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一直是語文中重要的一項,是對學生綜合能力,語言應用的考察,也在考試分數(shù)中占有較大比例,但是如何才能寫好作文,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對同學們來講卻一直是個難題。
細節(jié)之于作文的意義已經(jīng)地庸言。盡管文章并不能完全靠細節(jié)包打天下,但它的確是寫作必須具備的一項“必殺之技”。寫作時,大到對景物、場面的細膩刻畫,小到對字詞句的反復斟酌,都離不開細節(jié)。其實,不光是描寫或敘述性強的作品中有細節(jié),就是非?!耙?guī)矩”的議論文中我們也能時常看到細節(jié)的身影,以及其良好的表達效果。
作為領導干部,不僅要有干事神和本領,也要有共事的意識和水平。懂團結(jié)是大智慧,會團結(jié)的大本事,真團結(jié)是大境界。和諧共事的關鍵在“一把手”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做到總攬而不包攬、放手而不甩手、決斷而不專斷。
這段文字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非重視字詞句的斟酌。對于“干事”與“共事”,“懂團結(jié)”“會團結(jié)”與“真團結(jié)”,“總攬”與“包攬”,“放手”與“甩手”,“決斷”與“專斷”,作者雖然沒有作詞義辨析,但在對照性的列舉中卻鮮明地強調(diào)了文章的核心意思。如果沒有這樣小到字詞的細節(jié),而只是籠統(tǒng)地說領導干部要怎么樣怎么樣,如“工作要講團結(jié)”等,必然會顯得蒼白乏力,無法給人深刻的印象。
如果說“細節(jié)”體現(xiàn)的還只是一種寫作技巧的話,那么“溫暖”則體現(xiàn)了一種寫作的人生向度,即人生觀、價值觀。
作為一種情感,“溫暖”非常普通,似乎已經(jīng)無須特別強調(diào)。眼下。語文教育界正大力提倡個性化作文視統(tǒng)一主題作文為逆流。筆者為什么還要強調(diào)“溫暖”呢?君不見學生辱罵老師事件、學生課堂上致人死亡事件、女學生當街侮辱婦女事件、學生厭學輕生事件、學生打架斗毆乃至殺人事件等時有發(fā)生。此類惡性事件頻頻見諸報端,或就在我們眼前發(fā)生,這已經(jīng)不能說是個例。至少,我們不能以為這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而置若罔聞了。探討青少年令人堪擾的現(xiàn)狀,專家們給出了很多分析。但筆者以為,過分強調(diào)個人的獨立性與自我意識的宣泄,而相對忽略“人際關愛”與“人間溫暖”方面的教育,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強化“人際關愛”與“人間溫暖”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是溫暖和諧的,看到“我”的同時也要看到“他”和“他們”,指導他們用心去感受人際間就有的溫暖,并在生活中努力創(chuàng)造溫暖和諧的環(huán)境?!叭穗H關愛”與“人間溫暖”方面的教育是無法靠在作文里喊口號實現(xiàn)的,必須借助于細節(jié)。因為,細節(jié)展開的過程本身就是寫作者不斷體味,不斷深入“人際關愛”與“人間溫暖”的過程。這一真過程中寫作者會通過咀嚼工的感受,感受到溫暖,并進一步將溫暖擴展。
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在安排作文訓練時必須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易于表現(xiàn)溫暖,而又不失真實的主題性作文訓練。
以筆者曾經(jīng)安排工作的一次作文訓練為例。寫作要求是:寫一個熟悉的人,要用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環(huán)境等描寫手法刻畫人物,尤其是要用一兩處生動的細節(jié)凸現(xiàn)人物的神韻,以及自己與該人和的之間的情感。這一寫作要求中有三方面的重要規(guī)定:一是“熟悉”,即“近距離”——其使溫暖較易存在,避免了“沒感覺”;二是強調(diào)了“細節(jié)”,這就保證了“要盡量細致地展現(xiàn)過程”;三是強調(diào)了“情感”,規(guī)定了寫作的明確意旨,避免了文章讀起來毫無生氣,以至于成為冰冷的文字堆積物。
作文交上來后,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同學選擇的寫作對象是親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還有一些同學寫了自己的同學、伙伴。應該說,學生的寫作范圍確實是有點窄,但這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壞的事。因為,古人曾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做“和諧社會”的準則,而學生則真正感受到了親人的溫暖,并將之外化為了反哺式的表達。這次寫作教學的目標顯然是達到了。
關于這次寫作教學的另外兩個要求——“細節(jié)”和“情感”,它們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沒有細節(jié)的展開,或者細節(jié)不“細”或不準確,學生就不會有細心體味情感的過程,也就不會有真切的情感式感受可以表達,文章自然也就說不上傳遞真情實感了。
例如,有一位同學寫父親,文中有一個場景是父親在山上砍竹子時突遇暴雨,他送傘上山,父子倆一起從山上回家。其中,父親見到他送傘上山時的表情是這樣寫的:“父親嚴肅的表情中流露出一絲快樂與愜意?!睉撜f,這也是細節(jié),但展得還不夠開,因為它還沒將父親當時的情感較細致地表達出來。接受同學們的建議后,該同學將這句話作了如下改動:
往日里神情嚴肅的父親含著溫柔的目光注視著我,雨水和汗水夾雜著流下,在他臉上微微漾起一串串漣漪——那里面正常蕩漾著萬千快樂與欣慰。哦,那可是我平日里難得一見的笑容啊。
這一改動,顯然比原句要更能見真情,而且更能讓讀者觸摸到作者心中的顫動。
再如,另一位同學寫奶奶,設置的場景是他放學后很長時間才回家,奶奶一直都等在村口,一見到他就是一和番念叨:“怎么會這么晚呢?公交車都開過幾輛了!望一望,沒見你下車,望一望,還是沒見你下車。哎呀,真是急死了!不是讓你早點回來的嗎?晚了,路上不安全,知道不知道???”接下來便開始威脅我了:“以后再這么晚回來,我就打電話告訴你媽。早點回來,聽到?jīng)]有!”
這一細節(jié)再現(xiàn)不僅真實地展示了一位農(nóng)村老太太的生活狀態(tài),讓人倍感謝真切,而且在那段念叨里還充分體現(xiàn)了溫情。讀完此段話,我們基本可以斷定,作者的感受是“煩則煩矣,但更多的還是一種甜甜的煩”。他“聽進去”了,體味到了,將之傳遞給我們,我們自然也就“聽”到了。假如把這段念叨改成“念叨了一大通”,則簡則簡矣,卻完全沒有了奶奶的味道,表現(xiàn)出的就將是對親情的漠視,留給我們的印象也只能是一個“煩”字。這樣,文章的主題就跟溫暖之情相去很遠了。
總之,在寫作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在細節(jié)中表現(xiàn)和體味情感,使其進一步真切地感受人間的溫暖,真切地體味親情的溫馨,并將之明晰地存儲在記憶中,是作文天主教學的理想之路,也是作文天主教黨有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