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一節(jié)課就如一篇藝術作品,需要老師精心構思、布局謀劃,然后奉獻給自己的學生。而一節(jié)課的優(yōu)劣當然要和本堂課的開始、中局、結尾都有聯(lián)系,這里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課堂教學的引言與結課技巧。
【關鍵詞】化學課堂;引言;結課
課堂引言就是一節(jié)課的開口語,它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及學習內容,能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每一節(jié)課怎樣引出新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
課堂引言的要求是:語言精練,啟發(fā)性強,富于吸引力。化學課堂教學中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引出新課。
1.復習式引出新課。采取復習的方法引出新課,對于前后知識有連貫的內容比較適合。復習的內容要和本節(jié)新課內容有聯(lián)系,復習的目的要達到溫故而知新。例如:在《硫》一節(jié)的教學中,可采取復習氧的原子結構人手,畫出硫的原子結構。氧和硫最外層都有6個電子,結構相似,所以性質也很相似,再引導學生復習氧氣的性質。在此基礎上講硫的性質,這樣就自然地把新課引出來了。
2.提問式引出新課。采取提問的方式引出新課,是在提問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有待于本節(jié)課去解決,從而引出新課。例如,在講《洪特規(guī)則》時,可以在已經學習了電子排布的基礎上捉出問題:“用電子排布式表示碳原子的電子層結構?!保▽W生板演:lS2 2Sz 2Pz)。教師可利用學生板演式提出新問題:“根據(jù)碳原子的電子排布式,2P亞層有3個軌道,可容納6個電子,現(xiàn)在只有2個電子,這2個電子是填充在同一個軌道上還是填充在不同的軌道上?自旋方向是相同還是相反呢?”這時學生的求知欲望很強烈,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結果。教師應抓住時機,點明課題:今天學習《洪特規(guī)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新課內容就引出來了。
3.直觀式引出新課。這種方法一般采用實物、模型、圖表等教學工具先讓學生觀察,再做出結論,從而引出新課。例如,在講《氯氣》一節(jié)時,教師先收集一瓶氯氣,上課時展示在學生面前,提出問題:“這是什么顏色?什么狀態(tài)的物質?”學生回答這是黃綠色的氣體。教師就可以指出:這是氯氣。從而引出了新課。
4.實驗的方式引出新課。。適用于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課型。例如,在講《絡合物》時,教師可從演示實驗人手,把少量氨水加入硫酸銅溶液中,問有什么現(xiàn)象?(學生回答,產生蘭色沉淀);加入過量氨水,問有什么現(xiàn)象?(學生回答,沉淀溶解,顏色加深),又問這溶液是什么物質呢?(學生難以回答)。教師指出,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講的——絡合物。
5.敘述式引出新課。這種方法適用于理論課、新概念課的教學。敘述要清楚,語言要簡練。例如,摩爾這個概念在高一教材中第一次出現(xiàn),可采用敘述的方式引入新課。引言:“我們已經學習了分子、原子、離子等構成物質的微粒,這些微粒既看不見,又難以稱量,對科學研究和應用都很不方便,例如,一滴水中就有十五萬億億個水分子,而在化學反應中,不是用一個分子、一個原子去參加反應,而是用若于質量的物質去反應,這就很需要把難以稱量的微粒跟可稱量的宏觀物質聯(lián)系起來。為了方便,不去計量若干原子或分子,而是計量一個數(shù)值極其龐大的微粒集體——摩爾”點題后,接著講摩爾的概念,引出了新課。
6.直接寫出課題引出新課。這種方法是在講授新的課程或新的章節(jié)內容時采用的一種方法。一般寫出課題后,不要急于講新內容,先說明要講章節(jié)要求,目的,再引出新課內容。
7.啟發(fā)式引出新課。采取啟發(fā)的方式引出新課,一般由教師先提出問題,再由學生進行討論,然后教師整理、歸納。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引言,是教師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它在一節(jié)課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把引言講好可以為整節(jié)課開個好頭,而結課技巧也很重要,一堂課好的結局就象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令人回味無窮。下面談談課堂結課的技法:
1.總結歸納法。在一堂課結束時,老師將課堂內容簡明扼要且有條理的歸納總結,這樣不但可以理清學生紛亂的思緒,還可促進記憶。在歸納總結時,老師還可以指出本節(jié)的重點、難點,引起學生的注意,使他們在課后用一些時間去琢磨、消化、吸收。如講“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后,老師總結說:要明白1個電子在核外怎樣運動,必須從4個方面來說明.也就是指出它在核外的哪個電子層,哪個亞層,哪個軌道,哪種自旋狀態(tài)。
2.討論結局法。當老師講完課本內容后,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而討論結果并不急于在本課明確下來,給學生留有充分醞釀的余地,可以在課后繼續(xù)探討,這樣結果有益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而且能增強其求知欲。
3.前后呼應法。一堂課,如果能夠注意首尾相顧,前后呼應,有因有果,渾然一體,這樣會給人完整的統(tǒng)一感。如講“氧化一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單”一課時,老師先寫出幾個未配單的化學方程式,然后講述配平方法,在結束課時說:“這幾個方程式,你們去配平吧?!边@樣既布置了作業(yè),又注意了前后呼應。
4.設疑求解法。古有詩云“為學貴知疑,知疑貴問師,問師可釋疑,釋疑則有知,小疑獲小進,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問,學成必無疑。這首詩說的是學生在學習中要不斷尋覓疑問而求知識的長進,而老師倘若在課堂結束時布下疑陣,會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在課后積極思維。如老師可在講完課時布置一道技巧性較強的練習題說:這道題很有意思,不知在座的能否有人解出,我期待著有人解出后找我,這樣一來,課堂頓時疑云密布,而學生個個爭強好勝,不甘落后,躍躍欲試。
5.欣賞結課法?;瘜W課常用到一些標本、小圖片、郵票等,這些東西在講臺上展示難以看清,所以講完課后再叫學生傳閱欣賞,有利于正課的進行。因為在課中傳閱會干擾老師正常教學秩序,而學生又不睹不快,所以宣用此法結課。
6.懸念結課法。一節(jié)課好的結局,可烈使學生急于求知下面的內容,如同章回小說或電視連續(xù)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到千鈞一發(fā)時刻,人物生死存亡即在旦夕之間,嘎然而止?;瘜W課應用此法,效果頗佳,如講核外電子排布時,講完能量最低原理,讓學生練寫排布式,當排到鉻、銅兩種元素時,出現(xiàn)了奇怪的現(xiàn)象,學生急于想知道為什么,而老師卻來個且聽下回分解,這樣即可起到引發(fā)下節(jié)課的作用。
7.競賽結局法。老師在課堂將末時,根據(jù)本課內容安排一些小型競賽,也是別開生面的結課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在結課時把學生的情緒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使其振奮鼓舞,但老師命題要難易適中,使大多數(shù)學生可望可及。
總之,一節(jié)課有了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樣好的結局可以鼓起學生思緒的翅膀,使他們對所學內容遐想連篇,深思求解,或有所啟迪而漸悟其理,若老師不注意課的結局而草率收場,就會使整節(jié)課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