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訂規(guī)矩,不設限,教學計劃可以隨時更改。這里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課堂上張良甚至為了等來學生的一句回答,整整冷場了20分鐘。“學習是一個將問題與資源匹配的過程。學生是這個過程的主要參與者。老師不過是進程的引導者,準確地說,是一名教練?!?/p>
已過不惑之年的張良突然間冒出一個瘋狂的想法:要實驗一場“有生命”的教育。2012年6月,他在江蘇茅山從當?shù)剞r戶手中租下一座兩層小樓,簡單裝修一下,便開始正式招生。
“你們這是學校嗎?”
“不是。”
“你們有多少老師?”
“就一個?!?/p>
“你們收多少學費?”
“一分錢不要。”
前來打探虛實的家長毫無例外地被嚇跑了。朋友們勸張良盡早打退堂鼓??伤麉s胸有成竹。好戲才剛剛開始。
自己辦教育
教育于張良多少有點宿命的味道。1969年,張良出身在一個教育世家。父親年輕時是湖北當?shù)乩走_學校的教官,母親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就連兩個姐姐和妻子也在高校任職。1991年,張良從中山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yè)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湖北監(jiān)利縣當中學物理老師。他很自然地對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發(fā)生了興趣。
“公眾關注的大多是教育政策或者家庭教育觀,像‘狼爸虎媽’一類,我卻很想知道,在學校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他在北京的教育書店里泡了一星期,查閱了大量的專業(yè)書籍和資料,越發(fā)感覺到了教育圈子的封閉,“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整個行業(yè)里沒有人在研究?!彼麤Q定為這個領域編著一本“教育創(chuàng)新”的工具書,既能分門別類,又有研究分析。為此他整理出了一份涵蓋了全國各地800多所學校的名單。然后從中篩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幾所,又用了近半年時間,興高采烈地挨個跑去參觀,果然大開眼界。可是遺憾也隨之而來:那些課程新穎的學校沒有好老師,那些資源豐富的學校找不到合適的教學流程……
要是能把這些學校的優(yōu)點都集于一身,會發(fā)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張良暗自想象著,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腦中漸漸成型。辦教育,首先得有生源。關鍵時候還是得靠“殺熟”。廣泛動員下,同事先后給張良介紹來了兩名江蘇本地學生。有戲了,只要有一個學生,實驗班就能開下去。張良暗自驚喜。一位在上海的故人在貴州安順山區(qū)發(fā)起過一個名為“陽光助學行動”的公益項目,送來了三個男孩。17歲的王朝國從同學那里得到了消息,也躍躍欲試,一個人從貴州趕來江蘇投奔。于是,這五名青春少年構成了實驗班的全部陣容。
撕書,分類知識
九月的茅山,泉水叮咚,山野飄香,正是一年中最舒爽的時光。一項意義非凡的實驗便在這里的田間地頭如火如荼地展開。
第一天,張良給每個人發(fā)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可以隨時上網(wǎng)、打游戲。他把正規(guī)學校高中三年需要學習的120余本教材,啪一聲攤在桌上,鼓勵大伙一起動手把它們撕了。學生們一個個瞪大了眼睛—幸福是不是來得有些突然。
“其實不是真的撕,只是把它重新分類重組。比如涉及到水污染的知識,地理課和化學課都有涉及,就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傳統(tǒng)的學科分類太過龐雜沉重,既不適合學生的學習心理,也把老師累得夠嗆。”他的原則之一便是要打破學科界限,僅以思維習慣和能力培養(yǎng)為依據(jù),把知識完全融合。
最終這120本書被重組成了“環(huán)境與災害”、 “工具與產品”、“政治”、“法律”、“傳播”、“商業(yè)”、“倫理”等28個學習板塊。除了“認識論”和“自我規(guī)劃”作為核心課程,需要全員參與外,其余板塊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認領。一旦認領成功即被封為“版主”。版主負責組織該板塊下的各種專題討論,制作專題報告,把所學知識傳授給他人。每天每個版主都在研究著不同的專題,因為程度不一,領到的任務清單也不一樣。當這些不同專題串聯(lián)到的一起,就構成了一幅知識網(wǎng)絡。
這是一種完全個性化的學習。不訂規(guī)矩,不設限,教學計劃可以隨時更改。這里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課堂上張良甚至為了等來學生的一句回答,整整冷場了20分鐘?!皩W習是一個將問題與資源匹配的過程。學生是這個過程的主要參與者。老師不過是進程的引導者,準確地說,是一名教練?!薄皬埥叹殹钡哪康暮苊鞔_,要下一場雨,不是打濕地面,而是能潤物無聲。他要喚醒的是沉睡在每個孩子心中的力量—好奇心、開放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
自己動手,徒步旅行
他還借鑒了世界頂級高中“深泉學院”的做法。這所特立獨行的牛仔式大學,坐落在與世隔絕的沙漠中央,在那里,學生每天都要參與耕種和放牧,以保證社區(qū)的自給自足。為此,他也給實驗班開設了烹飪、運動、創(chuàng)業(yè)等實踐性課程。每天的一日三餐得由學生們自己動手。每個月實驗班要定期舉行一次戶外拉練,基本要求是負重20公斤在 5個小時內徒步20公里。他還一度籌劃,想讓學生們自己動手,把這棟兩層小樓打造成一間鄉(xiāng)村旅館。隔上半年教學地點就會換一換,前腳還在風光秀美的山谷,后腳就一頭鉆進了石頭森林的城市。張良帶著學生們在南京、重慶、廣州間奔波。一路開著車,到處游游逛逛,體驗著完全不同的生活。
沒有嚴格的課堂,沒有堆積如山的習題和應付不完的考試。一切自由得有些不成體統(tǒng)。對學生而言,唯一壓力大概就是畢業(yè)前的兩大任務:一星期內背著行李,徒步150公里;3個月內自籌經費,窮游地球一圈。
更大的棋
這些年,脫離體制在家上學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是能像張良這樣,既背道而馳又試圖與體制達成某種互動的卻不多。他鉆研過高中所有教材,研習過各種重點中學的教學方法。為了尋找在廣州的辦學地點,他和一所私立高中達成合作,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對方敞開。他還打算向一所廣西的公立學校輸出自己的教育模式。盡管這兩所學校都對他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學生要能在高考中取得不俗的成績。即便如此,他也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接受。
張良心中還想醞釀著一盤更大的棋?!靶畔⒋蟊ǖ臅r代,知識每5年就會更新一次。面授最終會被在線教育所取代?,F(xiàn)在實驗班里的小課程體系正是為了未來移植到網(wǎng)上做準備。我想打造的就是這樣一個‘知識搜索的垂直引擎’。我們的功能最終會變成連鎖企業(yè)的‘中央廚房’。在后臺配備學習分析師,通過自動加人肉的搜索辦法,把學生的學習問題和資源做出匹配。比如學生只要輸入‘海南地球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后臺就可能跳出一段文字說明、一段視頻、一段動畫等信息來幫助他全方位理解問題。根據(jù)他的進度會設置不同的任務,留下學習痕跡。就跟打游戲一樣,通過了,下一關自動解鎖。只要借助網(wǎng)絡,人人都可以實現(xiàn)在家上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