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1890.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zhèn)人(今屬上虞縣)。他是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和教育家,同時,他也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作為中國氣象學界的一座屹立不倒的石碑,竺可楨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深,尤其是物候學,更是他嘔心瀝血作出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換句話說,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始終用科學的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先覺先行者,是畢生為國的氣象事業(yè)和物候學的開拓者。
竺可楨兒時開始就聰明好學,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在私塾里讀書,學習十分刻苦。由于他學習努力,成績卓著,五次考試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生名額,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學習農學,后又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專攻氣象學。哈佛大學求實崇新、自由探索的學風,給他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這也為他今后在氣象事業(yè)的起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畢業(yè)后,竺可楨懷著對祖國強烈的熱愛之情回到了中國,并先后執(zhí)教于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0年,他受聘擔任南京高師地學教授,次年,學校改稱國立東南大學。在國立東南大學任教期間,竺可楨主持建立了地學系,下設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四個專業(yè)。并且積極籌建校南農場氣象測候所。1922年,他主持購買了各種儀器設備,用來定期觀測溫度、濕度、氣壓、雨量、日照等,并逐月發(fā)布南京氣候報告,這是我國自建和創(chuàng)辦氣象事業(yè)的起點和標志。
作為卓越地理學家和教育家的竺可楨不僅創(chuàng)建了我國最早的地理系,培養(yǎng)了一大批地理學科的人才,而且在地理學重大領域和重大問題上,也提出了很多創(chuàng)造性的意見。
同時,竺可楨也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chuàng)始者。他從1921年起就觀察記錄物候,如他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就大量引用了古代物候資料和物候學的分析方法。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評介該文時,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直到今天,他所發(fā)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