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作證
1948年我來到石家莊
我的青年時代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解放戰(zhàn)爭年代度過的。1946年12月我14歲時,父親為革命犧牲。1947年8月,我考入了晉察冀邊區(qū)聯合中學。這所學校是由因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內戰(zhàn)侵占張家口市時,從該市撤退到平山縣東、西黃渠村的三所學校合并建立的,它像一座革命的熔爐。我們過著集體供給制的半軍事化的艱苦生活。當時開有政治和文化課,根據革命需要,隨時都會調出工作。
1947年,解放戰(zhàn)爭進程加快,晉察冀野戰(zhàn)軍于10月21、22日在河北定縣清風店殲滅了從石家莊來的國民黨第三軍并活捉了軍長羅歷成之后,乘勝前進,于11月6至12日解放了石家莊。勝利一個接著一個,真是令人鼓舞和振奮。我們學校接到遷往石家莊的通知,同學們都興高采烈。
經兩天行軍,1948年2月14日(正月初五日)到了石家莊北郊棲林莊。我們分住在老鄉(xiāng)家中,每天幫助老鄉(xiāng)掃地挑水,密切了與老鄉(xiāng)的關系。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到了這樣一個大城市,好像進了一個新的天地。學校組織我們參觀了大興紡紗廠、煉焦廠、火車站,我第一次見到了冒煙的火車。我們還看了幾場電影,記得有《孔雀東南飛》、《列寧在1918》。星期日我和同學逛石家莊大街,看到哪兒都新鮮,看得脖子都酸了也不覺得累。左圖是我和同鄉(xiāng)同學郭直正一起逛大街時在照相館的留影。時間是1948年3月,那時,我倆都是16歲。
我們在棲林莊學習是借用一所學校,條件比較好,但時日不長,國民黨的飛機常去轟炸,我們就分散在村邊的樹林中上課,挖了防空壕,飛機來了就立即躲進壕內,堅持至暑假。郭直正同志被調入軍隊衛(wèi)生隊訓練班,之后分入部隊,后來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轉入哈爾濱飛機制造廠職工醫(yī)院工作數十年,為內科主任醫(yī)師,成了專家。我留在學校,但時間也不長,因國民黨反動派已知黨中央駐在平山,便狂轟濫炸,據說還要突襲石家莊平山。在這種情況下,上級決定學校緊急撤離石家莊。1948年9月17日(陰歷八月十五)傍晚,我們又背上背包離開了棲林莊,渡過滹沱河,經過三個夜晚的夜行軍(怕白天被飛機發(fā)現)撤至阜平縣城南莊新房子。這里原來是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的舊址,四周都是山,我們上山割草鋪在地上,過了一冬,至北平解放后我們又進入北平。
幾十年來,兩位老友各居一方,雖很難見面,但書信不斷,友情不斷。上世紀80年代,郭直正同志從哈爾濱調到北京北苑航空中心醫(yī)院任院長,我們這才有了多次—見面暢敘友情的機會。右圖為2009年10月24日我倆在北苑合影,時隔61年,我們都老了!祝愿耄耋之年的老友郭直正同志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美滿!我們的友情長存!
記憶碎片
相隔60年我和父親都愛乒乓球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愛上乒乓球運動的,只知道父親在我上小學時就給我買了副乒乓球拍。記得還是第28屆世乒賽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辦時,父親就拉著我去看比賽。因為當年我的年紀太小,根本不知道誰是邱鐘惠等名將,看乒乓球賽的樂趣遠不如父親給我買了個漂亮的世乒賽紀念章那般高興。然而,當我書包里揣著球拍去上學,并在課間與同學打乒乓球的時間增多了時,我對乒乓球的興趣油然而生,打球水平也提高很快。上中學時我已經是學校的乒乓球高手,進工廠工作后也成為廠職工比賽的冠軍。到了報社工作后,又成了報社乒乓球隊的主力。乒乓球運動已經成了我此生最愛的體育運動。幾天前,已經退休的愛人鼓勵我退休后再拿起球拍,還說陪我每天早上到小區(qū)門口的球臺上打球,使已經放下球拍近6年的我又勾起了乒乓球癮。
看看早年父親手握乒乓球拍的照片,再看看6年前我手握球拍的照片,心中很是感慨。一種業(yè)余愛好,竟然悄悄地在我們父子間傳承了半個多世紀。
家庭相冊
愛笑的三姨
記憶中,我的三姨愛照相。翻開相冊,有好幾張都是她和我們姐弟幾個的合影。
我的三姨特別愛笑,從來不打罵調皮任性的我。記得有一次,她騎著三輪車帶我去姥姥家,不湊巧的是東邊在修路。三姨就繞行到西邊稍遠一點兒的路。我不明事理,朝三姨大聲嚷嚷:“你干嗎繞到西邊,你要繞到大西北去呀!”三姨轉過頭,笑了笑,對我說:“小輝,東邊在修路,我怕‘顛’著你!”可我還是嘟囔著埋怨她。三姨沒再說什么,只是朝我淡淡地笑了笑……每每想起這件事,我都會責備自己。三姨從小就患有腎病,那個時候,她已重病在身。
這張拍攝于1985年夏天的照片是三姨帶著我們姐弟幾個在家門口的國營麗新照相館拍攝的??上У氖牵?991年三姨就永遠離開了我們。她把笑容定格在了照片里,她的笑容也永遠留在了我的心里。上大學時打算盤
1963年,我在北京建工學院財會專業(yè)學習,打算盤是我們必修的內容。下課后,大部分同學都出去打球、看電影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了,只有我和另外幾個同學留在教室里苦練打算盤。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順利通過了考試,之后等級也越來越高。
記得當年有支《算盤之歌》:“噼里個噼,啪啦個啪,噼里個噼噼啪啦個啪,算出了勤儉的好日子喲,全家人樂哈哈!”算盤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曾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幫手。如今的年輕人,習慣使用計算器、手機、電腦算數,恐怕已經少有會打算盤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