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地、施肥
1.選地。應選擇清潔衛(wèi)生,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前茬應為非茄科類植物,最好也不要是薯芋類蔬菜,無2~3年重茬的地塊種植,不可選擇發(fā)生過環(huán)腐病和瘡痂病的地塊。土壤以微酸性的沙,壤土或壤土為宜,土質疏松、肥沃,土層深厚。
2.增施有機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碳銨等化肥的大量施用是造成馬鈴薯腐爛,影響馬鈴薯品質和商品率的主要因素,同時易造成土壤板結。多施有機肥不但可改良土壤,而且能提高馬鈴薯品質。一般畝施草木灰6000公斤,腐熟人畜尿糞5000公斤。有機肥貯藏時采取草木灰和人畜尿糞分別貯藏的方式,以免因混合而造成養(yǎng)分流失。配合有機肥,畝施磷肥10公斤,尿素5公斤。施肥結合播種進行,一般種薯行施有機肥,空行施化肥。
二、種薯處理
1.種薯切塊
為了節(jié)約用種和保證種薯大小一致,播種前稍大的種薯需切成幾塊作種,小塊薯應在沒牙眼的地方切1刀,切塊后氧氣可從切口順利進入薯內,從面加速酶的活動,打破休眠。從頂部斜或縱切,注意不傷牙眼,使每塊種薯上都分配有頂部牙眼。
2.催芽
切塊攤晾1~2d后的種薯,用1個單位赤霉素(即1t水+1g赤霉素)浸種10min。撈起后按一層濕潤沙床、一層種薯埋入,覆蓋薄膜進行催芽,能有效打破種薯休眠,出苗決且整齊。
三、播種
在對馬鈴薯進行播種時,應該注意如果是春播應該避免霜凍。在春季土壤化凍后進行整地,并進行澆水造墑,在播種時,應該選擇溫度較高天氣進行播種,播種前保證土壤墑足夠,馬鈴薯種植采用單壟行種植,株距在12~15cm左右,行距在25~30cm左右,壟距在60~70cm左右,壟高在20~25cm之間。在播種期,還應該在開溝后進行施肥,同時施人殺蟲顆粒以防止地下蟲害的。在播種后采用地膜覆蓋,為了防止風刮壞地膜應該每4~5m采用土壓膜。
四、田間管理
1.培土
馬鈴薯在通透性良好的土壤里生長,根系才能發(fā)達,塊莖才易膨大,稻草包芯加上培土可創(chuàng)造通透性好的土壤環(huán)境,可使植株埋人土下的節(jié)數(shù)增多,增加匍匐莖的數(shù)量,形成更多和更大的塊莖;稻草包芯又可增加畦面的土壤拉力,防止干旱裂畦塊莖見光導致的薯皮發(fā)青,以提高品質,提高商品率。
下種后在畦面均勻覆蓋1層稻草,用量約2250kg/hm2,隨即結合清溝進行第1次培土,并覆蓋稻草,培土厚需達5~8cm。第2次培土在株高15cm左右時進行,封壟前進行第3次培土。培土應盡量培寬、培厚,以利于結薯,還可防止薯塊露出地面或表皮被曬綠。
2.合理灌溉
(1)播種灌溉。播種灌溉有干種和濕種2種方法。干種為先播種,播種后立即灌半溝跑馬水,結合畦面澆水,土壤吸濕后立即排干;濕種為先灌水,土壤吸濕后排干,隔天播種。
(2)發(fā)芽期,即從下種到幼苗出土(20~30d)。冬種馬鈴薯下種到發(fā)芽正值秋冬干旱季節(jié),要及時灌水,灌水以隨灌土壤吸濕后隨排的跑馬水方式為宜,保證土壤有一定的濕度,供幼芽正常生長需要。
(3)幼苗期,即從出苗到團棵(10~15d,下種后30~45d)。出苗后,如果遇到干旱,需再灌半溝跑馬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4)發(fā)棵期(現(xiàn)蕾期),即從團棵到初花是馬鈴薯地上部迅速生長的時期(20~25d,下種后50~70d)。此時,莖葉生長繁茂,塊莖開始形成和膨大,需水量微增,要特別注意保持水分充足。若遇干旱,要及時灌水或留溝底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5)結薯期,即從開花到莖葉枯黃(50d,下種70~120d)?,F(xiàn)營后莖葉達到最大值,地上部蒸騰旺盛,地下莖生長也極迅速,此時需水量最多,應經(jīng)常保持畦面濕潤狀態(tài),以利于塊莖的膨大。成熟期水分不宜過多,避免因水分過多導致爛薯和貯運爛薯,特別是后期春雨季節(jié)要注意開溝排積水。
3.施肥
馬鈴薯是高產(chǎn)喜肥的作物,尤喜有機肥,在整個生育過程中需要消耗很多養(yǎng)分,在肥料三要素中,對鉀肥需要量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較少,氮、磷、鉀比例(N:P205:K20)一般為2:1:4。
3.1 重施基肥。播種時施三元復合肥l 125kg/hm2于行中間,肥料應避免接觸種薯。下種后用土雜肥11.25t/hm2蓋種。
3.2 早施速效提苗肥。當幼苗出土80%~90%,應重施1次結薯肥,用碳酸二氫銨375kg/hm2加過磷酸鈣375kg/hm2,對水22.5t/hm2進行條施。
3.3 施好結薯肥。在現(xiàn)蕾期(約下種后50~707d)施1次結薯肥,施三元復合肥225kg/hm2于植株周圍,化肥不能沾到葉片和直接接觸到根部,防止傷苗。
五、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1.主要病蟲害種類
馬鈴薯主要病蟲害有晚疫病、早疫病、蚜蟲、二十八星瓢蟲、蠐螬、金針蟲等。
2.制定科學植保方案
選擇使用高效、低毒、對環(huán)境安全的農(nóng)藥產(chǎn)品,以保證生產(chǎn)出優(yōu)質、健康、安全的農(nóng)產(chǎn)品。根據(jù)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以及良好農(nóng)業(yè)操作規(guī)范的要求,在病害防治中應采取保護性殺菌劑和治療性殺菌劑配合使用的原則。在生長期中進行5次葉面噴藥,分別在始花期和盛花期各施藥1次安泰生70%可濕性粉劑(100~150克,畝),間隔10天;從塊莖膨大期開始,連續(xù)3次施用銀法利(75~100毫升廟1,間隔10天。
對于蚜蟲及二十八星瓢蟲的防治,除了在拌種期使用高巧拌種控制苗期的蚜蟲、二十八星瓢蟲外,在馬鈴薯成株期使用艾美樂70%可濕性粒劑5~10克/畝的劑量葉面噴霧。
六、收獲
適時收獲馬鈴薯,以供應市場需求,馬鈴薯收獲一般在植株葉片變黃,匍匐莖干縮,馬鈴薯塊莖不再膨大時進行收獲,在收獲前將其莖葉去除,并讓馬鈴薯的皮老化后進行儲存,這樣儲存效果比較好,保證馬鈴薯的質量,以供應市場需求。
(作者單位:164700黑龍江省拜泉縣農(nóng)業(yè)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