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十分重要,但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卻聽不到學生質疑的聲音。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本文做了如下探討:一、教師要轉變觀念,這是根本。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三、引導質疑的方向,教給質疑的方法。四、釋疑解惑,激發(fā)持續(xù)質疑的興趣。
【關鍵詞】語文教學;質疑;釋疑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薄缎抡n標》也提出閱讀要求:“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梢?,質疑能力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墒瞧綍r的語文教學中,卻因為種種原因,老師不愿或不敢讓學生質疑。課堂上,聽不到學生質疑的聲音。長此以往,學生也就不想也不會質疑了。這是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忽視,也有悖于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現狀,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質疑、樂于質疑呢?對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體會和看法。
首先,需要老師改變觀念。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沒有質疑的意識,有沒有質疑的時間,其根本在于教師。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都是老師設計好了一個個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課堂上幾乎或者沒有預留學生提問題的時間,即便是一些優(yōu)質課、示范課,也很少聽到學生質疑的聲音。出現這種情況,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兩點:1、長期以來,課堂教學都是這樣的,大家已經習慣了,腦海中早已沒有讓學生質疑的意識。2、不敢讓學生質疑。學生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老師往往無法掌控,問題如在老師預設之內或在老師知識范圍內,老師能夠解決,課堂效果也許會很精彩;如問題在意料之外,學生或老師都解決不了,難免會有下不來臺的尷尬。所以,不質疑也罷。尤其在公開課上,做課的老師這方面的顧慮會更多。
針對上述原因,我覺得,1、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老師必須轉變觀念,應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性、必要性。2、教師也不必有太多的思想顧慮,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多數應該是我們?yōu)閹熣吣軌蚪鉀Q的。不能解決時,坦然面對,告訴學生:這個問題老師也不會,課下咱們再查資料、想辦法共同解決,好嗎?當師生共同努力,解疑釋惑,那一定也是很欣慰的。
其次,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從學生的年齡特點來看,上了初中,學生往往就變得不太愛發(fā)言,怕說錯,同學笑話,老師批評等。那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敢于質疑,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當學生意識到老師真的希望并喜歡學生提問題時,學生質疑的主動性會更強,也定會有精彩的問題提出,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我在上朱自清先生的《綠》這一課時,鼓勵學生質疑,有一個學生提出:“課文寫的是梅雨潭的綠,但題目卻只有一個字《綠》,為什么不是‘梅雨潭的綠’?能換成‘梅雨潭的綠’嗎?”這個問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提的非常好,在同學們討論交流后,一位學生說:“用‘綠’做題目,更簡潔,也更能讓人產生美好的遐想,更有興趣看課文?!绷硪晃粚W生說:“作者非常喜歡梅雨潭,當作者站在潭邊,心中滿滿的都是那醉人的綠,也許他已忘卻身在何處,對他來說,地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滿鋪著的奇異的綠。從這個角度說,用‘綠’做題目,更能表達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边€有一位學生說:“文章著重表現的是梅雨潭水的綠,綠代表著生機和活力,作者是想借梅雨潭水的綠來表達對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不是為寫景而寫景。所以,用‘綠’做題目更合適。”你看,學生的解讀多么精彩,這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營造了學習中的又一個高潮。
第三,引導學生質疑的方向,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當學生自信地抬起頭,張開口,敢于質疑的時候,教師就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質疑時,給學生一個方向,使學生明白從哪個方面尋找問題、發(fā)現問題,這樣學生發(fā)現問題的幾率會更高,又可以較好的規(guī)避學生質疑的隨意性,提出的問題會更有價值。我平時的做法是這樣的。
1、根據一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提出問題。對語文教學來說,一節(jié)課一般解決一到兩個重點問題,如小說單元分析人物形象是重點,就可以引導學生在預習時多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如何看待小說中的人物等,像學習《空城計》這一課時,有學生提出“大家都說司馬懿是老謀深算,教材解讀中也這樣說,這是在貶低司馬懿吧,但我覺得司馬懿也不壞呀?”這個問題馬上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同學們明白了小說創(chuàng)作中,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比較明顯的,它不是歷史,不必太多的考慮客觀公正,即便是史書,也是帶有作者或編者的感情傾向的。
2、依據課題提出問題。經典課文的題目,一般都有一定的作用或含義,從題目入手,破“窗”而入,可以窺視文章的內容、條理,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從題目中質疑。如前文所提到的《綠》這一課,學生關于文章題目提出了問題,經過討論交流,很好的解決了問題,還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課文思想的理解。
3、于不同尋常處提出問題。如果一篇文章在某個方面與其它文章有明顯的不同之處,那這不同尋常之處一定是有意而為的,就可以在這不同之處多問幾個問什么。如《孔乙己》中,結尾作者說:“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按蠹s”和“的確”在表意上,是互相矛盾的,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放在一起使用的。那么,作者在這里卻同時用上了這一對看似矛盾的詞語,有何深意呢?如果學生能在此處質疑并理解了,那么文章的主旨也就把握了。
最后,引導學生釋疑,激發(fā)持續(xù)質疑的熱情。
宋代學者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教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笨梢娽屢傻倪^程和質疑同樣重要。所以,學生提出了問題,教師就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通過釋疑,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會更加深一步,更重要的是,問題得到了解決,滿足感會激發(fā)學生不斷質疑。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淺顯的問題個別點悟,普通的問題組織學生集體研討,交流解決。有爭議的問題,教師也不要急于表態(tài),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再點撥講解。對一些較大的綜合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它分解成幾個小問題,層層剝筍,各個擊破,由淺入深地揭開謎底。
學生提出的問題難免會在老師的預設之外、或在知識范圍之外,想要讓每一個問題都得到圓滿的解決,這就需要老師多研究教材,精心備課,還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升自己。
總之,質疑問難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應引起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一方面需要我們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滿足學生知識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多想辦法,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的條件與和諧的氣氛。堅持下去,學生定會樂于質疑,善于質疑,其質疑的能力定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