的父母。我們知道,吉卜林兒時曾受到虐待,他的被拋棄感和孤獨感始終無法消退,因此他對家庭的親情特別看重。所以,他在《叢林之書》中將親情寫得特別感人。默蘇婭給莫戈立的愛不用再敘,就連狼媽媽拉克莎對他的愛護也寫得惟妙惟肖。母狼收留了這個被拋棄的孩子,為了保護他與老虎謝爾汗搏斗。巴魯在他被狼群劫去后急得團團轉,而巴希拉為了救他不惜去向蟒蛇求情,并明確地說:“我們不能沒有他?!碑斈炅⑻稍诳ù謮训纳碥|上玩耍時,也許我們更應該想到,幼年的吉卜林也是這樣在父母的懷抱中嬉戲和撒嬌的吧。吉卜林通過這些柔情的描寫來填補心中對那段痛苦回憶的裂縫,也體現(xiàn)了他對親情的渴望和對無歸屬感的無奈。
二、 《叢林之書》中充滿了詭秘的奇幻色彩
翻譯《叢林之書》時,譯者還應該看到書中奇幻的色彩和詭秘的氣氛。逐漸長大的莫戈立成為叢林中的百獸之王,叢林是他的天堂,他自由地生活在其中。與老虎驚心動魄的斗爭讓我們充分感受到這部作品的趣味性。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詭秘奇幻色彩的世界,在這個虛構的世界中,人們可以暫時忘卻煩惱與憂傷,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文學的精神殿堂。中國讀者在閱讀這部作品時,也許會想起在閱讀武俠小說時才會有的那種感覺。在中國,武俠小說屬于通俗文學,曾經不被人們重視,也無法登文學的大雅之堂。但是隨著時間的沉淀,優(yōu)秀的通俗作品會成為經典之作。如同文學巨著《紅樓夢》,它也是在時間的積淀下變得無比輝煌。現(xiàn)在,各界學者開始對中國的武俠小說感興趣并進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金庸更是備受人們關注。武俠小說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想象力和奇異思想讓讀者與研究者嘆為觀止。正是在這些虛構的世界中,無數(shù)的青年讀者盡情地放縱自己,放飛自己的思想和夢想。曾有人這樣評說武俠名家還珠樓主的作品: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武俠小說將自然描寫得無比生動,海可沸,山可傾,地可翻,人可傳神。故事背景也是天上有天,地下有地;修煉者可以靈肉合一,也可靈魂離體,化身為身;而練功者可以數(shù)月數(shù)年不飲不食,功成者可以辟谷,可以避寒。就連風雨冰雪、日月星辰都可以化為修煉者的力量。
社會中有許多讀者整天生活在限制與束縛中,吉卜林為他們構建了一個充滿想象和虛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他們可以任意地放飛自己的心靈,釋放自己的情感,同時也去享受閱讀的樂趣。充滿感染力和渲染力的想象世界是吉卜林帶給讀者的第一筆重要財富,在叢林的世界中,虎豹魚蟲可以說話,巨蟒黑熊可以與人和睦相處,人可以從動物那里學習叢林法則,還可以帶領百獸攻擊村莊,人們不禁會沉浸在這奇思妙想之中,沉醉迷途。這個充滿迷幻色彩的世界吸引并征服了大多數(shù)的讀者,讓他們不愿回到現(xiàn)實。然而,吉卜林在這里要表現(xiàn)的不僅是迷幻的叢林世界。因為這里是兒童的樂園,而是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原型搬到了故事中,例如巴魯?shù)脑褪且晃簧屏级鴨碌膶W校老師。另外,寓言本身也有一定的教育和說服作用,帶給讀者另一個充滿哲理的空間。
三、 理解“叢林法則”
在這部作品中,莫戈立戰(zhàn)勝了百獸之王老虎謝爾汗,成為了真正的叢林之王。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在叢林中生存,就要遵守“叢林法則”;狼群要重新選舉首領,然而老狼王已經年邁體弱,不再適合擔當首領,在法則中,年老的狼王應該被殺死。這時,莫戈立站了出來,他點燃樹枝,嚇得群狼都不敢妄動。堅強了一輩子的狼王也不禁向莫戈立投去祈求的目光。莫戈立全身赤裸,批散一頭黑發(fā),伴隨著熊熊的火光,他確立了在叢林中的權威和地位??梢赃@么說,莫戈立在叢林的霸主地位是依靠這火光而建立的。一旦獲得了至高無上的王位和權威,他就可以自由制定屬于自己的法則,可以凌駕于法則之上,而其他的狼群只能服從。在吉卜林的思想中,服從是他法則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強權者可以制定法則,依靠武力來維護法則,而其他的動物則只能去服從強權和王權,對于他們來說,沒有比服從更合適的了。在吉卜林的所有創(chuàng)作中,始終貫穿著對紀律、秩序的推崇和強調。
其實,吉卜林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無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叢林中,只有服從才能建立穩(wěn)定的秩序。吉卜林只是借叢林來暗指現(xiàn)實中的印度殖民地,他希望依靠強權而建立的秩序得到遵守和服從。世界上本來沒有規(guī)則,沒有法律,原本只是一片混沌和混亂。只是人們?yōu)榱烁玫厣睿行У剡M行群體的管理,所以才由強權者建立了法律,人們在受到一定約束的同時,其實是獲得了更大的自由。例如叢林中的狼群稱自己為“自由之民”,但是,他們的群體在任何行動的時候都需要有一個首領的統(tǒng)帥。他們需要“領導”,而莫戈立點燃的火炬和威嚴的眼神成就了他的王位。莫戈立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在自然世界中法則的形成過程。沒有溫柔細語的商量,而是血腥與暴力的斗爭,強者在血與火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拼殺出一條通往權威和地位的道路。所以,他可以制定法則,凌駕于所有臣服者的頭上,讓他們無法擺脫。莫戈立在群狼的爭斗中獲得了勝利,這本來是一個個體化的事件,但是由于其特殊的成因和環(huán)境使得他變成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事情。吉卜林借助莫戈立要向大家表達的是:“‘我’的特殊性代表了普遍性,特殊的道路也是所有人的必經之路,相信‘我’創(chuàng)造的真理,就能像我一樣創(chuàng)造歷史?!边@就是世界性的歷史形成的過程,而別的歷史因為不在法則范圍內而不能成立。他們只能是地方性的特殊歷史,而不是人類的普遍歷史。關注歷史的人往往會忘記他的形成過程,所以只能陷于表象而看不到真理。而通過吉卜林的作品,我們看到了普遍性的真理的形成。這也為我們開辟了一個理解世界新通道。
四、結 語
魯?shù)聛喌隆ぜ妨质怯亩唐≌f家,也是英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秴擦种畷肥撬顬榻浀涞淖髌分?,解讀《叢林之書》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這位充滿爭議的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吉卜林為讀者展示了一個兒童從幼年成長到成年的過程,同時也表達了對人類世界或者是成人世界的批判或否定,盡管比較含蓄,但是明眼人同樣可以在作品中看出來。翻譯時,應當聯(lián)系當時的歷史背景去解讀這部《叢林之書》中的法則。
[參考文獻]
[1] 尹錫南.吉卜林與印度的心物關聯(lián)及其創(chuàng)作中的“歷史缺席”問題——“殖民與后殖民文學中的印度書寫”研究[J].南亞研究季刊,2004(02).
[2] 蕭莎.今日重讀吉卜林[J].外國文學評論,2004(03).
[3] 李敏.重讀吉卜林文學作品之《叢林之書》[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作品版),2012(17).
[4] 李秀清.吉卜林的“叢林法則”[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06).
[5] 郭桂昆.對一位英籍作家的爭議可見端倪——讀吉卜林有關印度的短篇小說[J].中國圖書評論,2003(11).
[作者簡介]
雷應秋(1963— ),男,壯族,廣西梧州人,研究生,梧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