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從2007年加入南通中考行列已有五個年頭,回顧五年歷史中考歷程,感慨頗多,過去總認為歷史學科列入中考只是為學生中考總分上做一些加法,但沒想到近幾年南通中考試題難的不是數(shù)理化,而是政史這兩個小科目,中考中政史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初三學生能否進入重點高中或普通高中學習。因此我們作為初三的歷史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的過程中一定要講究策略,尤其在一輪復習中要提高有效性,講究科學性,做到精耕細作、扎實有序,下面就初三歷史一輪復習的問題談一些個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對照考綱,回歸課本,夯實基礎
學生通過三年的學習已基本掌握了三個年級的基礎知識,現(xiàn)進入一輪復習后有必要系統(tǒng)地再熟悉一下,根據(jù)手中的考試大綱,哪些該是識記的,哪些該是應用的,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學生在這一輪復習中必須進一步吃透教材,樹立“教材是最好的復習資料”的觀點,拉網(wǎng)式地對知識進行全面梳理。第一輪復習主要是以單元為體系,學生需整體認識單元知識框架,這就要布置學生有計劃地閱讀教材,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基本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和歷史線索理解掌握,要掃清知識死角。一幢房子,如果基礎不牢,那么就算再華麗,也會倒塌。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就算掌握再多的解題技巧,如果對于基礎知識不能牢固掌握,最終也是沒有用的,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第一步就必須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照考綱,在心中從“原因、時間、人物、經(jīng)過、結果、性質、意義”等方面去回顧每個知識點的相關內容,注意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國內影響和國際影響等。復習時要提醒學生特別注意各課的引言、插圖、表格、注釋以及文獻資料等,這些可能會成為考題的史料來源。在此基礎上,結合專題,對教材中孤立的、易混淆的點和塊進行優(yōu)化整合,對知識點的把握教師可編制填充題,學生通過翻書、手寫加深記憶。通過這些做法使學生基礎得到夯實,這就為后面提升能力、構建體系打下了基礎。
二、突破雙基,提升能力,構建體系
歷史學科有三個維度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南通中考試卷其實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趨勢:選擇題部分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了解,材料題檢閱學生的能力情況。因而在一輪復習時在幫助學生夯實知識的基礎上要突破雙基,提升能力。教師在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的同時,一定要配以一定量的練習,對知識進行適當延伸和拓展。選擇有針對性的習題進行基本能力培養(yǎng)。例如復習完中國歷史后,教師可設計這樣的題目:“中國的近代化過程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的過程。100多年來中國經(jīng)歷了求索與奮斗,你對中國百年的滄桑歷史感觸最深的是什么?”“從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奮斗歷程中我們可以吸取哪些經(jīng)驗教訓?”這些試題在課本上都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可尋,必須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將自己的思維置于問題之中。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全方位綜合思考分析,從而給學生以一定的思維空間和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逐步提升能力。學生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有必要構建知識體系,明晰知識線索,將紛亂的知識理出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我們在一輪復習時要指導學生學會對知識進行整合,通過讓學生構建“知識樹”的形式建立知識結構,從而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關注熱點、關注現(xiàn)實,兼顧好鄰近學科
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具有較強的時代氣息。近幾年的中考歷史考題都注重聯(lián)系現(xiàn)實,既有時代特點又有鄉(xiāng)土氣息。因此在一輪復習時也要多關注國家、世界和人類發(fā)展的重大熱點事件。如:能源問題、戰(zhàn)爭與和平、三農問題、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等等。教師備課要把熱點問題與歷史知識相聯(lián)系,才能增亮得分點。西藏問題、新疆問題、港澳臺問題,既是熱點問題,又是中考的重要考點問題,在復習時尤其要注意。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還具備與其他人文學科相通的特點:講歷史文化人物時要涉及其作品,講歷史啟示時要運用政治上的原理,讀歷史地圖時要有空間概念,因而教師在備課時要翻翻相關學科的教科書,了解這些學科的脈搏與氣息,多向他人請教,做個“百科全書”式的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南通是中國近代第一城,有個值得驕傲的人物張謇,每年中考試題中必有與其相關的內容,教師在一輪復習時要充分利用八上第六單元《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這節(jié)內容,把張謇放在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加以闡述與分析,再結合南通地方史和相關旅游景點加以介紹,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張謇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中的地位。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東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