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群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現代性的黨群關系遭遇著官僚、形式之風,多元化的價值體系,利益矛盾分化沖突等等方面的考驗,為了重塑現代性和諧黨群關系,中國共產黨應努力尋求自身完善,始終保持先進性;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推動經濟民生,讓群眾共享發(fā)展成果。
【關鍵詞】黨群關系;現代性;超越之路;和諧
新形勢下,黨群關系較以往更為復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回顧歷史,我國黨群關系在革命之中經受了考驗,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60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但是倘若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或者只止于此,不去變通,勢必影響黨群關系深入,最終影響中國特色主義事業(yè)進程。
一、對黨群關系的認識
黨和群眾之間的關系雖為我們熟知,卻又不深知,非真知。倘若我們留意并思考,會對黨群關系因時因地做出不同的解讀,黨群關系的研究,不能只是依賴一些馬克思經典著作,更重要的還是從當代語境出發(fā),在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活動,加深對其內涵的深刻理解。
自馬克思列寧主義始,經過我國幾代領導人的發(fā)展,逐漸建設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黨群關系理論,在這個過程中,黨群關系的內涵得到了豐富,外延得到了擴展,但是內核卻是不變的,具體來說,首先是必須始終堅持密切黨和群眾的聯系這一原則,其次,必須始終注意保持黨的先進性,并重視自身不斷建設,與時俱進,最后,積極探索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下始終保持良好的黨群關系的方式方法。
二、黨群關系的現代境遇
(一)官僚、形式之風太甚,黨群信任缺失
官僚主義依托權利,表現為權力膨脹而脫離群眾實踐的,與此相適應,官僚作風十足的人,所作所為,也必定是徒具形式而無實效,不管是官僚主義還是形式主義,都反映了執(zhí)政黨權利取自人民卻沒有很好的服務于人民。首先,在人民遇到問題的時候,互相推諉,打官腔,不尊重甚至漠視群眾的基本權利,群眾所關心的不去重視,群眾所反映的不去回應,使群眾所具備的權利處于虛位態(tài)勢。其次,重形式輕實干,重理論輕實踐,部分黨政工作人員經常是大大小小會議不斷,但是卻落實不到實處,工作效率低,另外由于缺少實踐,所以處理好與群眾關系的能力明顯不足,很多建議只是高屋建瓴。
(二)多元化的價值體系,導致民意散化
伴隨著我國現代化發(fā)展,社會在不斷分化,利益主體呈現多元面貌,不斷涌出新的組織、階層,另外,思想文化也趨多元,形成不同思潮和價值體系,由此,加劇了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它們在生活中無孔不入,潛意識下動搖了群眾對黨的認同基礎,對黨群關系發(fā)起了挑戰(zhàn)。
自中國打開國門之后,人民群眾的價值觀迷失且迷茫,自由主義的滲透,“三俗”文化的侵襲一度讓中國共產黨所推行的主流文化、主流價值觀大打折扣,弱化了群眾對執(zhí)政黨的認同,價值選擇的多樣勢必帶來一定程度的混亂與盲從,導致民意散化。
(三)黨群利益矛盾凸顯,趨于復雜
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人民群眾內部物質仍存在利益之差,在以往,黨群之間政治、思想、感情關系占據比例較大,雖然背后利益關系仍存,當多為隱性且不直接,而當今社會,黨群間的利益矛盾已由“幕后”出現在“臺前”,更為直接表面,利益機制這時候尤其突出,人民群眾注重自身權利,多了表達自己利益要求的聲音,當不能被滿足時,就會引起沖突,另外,一些公開不透明的權利特殊化、私有化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利益,比如,部分黨政人員靠山吃山,靠權吃權。當矛盾處于白熱化狀態(tài),就有群眾采取過激行為。
三、黨群關系的超越之路
(一)意識形態(tài)建設是樞紐,積極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
意識形態(tài)建設是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的重要精神樞紐,無論是中國共產黨對群眾的領導,還是人民大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都需要思想理論做基礎。通過執(zhí)政黨推行的主流文化的滲入,可以加強民眾思想意識形態(tài)。黨對群眾的領導更多的是依賴于思想意識而非身體控制,這是執(zhí)政黨最有力的支持力量。借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這股強大的力量,可以促進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大眾更為密切的聯系起來,也才能從最根本上保障執(zhí)政黨的領導地位,實現群眾對其的高度認可。
具體來說,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積極展開相關理論的宣傳與學習。對此,我國十八大中有強調,除了理論學習,還要用實踐去獲取真知。其次,要不斷為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大眾化而努力,它不應該是晦澀高深的理論,不應該只被一部分人所理解,空掛枝頭,而應該在廣闊的現代化社會中,以不同的面貌為人們所熟知,盡可能的展現出其鮮活的一面,為了實現這樣一種理想,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與教育時,應當有層次的,有針對的開展,化深刻的語言為通俗、生活化,能為廣大人民所理解的語言。最后,只有具有說服力的理論才具有吸引力,開展群眾路線思想意識教育活動,要把理論多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增強它的生命力;主動應對其它思想意識侵襲,幫助群眾提高辨別力;黨員干部帶頭做好先鋒代表,用自身行動感召群眾;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擴展宣傳時空范圍。
(二)執(zhí)政黨自身完善是關鍵,努力促進黨群關系實現轉型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共產黨的使命由原來的革命任務轉變?yōu)闉樯鐣髁x現代化建設而努力,與此相伴的是,黨群之間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能否尊重人民群眾福利,為群眾謀福利成為衡量現代黨群關系好壞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新時期,為創(chuàng)造良好的黨群關系,執(zhí)政黨自身的完善是關鍵。第一,在中國現代話建設過程中,執(zhí)政黨要始終堅持“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并不斷踐行,以促進黨群關系實現轉型,黨是人民的黨,要加強與群眾的情感聯系,堅決抵制腐敗,盡心盡力做好人民的“公仆”,為群眾爭取利益,關心民眾疾苦。第二,認真解讀新時期黨群關系,研究創(chuàng)新出一條新的適應社會形勢的“群眾路線”。第三,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做法,把人民群眾作為主體,讓他們更多的去享受改革發(fā)展的成果。
(三)經濟民生是著力點,讓群眾共享發(fā)展成果
如何推動經濟民生,促進群眾共享發(fā)展成果,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第一是堅持“三公”——公平、公正、公開,從以往的單純追求經濟發(fā)展效率,轉變?yōu)楣胶托什⒅?,防止兩極分化,讓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更有信心。第二是注重公共關懷,切實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完善福利制度,讓社會一些弱勢群體能夠感受到黨的關懷,增強黨的親和力。第三是保證執(zhí)政黨工作的透明度,讓群眾能夠更多的參與其中,比如說一些公共決策,執(zhí)政黨必須考察綜合群眾意見,讓群眾有發(fā)言的機會。第四是堅持依法治國,走民主法制道路,避免一些地方行政長官把自我的意志凌駕在法律之上,讓法律制度如同虛設。
總之,黨群關系的處理不僅是個歷史命題還是一個永恒命題,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黨要始終保持和發(fā)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繼續(xù)向前推進和諧黨群關系的建設,齊心協力,不畏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