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的教育已經不能再像以前那樣, 靠加班加點、靠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作為前提來顯示自己的教學的成績。語法教學更是如此,不能脫離實際,走入語法教學的誤區(qū)。一定要用相關的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才能有效甚至高效地來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把被動的受教育轉化成主動的自我教育。本文就初中英語的語法教學作了一點的嘗試。
【關鍵詞】語法教學;課堂活動;主體參與
所謂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教學就是學生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傾向性行為表現。從教的方面看,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教學實質上是在教學中解放學生,使他們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動中獲得主體性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堂的主體性,對優(yōu)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體性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夸美紐斯的《世界圖解》、盧梭的《愛彌兒》、裴斯泰洛齊的實物教學法、福祿拜爾的自我活動法等都包含了對學生主體方面的充分肯定的思想。
語言學家Wilkins指出:“對一種語言語法體系的習得依然是語言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語法是獲得語言運用創(chuàng)造性的手段,缺乏語法知識會嚴重影響交際能力。”而英語語法教學的真正目的在于讓學生用正確的語言形式來交流,既語法教學所關注的并不是語言形式或語法知識的本身,而是人們在特定的場合及情景中如何運用語言形式達到交際的目的??梢妴渭兊膶W習語法結構是沒有意義的。那么我們如何將學生主動參與和語法教學這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
首先要弄清楚語法教學的幾個誤區(qū):
一、機械操練,學生缺乏自主學習
總結自己以前的語法教學,我發(fā)現很多時候,我的語法教學都是以單純的語法知識講解為中心。例如在教 牛津教材8B unit1現在完成時態(tài)的時候,通常會在黑板上列舉幾個句子,讓學生模仿造句,然后進行操練,最后講解語法知識和規(guī)則。自以為學生應該掌握的不錯,可是反饋上來的作業(yè)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究其原因是學生僅僅被動的去記憶語法規(guī)則,而并沒有主動參與,也沒有理解語法的含義所以也就根本談不上交流和應用。
二、過度講解,學生只有被動接受
比如以前在上牛津英語8B unit3 語法的時候,我自以為也有一定整合教材的能力,所以把unit3 4 的被動語態(tài)整合在一起解決。以為這樣子學生對被動語態(tài)有一個整體的理解,能系統(tǒng)地掌握被動語態(tài)的結構和用法。可是在交流和練習中,我發(fā)現學生并沒有掌握好被動語態(tài)的結構和用法,甚至于什么時候用被動語態(tài)都不是很清楚。究其原因是講解太多,學生參與太少,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消化,還是屬于被動接受。
三、脫離語境,學生難于理解掌握
我曾聽過一節(jié)課,主要是解決疑問代詞和疑問副詞的用法。應該說學生掌握還是比較容易的。教師通過書本上的材料來講解不同的Wh-詞的用法。學生也很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似乎對Wh-詞的理解和掌握沒有很大的問題,可是隨堂反饋的結果卻不是很理想,錯誤百出,學生對這些詞的實際應用還是不太明白。究其原因是語法的教學脫離了語境,失去了語言學習的真實性,學生的興趣不濃。
所以常常會出現一種令人尷尬的場面: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一頭霧水;習題做的不計其數,但學生還是似懂非懂。學生和老師都提不起興致了,身心疲憊,雙方的成功感一再地被挫敗。
反思這些做法后,我對我的語法教學也作了一定的調整,化被動為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下面的幾個列子就是我的嘗試:
例一:Wh-詞的教學
在牛津英語的7A的語法疑問代詞和疑問副詞的教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wh-詞。我作了如下的調整:I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 but you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 Now 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party。我一說完,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就立刻提起來了,就主動地問我很多問題。我就像在答記者問一樣。
When is your birthday party?
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birthday party?
Who do you want to invite to your party?
How do you celebrate it?
Where do you have the party?
Which is your favourite food?
Why don’t you ask your teachers to come to your party? etc. 我完全沒有想到學生會問我這么多的問題,我非常高興地把這些問題一一寫在黑板上。我把語法的情景置于我的生日晚會中,學生能夠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主動地參與到我的課堂教學中,主動去做的某一件事情要比被動的去做某一件事效果肯定要好的多。于是,我又問同學,你們能否利用這些句子來組成對話?大多數的同學一聽非常的高興,口中不停的說,太簡單了;很容易的;小菜一碟。于是單一的課堂問答變成了雙向的交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致更濃了,而我的角色至此基本結束,只是在課堂里解決一些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
A: when is your birthday?
B: My birthday is on the 5th of June.
A: Where do you have the party?
B: At my home.
A: Who do you want to invite to come to your party?
B: My friends and some classmates.
A: Will you invite our teachers to come ?
B: Yes, of course.
A: How do you celebrate the party?
B: I will sing, dance, play games and have a big meal.
當一組一組學生的對話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心中暗喜,預期的效果出來了。
當我把這些句子再改成畫線部分提問的時候,學生也是輕而易舉的完成了我的任務,且正確率還是比較的高。
當然同學的對話中也會出現問題,比如: when will the party hold?等。 這些問題的出現并沒有影響到課堂教學,因此我沒有刻意地在全班講解,而就給有問題的這些學生講解了一下,因為班級大多數的同學沒有出現這種錯誤,更何況在初二下學期的被動語態(tài)中會詳細解釋的。
在課堂總結的時候,我說今天學的語法是wh-詞的時候,學生驚訝了,好多同學都表示,這哪是語法課呀?完全是我們自己在活動。在接下來的課堂反饋中,也證實了這一點——同學學會了,而且是主動的去學習,不累也不煩更沒有對語法造成厭學。
例二:英語時態(tài)的教學
對于我們中國學生來說,時態(tài)的學習是非常困難的。他們很難理解為什么要在動詞上面進行變化來構成相應的時態(tài)。這就是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區(qū)別。為了避免我以前所走的彎路,于是在時態(tài)教學時,改動了一下我的設計,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去研究,去理解,去掌握。
如在教授一般過去時的時候(前提是同學已經會讀動詞的過去式),我的課堂是這樣設計的,我先說 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 I was very happy. I got a lot of gifts. I had dinner in the restaurant with my family. 我逐句把這些句子寫在黑板上,告訴學生我昨天的生日,在生日那天我發(fā)生的事情。這是一個完整的事件,讓同學看明白。然后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告訴他們要談論他們以前做過的某一件事情。小組的每個成員必須就共同的話題每人說一句,后一個同學所說的句子必須先重復前一個同學的句子(類似于接龍的游戲)。如A同學說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 B同學就要說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 I was very happy. C同學就得說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 I was very happy. I got a lot of gifts.依次類推。
小組的成員就立刻動起來了,接龍的主題有生日,春游,電腦游戲,同學聚會等。教室里非常的熱鬧,同學們都非常主動地投入到這個活動中。節(jié)選其中一組表述如下:
A: 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B: 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
C: 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 I went to the shopping mall.
D: 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 I went to the shopping mall. I bought a hair clip for my mother.
E: 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 I went to the shopping mall. I bought a hair clip for my mother. She was very happy.
從學生活動的情況看,學生非常喜歡,覺得就是在說他們自己的故事,他們很樂意也很主動地大家一起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在整個活動中,每個學生始終運用著動詞的過去時態(tài)來表達自己的故事,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而且也容易掌握知識,也明白了過去時態(tài)的基本用法。較以前的口干舌燥的講解,我省力多了,效果也好多了。這就是因為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一個有著各種不同需要的理性與非理性相統(tǒng)一的學習主體,他不再是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
以上僅僅是我在課堂教學中的小小嘗試,嘗試的效果比較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要有開放的課堂活動,要與生活結合的課堂活動。只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余地,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份嘗試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課堂教學,努力將“一言堂”變成“群言堂”,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領受、理解知識,相信他們會變得更聰明。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p>
【參考文獻】
[1]《論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性教育》 車雪琴 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年12期
[2]《教學中回歸學生主體的理性思考與探索》 http://www.3edu.net 教育網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草橋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