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神秘事件?
跟朋友到一個你從未到過的館子里吃飯,進門的瞬間,你突然有種恍惚和強烈的似曾相識感:碗筷擺放的位置、周圍陌生人的觥籌交錯,甚至是餐館的結構布局和暖黃的燈光,突然變得如此熟悉。此情此景,你好像早已經在某個時刻都經歷過了,甚至連朋友接下來要說的話和坐姿你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這種“似曾相識”感,來去不受我們自己控制,經歷的時候你會覺得神奇與訝異不已,以為自己受上天眷顧,具有了某種先知先覺的超能力。它來襲時,伴隨著一種強烈的真切感和熟悉感,同時也讓人感到神秘、詭異和困惑,因此人們會用“第六感”、“前世”等詞匯來描繪它,甚至用一些諸如夢境、先知和輪回轉世等神秘主義來解釋這種現(xiàn)象。
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的成人都曾遇到過“似曾相識”事件。有網友用“可遇不可求”來描述這種奇妙的感覺,“看到的時候完全分不清是現(xiàn)實還是夢境,整個人處在一種很‘恍惚’的狀態(tài)?!庇幸晃痪W友這樣描述他的戲劇性深刻印象:“遇到某些場景時,總覺得似曾相識,好像在某個時候發(fā)生過,而且有的時候,當聞到一種氣體,或者光線配合聲音,變換到某個角度時,也會突然有這樣的感覺,畫面中說話人的聲音,那熟悉的氣味,仿佛自己早已經歷過?!?/p>
“似曾相識”是大腦作怪
“似曾相識”也叫“既視感”,對于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早已經進行過長時間的研究。
早在1888年,英國神經病學家發(fā)現(xiàn),某些類型的癲癇病人在發(fā)病時,經常出現(xiàn)似曾相識感,當時的神經病學家推測這種“似曾相識感”與大腦某個區(qū)域的神經元發(fā)射失誤有關,而這個區(qū)域恰好與人的感覺知覺和聯(lián)想記憶有關。
“似曾相識感只不過是我們的記憶存儲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點小瑕疵,”這是目前比較常見的解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布魯姆曾說,“似曾相識”是因為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體放電不正常導致記憶存儲位置錯誤。按照他的解釋,我們之所以覺得眼前的事物似曾相識,是因為我們真的見過,而且就在前幾秒,但是“前幾秒”的這個記憶,不小心被大腦扔到不知道哪個時間段里去了,沒被放進“前幾秒”這個時間段里。不過,這種說法目前尚未經大腦解剖學的證實。
“熟悉性和回想的作用不同步導致似曾相識感”,這是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雷伯的解釋。眼前經歷的事曾經見過,這在認知心理學上被稱為“再認”,“再認”又分回想(recollection)和熟悉性(familiarity),前者能清楚想起當時經歷的情境,而后者是僅有熟悉感,但不確定熟悉感的來源。兩者是功能分離的兩個過程,且依賴于性質不同的神經機制。比如,你今天在街角遇見了一個同學,你能回憶起她的音容笑貌、性格等相關的細節(jié),這就是回想;但如果你只是覺得這個人熟悉,卻無法想起自己何時何地見過她,這就是熟悉性。當負責熟悉性的神經機制正常活動,而負責回想的神經機制沒有正常活動時,就會產生了強烈的熟悉感,卻無法回憶起具體的細節(jié)內容。
2005年,英格蘭利茲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家研究了兩位一直受“似曾相識”現(xiàn)象困擾的病人,這兩位病人拒絕看報紙、電視,甚至連去買日常用品也是個問題,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已經看過或買過了。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他們的大腦負責回想和熟悉感的區(qū)域被損害了,哪怕處于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們仍然覺得自己在一個“熟悉的地方”。
錯誤的熟悉感
目前還有很多其他的理論試圖解釋“似曾相識感”的產生,但究竟哪個正確卻一直沒有定論。
熟悉感錯誤和壞記憶搗亂,這是目前得到較為普遍認可的一種解釋??屏_拉多州立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安妮·克利里認為,當場景、光線、氣味或聲音,喚醒某一段匹配的相似記憶碎片時,錯誤的熟悉感會產生“似曾相識感”。
克利里懷疑熟悉感源于我們對周邊環(huán)境空間型構的回憶能力,她曾設置了兩處布局相同但特征不同的場景來證實。第一處場景中,庭院中間安放一處盆景,周圍環(huán)繞多種植物,墻上懸掛著植物吊籃,第二處庭院的盆景則換成一座巨大的雕像,植物換成地毯,吊籃換成燭臺。當被試者從第一處庭院進入第二處時,都稱自己產生了“似曾相識感”,但卻不能回憶起熟悉感的來源。
精神分析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似曾相識”暗示著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它不會被意識覺察,但會留下熟悉感。追溯到1982年,心理學家愛德華·鐵欽納曾用“過馬路”來做過一番解釋:在過馬路時,你無意識地瞥了一眼對面的商店,然后右邊有什么事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轉向了右邊,當再次看向對面的商店時,你的大腦已經忘了第一次的那一瞥,第二次的一瞥就會生產熟悉的感覺。按他的說法,知覺分為兩部分,第一瞥是知覺一次快速的無意識加工,第二瞥是知覺的深加工,當兩次加工匹配時,就會產生熟悉感。
以上多種科學解釋都試圖從人本身找答案,但是也有人認為,越來越相似的外部環(huán)境,制造了越來越多似曾相識的場景。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認為,我們社會里營造的生活方式,設計的空間建筑,有超越每個地域歷史特殊性的趨勢。例如全世界國際旅館的裝飾都很相似,從房間設計到毛巾的顏色,創(chuàng)造出一種內部世界的熟悉感,讓人分不出自己在何處。高樓、地鐵站、高鐵站等千篇一律,無論走到哪個城市,你都能找到“熟悉感”,喚醒相似的記憶。日益均質化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習俗和文化:放松時去KTV唱歌、格局相似的火鍋店、相似的裝扮風格和發(fā)型……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沈政說,“‘似曾相識’主要發(fā)生在對場景的體驗上”,場景越相似,再加上換記憶的搗亂,那么產生“似曾相識感”的概率就會增大。
只是一點小瑕疵而已
想要科學地研究似曾相識感很難,因為沒有什么可靠的方式能在實驗中觸發(fā)似曾相識感。據(jù)研究,在人們處于十幾二十幾歲的時候似曾相識感的發(fā)生最為頻繁,其頻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弱,這可能和大腦的生長有關系,也和人的精神狀態(tài)有關,越是疲憊時越可能出現(xiàn)。也有研究指出,那些愛旅行、經常做夢、閱讀或者喜歡看電影的人,體會到“似曾相識感”的次數(shù)較多,可能是因為這些人見過各種不同的場景,遇到熟悉的場景的概率較大。
“似曾相識感”真正的問題不是無意識產生的熟悉感,而在于這種感覺讓人不安。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斯蒂芬·科勒認為,情緒起著制造不安的核心作用。他在一個癲癇患者切除的腫瘤中發(fā)現(xiàn),患者的情緒區(qū)域與記憶區(qū)域密不可分,并參與制造了記憶錯覺。大腦中的理性區(qū)域告訴我們一件事,而感性本能告訴我們另一件事,所以我們產生一種自覺不可能的感受,這也帶來了“似曾相識感”來臨時的不安感。
那當我們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時候要去看醫(yī)生嗎?完全沒有必要,偶爾的出現(xiàn)只是健康的大腦運行中出現(xiàn)的一點小瑕疵而已。如果頻繁出現(xiàn),那可能就要去看醫(yī)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