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黎1994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系。2003年從美國回到北京后開始獨立建筑實踐,并于2009年創(chuàng)立了在業(yè)內頗具聲望的TAO跡.建筑事務所,成為在建筑業(yè)內備受關注的年輕建筑師。對于當代建筑在全球化消費主義語境下成為風格化的形式主義,華黎有著自己特殊的回應,他將建筑與其所在地域視為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致力營造根植于當地社會土壤和自然環(huán)境的建筑和景觀。
這種對于全球性符號消費的批判,及其設計實踐中展現(xiàn)的基于中國地域性人文關懷,對于新一代年輕建筑師在中國當代建筑實踐中起到了引領作用。2013年華黎的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入圍阿卡汗國際建筑獎,再一次展現(xiàn)了他在場所意義營造、場地及氣候回應、資源合理利用方面的深刻理解。
華黎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94年獲建筑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清華大學建筑學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yè)于耶魯大學,獲建筑學碩士學位,之后曾工作于紐約Westfourth Architecture 和 Herbert Beckhard Frank Richlan建筑設計事務所。2003年回到北京開始獨立建筑實踐,并于2009年創(chuàng)立TAO跡.建筑事務所,作品獲得了國內外建筑媒體的報道并贏得多個獎項。華黎還曾受邀在中央美院、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及斯圖加特大學的建筑學院演講,并在中央美院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兼任設計課程評委。TAO設計的四川孝泉民族小學災后重建項目剛獲得了2013亞洲建協(xié)建筑獎。
設計過程中的思考往往意義更豐富
在華黎看來,建筑是一種建構,可以有片刻、恰到好處的寂靜,而文字則是一種顛覆,需要用新的認識不斷去破解原有的東西。因此,用文字來系統(tǒng)地闡釋建筑師所做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些工作由很多偶然性的碎片組成。而在差異、跳躍、混沌、矛盾的現(xiàn)實活動中要提煉出一種清晰的理念,必須要剝除紛繁的表象,來找到自己一以貫之的持續(xù)的觀念,敘述這一理念的過程中可能就此掩蓋了建筑活動中多樣而復雜的內容。
生于甘肅蘭州的華黎在獲得清華大學建筑學碩士學位后,遠赴美國耶魯大學修建筑學碩士學位。在紐約Westfourth Architecture 和 Herbert Beckhard Frank Richlan建筑設計事務所工作一段時間后,2003年華黎回到北京開始獨立建筑實踐,后來創(chuàng)立了TAO跡.建筑事務所。
入圍2013阿卡汗國際建筑獎的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緣起于華黎的朋友在云南高黎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進行的社區(qū)傳統(tǒng)資源保護活動。起初建造這座手工造紙博物館是因為興趣,新莊村位于騰沖縣界頭鄉(xiāng),有四百年造紙歷史的傳承,在這里造紙不僅僅是門技藝,它還作為一種文化深深植根于村民的心中。華黎對這個建筑本身的期待和手工造紙傳統(tǒng)的態(tài)度一致,既能延續(xù)傳統(tǒng),也能向前發(fā)展,讓它能夠進入當代的生活。傳統(tǒng)不是死的東西,只有真正地為人們所用,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保護??紤]到手工造紙博物館的設計與建造應當關乎手工造紙這一事物的特征,也就是自然的、環(huán)保的、鄉(xiāng)土的、人文的,可建造中的核心價值該是什么?華黎認為從內涵層面看,手工造紙實際是對待自然的一種態(tài)度,既是尊敬自然的,也承認事物的生命輪回周期,任何事物都是來源于自然,又回到自然,建筑也如是。所以要用可降解回收的材料來蓋房子,因為建筑也有自身的生命。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充分利用當地的材料來修建,并采用當地工匠、通過傳統(tǒng)榫卯的木結構來建造。延續(xù)傳統(tǒng)不意味著去簡單復制,而在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又能體現(xiàn)當代元素的設計,這樣才能讓傳統(tǒng)發(fā)展并做出新的嘗試。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建造的細節(jié)設計遵循從建筑上能看到建造痕跡的原則,保留建造的痕跡與特征并如實地反映材料、結構等元素的真實邏輯就是一種價值。只有完成面的建筑會略去其制作過程的歷史信息,就好像機器造紙雖然光滑但缺少質感,更難以表達傳承的情感。手工造紙的價值在于保留了勞動痕跡和其制造過程中人的因素,所以能激發(fā)和延續(xù)人們的情感與記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建筑的結果作為表象只是其意義的一部分,只有與其所承載的歷史信息一起,才能構成建筑的全部。建筑如此,設計的過程也如此,實際上過程中的思考往往比最終結果有更豐富的意義。所以,華黎做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時希望能夠清晰地表達建筑是如何被建造的。
華黎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耶魯大學導師雷蒙先生的一句話:“用你的才能,而不是表現(xiàn)你的才能。表達,而不是表現(xiàn)?!比A黎認同建筑不是炫耀,它應該關注人的需求,關注每個人的需求,關注建筑中空間和建構的本質意義,以及建筑生產過程對于社會與生態(tài)的影響。建筑的形式只對當下具有意義,且非常個人化。只有一些最具代表性和進入集體記憶的才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而大多數將被遺忘消失在時間的煙塵中。就像香煙散發(fā)的煙霧,有無盡的繚繞變化,卻難以記住其某一時刻的瞬間形態(tài),所能感受到的只有其不確定和不可重復?;蛟S這就是時間的本質、進化的本質。
因此,建筑只有在此時此地才具有更豐富的意義,它致力于解決當下的問題,并與當時當地的人和物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就如植物與土壤的關系。抽離了這種實在聯(lián)系而只剩下形式空殼的建筑無異于標本、干花,成為沒有生命的空洞存在。而這種形式空殼也不斷積累意義,膚淺的、錯位的、被誤讀的、曲解的、非本質的意義,當信息和意義不斷被疊加,最初的真實關系反被掩蓋再也無法呈現(xiàn)以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為例,任何傳統(tǒng)都是基于一個時代的,所以一定是變化的。手工造紙博物館用傳統(tǒng)的木結構是在當下環(huán)境下采取的策略,很可能用不上十年的時間,那里就不再有木結構的房子,那個時候木結構就僅僅是一種懷舊了,因為已離當下的生活遠去了。
從清華到耶魯,再從西方回到東方,華黎對建筑有他獨特的思考,歸納為“起點”還有“重力”?!捌瘘c”的意義是你站在原點需要做出判斷往何處去,因為做每個建筑都像進行一段未知的旅程,而“重力”則是這段旅程中將面對的人和事。從這個意義上講,必然是沒經歷過的旅程對他更有吸引力,因為需要從零開始,風景不會重復,遇到的人和事不會重復。雖然華黎選擇在不同地方做不同類型的項目,很少重復,但他認為反過來看,無論是何地何樣的建筑,所遇到的問題有著相似相通的地方,這是基于人的需求有著永恒而普遍的東西。如卡爾維諾所描述的還未被寫出就已經被讀過的書,建筑似乎就是在記憶和想象、已知和未知、過去和未來、不確定和永恒之間的思辨式拉鋸。
華黎和TAO將建筑與其所在地環(huán)境視為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建筑始終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物體。因而華黎感興趣于每一個建筑與其環(huán)境整體關系的具體營造,并詮釋其營造過程中涉及的豐富意義,所以TAO的項目多處于具有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觀的場地中,理解和挖掘項目此時此地的條件,營造根植于當地社會土壤和自然環(huán)境的建筑和景觀。而場所意義營造、場地及氣候回應、資源合理利用,以及適宜的材料與建造方式等命題的探討,構成了TAO每個項目工作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