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對黃帝文化的研究得到了眾多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在諸多的研究方法中,以綜合法較妥。但在研究黃帝文化的來源和發(fā)展時,歷史文獻(xiàn)則是不可或缺的理論依據(jù)和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歷史文獻(xiàn)學(xué),對黃帝文化的諸多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討,以期深入地探究黃帝文化的來源。
關(guān)鍵詞:歷史文獻(xiàn);研究;黃帝文化
隨著學(xué)者們對黃帝文化的關(guān)注和研究,黃帝文化的來源和發(fā)展成為諸多研究方向中的重點。眾所周知,以黃帝為代表的先民們所處的黃帝時代并沒有文字記載,那么研究黃帝文化該從那里著手。筆者在文中以眾多歷史文獻(xiàn)的記載為研究對象,試著運用歷史文獻(xiàn)學(xué)對這一問題加以分析和探討,以期探究黃帝文化的來源。
一、歷史文獻(xiàn)中關(guān)于“黃帝”的記載
在眾多的歷史文獻(xiàn)研究中,我們先來探究關(guān)于“黃帝”最早的記載。范文瀾先生認(rèn)為“這些傳說多出于戰(zhàn)國、秦漢時學(xué)者的附會。”[1]我們不必考究“附會”二字是否妥善,就時間概念來講,是可信的。按《史記漢書諸表訂補(bǔ)十種》載:“黃帝始見易系、魯語上。”[2]軒轅始見于《大戴禮記·帝系》。
《大戴禮記》是西漢戴德編纂的記述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原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洞蟠鞫Y記·帝系·五帝德》第六十二載:“宰我問于孔子曰:‘昔者予聞諸榮伊令,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慧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治五氣,設(shè)五量,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豹虎,以與赤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行其志……歷離日月星辰,極畋上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3]
這一段記載要算我國歷史文獻(xiàn)中對“黃帝”最早的記載了。
接著,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jì)》引用《大戴禮記》記載到:“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盵4]在這段記載中,把“慧”寫作“徇”,“徇”是疾的意思;“齊”是迅速的意思?!盎邸笔侵腔?,都是指反應(yīng)快,聰明?!妒酚洝分杏謱懙溃骸包S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螺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薄妒酚洝窞槲覈谝徊考o(jì)傳體通史,記事起于傳說的黃帝,迄于漢武帝,具有很高的權(quán)威,為后世各史所沿用,歷代學(xué)者注釋,校注、考證者甚多。
對于“黃帝”注釋者也不例外,并越來越豐富,以至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見解。
《集解》徐廣解釋黃帝曰:“號有熊?!薄端麟[》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故也,亦號軒轅氏?!薄都狻纷S周曰:“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薄秶Z》云:“少典娶有嬌氏女,生黃帝、炎帝?!被矢χk《帝王世紀(jì)》又云:‘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又以為名,又以為號?!睎|晉王嘉《拾遺記》云:“軒轅黃帝出自有熊之國,母曰‘吳樞’,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稱王,時有黃星之祥?!北蔽横B道元在《水經(jīng)注》卷二十二載:“或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武公’徙居之,故曰新鄭矣,城內(nèi)有遺祠,名曰章乘是也?!泵鞔稄V輿記》載:“軒轅丘新鄭,古有熊氏之國。黃帝生此因名?!鼻宕鷧浅藱?quán)等輯的《綱鑒易知錄》中載:“黃帝生于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姓公孫,國有熊(今河南新鄭)故號有熊氏。
從上邊列舉的部分歷史文獻(xiàn)可以看出,自西漢到清代,解釋、探討“黃帝”者不乏其人,其內(nèi)容也越來越多。到清朝光緒年間《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中,對黃帝的記載,已經(jīng)達(dá)到較完善的程度了,對黃帝的記載十分詳盡:“黃帝軒轅氏: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寶見電光繞斗,感而有孕)生帝于軒轅之邱(在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故曰軒轅氏,姓公孫(長于姬水,故又以姬為姓)國于有熊(即新鄭。杜佑典,新鄭,祝融之墟。黃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故亦曰有熊氏。誅蚩尤,于涿鹿(山名,在今直隸宜化府保安州南)蚩尤好兵喜亂,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兼并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遜居涿鹿,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軍士昏迷,帝為指南車以示四方。(陳殷日,車上用子午盤針,以定四方,是為指南)遂擒蚩尤而戮之?!盵5]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概地了解到,自西漢《大戴禮記》、《史記》之后,歷代文人對“黃帝”解釋、增補(bǔ),評述者越來越多,至清代《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大概為資料較齊全的了。對黃帝闡述更為詳盡,幾乎把各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偉大功業(yè)全都?xì)w到黃帝及其那個時代了。盡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歷代文人對于黃帝的文獻(xiàn)資料不斷修改、增刪,有的甚至出入甚大,但認(rèn)真分析鑒別一下,也可分出一個大概的脈胳。
二、歷史文獻(xiàn)中關(guān)于“黃帝”功績的記載
從眾多的歷史文獻(xiàn)中,除了黃帝本人的記載外,同時,還有許多歷史文獻(xiàn)也記錄了以黃帝為代表的先民們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分析研究后,將相關(guān)記載黃帝時代歷史文獻(xiàn)分為以下幾類。
(一)歷法制定
《史記》載:“按系本(即《世本》)及《律歷志》,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qū)占星氣,伶?zhèn)愒炻蓺v,大橈作甲子,隸首作算數(shù),容成綜此六術(shù),而著調(diào)呂。”“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拾遺記》謂,“軒轅考定幣紀(jì),吹玉律,正璇衡?!?這些歷史文獻(xiàn)的記載,為進(jìn)一步發(fā)展原始的農(nóng)耕、定居生活奠定了基礎(chǔ)。
(二)農(nóng)耕和糧食種植
《國語·魯語》曰:“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黃帝內(nèi)傳》載,“黃帝升為天于,地獻(xiàn)草木,述耕種之利,因之以廣耕種?!薄豆攀房肌氛f:“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黃帝作瓦甑?!薄稄V韻》說:“黃帝之臣雍父作杵臼?!薄豆茏印ぽp重戊》:“黃帝作鉆燧生火,以熟葷腥,民食之無茲胃之病,而天下化之。”
(三)布帛衣裳
《禮記·土冠禮疏》:“黃帝作冕旒?!薄度Y圖》亦說:“黃帝作冕?!薄豆趴际贰氛f:“胡曹作衣裳服九章?!薄短接[》說:“伯余作衣裳”,“于則作扉履”。在居住方面歸功于黃帝的也不乏其例:陸賈《新語》的《道基》篇道:“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室屋,則與鳥獸同域,于是黃帝乃伐木構(gòu)材,筑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fēng)雨。”班固《白虎通》:“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此宮室之始也?!?/p>
(四)水陸交通
《古史考》云:“黃帝作車,引重致遠(yuǎn),其臣共鼓、貨狄作舟?!薄稘h書》謂:“黃帝作舟車以濟(jì)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qū)。”
(五)文字醫(yī)卜
《廣韻》載:“沮涌、蒼頡作書?!薄妒辣尽匪沃易ⅲ骸熬谟可n頡,黃帝之史官。”《授神契》云,“蒼頡視龜而作書?!薄吨芏Y·外史疏》云:“蒼頡造文字?!薄痘茨献印吩疲骸吧n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說文》:“黃帝之史官蒼頡,見鳥獸蹄·之跡,初造書契。” 《帝王世紀(jì)》:“黃帝命雷公岐伯經(jīng)脈,旁通問難八十,為《難經(jīng)》,教制九針,著內(nèi)外《述經(jīng)》十八卷?!?/p>
(六)音樂器物
《通典》載:“巫咸作銅鼓?!薄秴问洗呵铩?;“黃帝使榮緩造鐘。”
(七)兵器農(nóng)具
《初學(xué)記》謂:“揮作弓。”注:“揮,黃帝臣”?!督?jīng)典釋文》引《世本》云:“垂作銚鏵?!薄对姟こ脊な琛罚骸按棺縻摗!薄队衿罚骸按棺饕?guī)矩繩。”《逸周書》說:“黃帝穿井?!薄妒挛镌肌吩疲骸耙鼔圩麋R?!弊ⅲ骸包S帝臣”。
(八)原始國家體制
《帝王世紀(jì)》載:“黃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于壽丘,長于姬水,有圣德,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敝链?,我們從眾多的歷史文獻(xiàn)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后人將中華民族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功勞全歸于黃帝時代或以黃帝為代表的先民們,這為我們進(jìn)一步研究黃帝文化的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
三、運用歷史文獻(xiàn)學(xué)探究黃帝文化
前邊已經(jīng)講過,軒轅黃帝的出處,最早見《易系》、《魯語》、《大戴禮記·帝系·五帝德》?!妒酚洝吩谝谩洞蟠鞫Y記》后,又寫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庇终f:“黃帝崩、葬橋山?!贝藭r,尚未明確指出,“軒轅之丘”“橋山”在何處。《世本·卷一帝系篇》一書中也載:“黃帝居軒轅之丘。”到了晉朝,黃甫謐在《帝王世紀(jì)》中提出:“少典氏又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以上承火,位在中典,故曰黃帝。龍顏有圣德,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边@里明確提出:“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國于有熊”、“居軒轅丘”,后又作了解釋:“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睍x王嘉《拾遺記》中也載:“黃帝出自有熊之國。母曰昊樞,以戊巳之日生,故以土德稱王也。”
此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至今,歷代學(xué)者都引用或提出:“軒轅丘在新鄭,有熊國在新鄭?!鼻也徽f宋元,拿明朝為例:明天順五年《大明一統(tǒng)志·古跡》已明確記載:“軒轅丘,在今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于此故名。”此后的《河南總志·古跡》、《天下名勝志》、《御批王鳳洲綱鑒會纂》、《御批歷代資治綱鑒》、《綱鑒正史約》、《新刊通鑒輯要》等多部典籍都認(rèn)同這一觀點。到了清代,《新鄭縣志》、《河南通志》、《開封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綱鑒易知錄》、《歷代帝都考》、《歷代紀(jì)年·五帝紀(jì)》、《帝王甲子紀(jì)》、《竹書紀(jì)年集注》、《竹書紀(jì)年集征》、《廣輿記增訂·古跡》等典籍更加明確地提出:“軒轅丘在新鄭,古有熊氏之國在新鄭,黃帝生此因名?!碧貏e值得提及的是,清代學(xué)者郭表恒《歷代帝都考》明確地提出“黃帝生壽丘(開封府新鄭縣)”不獨有偶,清代又一位學(xué)都陳逢衡《竹書紀(jì)年集征》引鄭環(huán)曰:“黃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鄭之軒轅丘,非生于兗州之壽丘也?!?/p>
除上所述,還可在許多歷史文獻(xiàn)中可以找到關(guān)于黃帝生于軒轅丘,即河南新鄭的依據(jù),并且建國于有熊,亦在河南新鄭。這樣,就基本確定黃帝出生于新鄭、建都于新鄭的觀點,黃帝文化則也來源于此。如果我們將歷史文獻(xiàn)學(xué)與其他學(xué)科(文物學(xué)、考古學(xué)、地方風(fēng)物)結(jié)合起來,進(jìn)行結(jié)合的分析、探討、研究,就能了解得更加清楚這一問題,由于筆者另題進(jìn)行專項研究,這里不再贅述。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認(rèn)定,黃帝出生在河南新鄭,并建都于新鄭,確定的說新鄭是黃帝故里、黃帝故都,是黃帝文化的重要來源,這一觀點的確立為我們進(jìn)一步研究黃帝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注釋】
[1]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5
[2]梁玉繩. 史記漢書諸表訂補(bǔ)十種[M].北京:中華書局,1982:497
[3]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7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
[5]馬建石.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全譯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
【作者單位: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