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政治課結合時事材料進行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使政治課真正做到“有趣”、“有根”、“有情”、“有效”。因此,教師要選好時事材料并合理安排其具體的運用,讓事實材料的運用真正地提高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政治課;時事材料;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296-02
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經常存在這樣的問題:學生對政治課內容不感興趣;該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政治課擔負的愛國主義教育被學生看作是“假、大、空”的說教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任務。
鑒于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很強的課程,與經濟、政治現(xiàn)象緊密相連,并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結合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把時事材料引入到政治課教學中,有利于提高政治課教學質量,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結合自己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筆者深刻體會到中學政治課應做到“四有”即:有趣、有根、有情、有效。將時事材料引入到政治課教學中有利于做到以上“四有”。
一、結合時事材料進行政治課教學,可以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熱情和興趣,使政治課“有趣”
政治課要“有趣”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教學內容有趣,另一方面是學生要有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弊鳛榻處?,如何在政治課教學中加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教材出發(fā),又不局限于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指出:“教科書應該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睍r事材料具有生動性、真實性、及時性、典型性等特點,因此將時事材料引入到政治課教學中,有利于增強政治課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趣味性。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時事材料是中學政治課教材的重要補充,是教師用來增添政治課教學內容趣味性的“法寶”。
中學生思維的形象直觀性很強,好奇心強,感情豐富,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只講枯燥的理論,而沒有事實的佐證和真情的激發(fā),那么,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很難讓學生心悅誠服的接受,長此以往,學生會對政治課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失去信任,也就對政治課沒有興趣了。從這些實際出發(fā),教師可以用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來自實踐,實踐事實生動而真實。教師結合時事材料講解政治理論,把理論教學與時事熱點問題有機結合起來,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國內外的重大熱點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關心時事、喜歡時事的熱情,激發(fā)他們對政治課的喜愛之情,喚起他們對政治學科的濃厚興趣,從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二、結合時事政治材料進行政治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使政治課“有根”
政治課要“有根”即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否則,就是無根的教學。
思想政治課基本知識的理論性、系統(tǒng)性、抽象性很強,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相關的時事政治材料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系統(tǒng)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解重、難點。課堂的成功與否,重點難點的解決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一堂課的重難點能否被學生吃透,化為己有,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純粹的“灌輸”是很難奏效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重難點解決的關鍵,在于能否使抽象的理論形象化,符合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接受能力。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用事實說明問題不僅可以使抽象的理論形象化,也更有說服力。中學生思維的形象直觀性很強,因此,他們更易于接受確鑿的事實。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大量生動貼切的事實案例加以分析、引導,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梢姡谡n堂教學中引進重要的時事是從學生實際的思維能力和接受能力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掌握基本知識行之有效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是教學的根本?!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使學生“會學”。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會學”呢?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而實現(xiàn)這一飛躍,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通過實踐和調查研究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二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和創(chuàng)造。
中學政治課闡明的理論,大都要通過社會生活反映出來。教師在教學中引入時事材料,引導學生一起,從具體的感性材料出發(fā),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系列過程之后得到理論知識,讓學生參與到對感性材料的加工過程中來,長此以往,使學生知道并掌握加工感性材料的方法,能夠通過個人的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終得到正確的認識,使教學過程既是教師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是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
在政治課教學中運用相關的時事材料能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解疑。
三、結合時事政治材料進行政治課教學,促使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現(xiàn)象,激發(fā)愛國熱情,使政治課“有情”
政治課要“有情”即在政治課堂上,激發(fā)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久而久之,使學生在內心深處充滿愛國熱情。讓愛國主義不再是口號,而是學生的真實情感。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形勢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獨特功能。如果思想政治課只停留在課本化教學,那么,它的教育功能就顯得蒼白無力。而時事政治材料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和形勢教育很好的活生生的材料,它具有指導性、真實性、及時性、豐富性、貼近生活等特點。它能正確、及時地反映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反映黨和政府對國際國內大事的態(tài)度;能引導人們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愛國情操,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愛國教育要落到實處,需要教師在具體過程中注意方式和方法??湛谡f白話式的說教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利用時事政治材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是對中學生開展愛國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借助時事政治材料很容易喚起中學生的愛國情感。如去年教育教學實習在講解高二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這一節(jié)時,正好國慶六十周年大閱兵剛過去,在課前讓學生搜集了一些關于閱兵的資料,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交流大閱兵的壯觀情況,以及自己的感受。這樣通過時事政治教育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通過事實讓學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偉大。
總之,結合時事材料進行教學,它能賦予學生以銳利的眼光和智慧的頭腦,去判斷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能促使學生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大事,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去年的金融危機對我國造成哪些困難?原因是什么?怎樣解決?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也促使學生自覺地去關心國家大事,關心社會生活,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
四、結合時事政治材料進行政治課教學,有利于增強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學以致用,使政治課“有效”
政治課要“有效”即不僅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而且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學習不是僅僅知道“是什么”就完事了,更要知道“為什么”,最終知道“怎么辦”才行。學生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能力不是教會的,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接受、體驗、感悟、內化、遷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單純用理論去分析,不僅很難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而且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運用知識的機會,參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系列過程的機會。
運用時事材料教學時一般都附設有問題,于是課本知識與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就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一方面學生能真切地感悟到所學就隱藏在自己的生活中,另一方面也感到所學知識有用武之地,可以用這些知識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就書論書,紙上談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進行豐富的、多向的交流,最終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不僅知道這些知識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且學會如何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因此,將時事材料引進課堂教學,是一種能體現(xiàn)政治課理論聯(lián)系實際特點的有效手段,使學生做到了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學校走向了社會。思想政治課只有給學生提供真正運用知識的機會,才能使學生體驗到運用知識的成功與快樂,才能讓學生不僅能夠真正地理解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培養(yǎng)一個會運用知識,會生活的人才是我們教學的真正歸宿。
總之,中學思想政治課結合時事材料進行教學有利于解決政治課常見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知道所學知識的有用性,能夠“學以致用”。因此,教師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選好材料,巧設問題,耐心引導和指點。運用好時事材料,對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