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北師大肖川教授語)。人們常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強調(diào)做事方法的重要性,以“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是為了自主學習”突出教學指導的目的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善于“授之以漁”和“授之以漁場”,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利用科學的閱讀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應當想方設法地給予他們正確的方法指引,讓學生少走彎路,提高課外閱讀的實效性。
一、聚焦重點,含英咀華
經(jīng)典書籍如同一座知識寶庫,里面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并受用一生的東西。如何才能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積累,遷移運用呢?與其面面俱到,淺嘗輒止,不如聚焦重點,仔細賞析,從中品其味、悟其法。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美文之時,可引領學生及時把文中的精彩片段、精美語句和精妙的描寫方法記錄下來,鼓勵他們多品讀,多積累,多模仿,多運用。
譬如指導學生閱讀《綠野仙蹤》,廣州市永曜北小學董小移老師便采用了“聚焦片段,賞析激趣”的方法。《綠野仙蹤》是美國作家弗蘭克·鮑姆寫的一部充滿奇異色彩的童話作品,書中的一句話——我的書是為那些心靈永遠年輕的人寫的,無論他們年紀有多大——深深地觸動了董小移老師,使她想起孩童時的記憶與夢想、童稚與天真。她相信孩子們也會喜歡這本書,可是怎樣指導閱讀才更有效呢?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董老師首先出示書中的一段文字,并簡述道:“老師想和大家分享自己讀到的一段話:‘美麗可愛的小女孩多蘿茜住在堪薩斯大草原上,她是個孤兒,現(xiàn)在和她的亨利叔叔、艾姆嬸嬸住在一起?!銈儾虏?,她生活得快樂嗎?為什么?”待學生說完原因后順勢追問:“她為什么不快樂呢?”在學生迷惘的眼神中,董老師請大家打開書,重點聚焦描寫多蘿茜外貌的兩個片斷,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并讓學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作簡單的批注。接著讓學生談談“享利叔叔和艾姆嬸嬸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怎么寫呢?”。最后讓學生把思考的內(nèi)容整理后寫在作業(yè)本上,形成自己的讀書筆記。如此,讀與思共,思與讀隨。整個閱讀指導過程雖平實但有序、有效,學生從中體會到讀書帶來的無限樂趣,加深了“好讀書、讀好書”的意念,為“會讀書”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二、方法滲透,學思同構(gòu)
僅憑興趣很難收到良好的閱讀效果,要讓學生順利地進入有效閱讀之門,教師還應本著“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的理念,教會學生各種閱讀的技巧,幫助他們在“我要讀”的基礎上實現(xiàn)“我會讀”。讀書之道,因人而異。就小學生而言,在課內(nèi)外閱讀中,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速讀。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整本課外書時,先引導學生運用瀏覽的方法閱讀,學會關注“前言”和“目錄”。因為前言囊括了一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目錄則提挈了各章節(jié)的中心概念;讀過前言和目錄,學生就能迅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整本書的內(nèi)容梗概,為進一步閱讀全文、綜述大意打好基礎。需要說明的是,速讀不是馬馬虎虎地讀,而是利用有限的時間快速讀書、高效讀書。
(二)精讀。對文章重點詞句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jié)要邊讀邊想,甚至反復閱讀、品味玩賞,同時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稍谖恼轮懈惺茏钌钐幦Ξ嫻袋c重點詞句,批注閱讀心得,小到一個詞、一句話,大到一段話、幾段話。高年級學生還可以立足全篇,從表達形式、表達效果等角度說說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好在哪里,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學習借鑒。
(三)摘記。把好詞佳句或精彩片段分門別類地摘記在專門設置的課外閱讀記錄本上,濃縮精華,熟讀成誦。
綜上所述,當學生拿到一本書后,首先得問問自己想從中獲得什么,接著快速瀏覽目錄,獲取一個總的概要;然后找到想要研讀的內(nèi)容,邊看邊想,在讀中自悟自得,在有疑問之處標上記號;待閱讀完全書后再理清條理,聚焦和探究不懂的問題;最后,欣賞品味精彩片段,學習寫法。老師在給學生介紹這些閱讀方法的時候,盡量少一點“方法教條牽引”,多一點“實例滲透指導”;至于學生采用哪種方法,可由他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習慣或喜好靈活選用。
三、善于動筆,讀思共進
著名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曾說過:“讀書成功的標志之一就是常常讀出自我?!痹陂喿x指導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去研讀、對比、評判書中的內(nèi)容,并及時記下自己讀書的感受和疑惑,使他們形成多閱讀、善思考、勤動筆的好習慣。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書上劃橫線或波浪線,標出著重號(“▲”或“●”),打上問號,注寫眉批;又可以邊讀邊思考,在專門設置的課外讀書筆記本上寫讀后感,及時對文章的內(nèi)容或?qū)懽鞣椒òl(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經(jīng)常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書本上圈、點、勾、畫、批,并交流批注的內(nèi)容,可使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習他人的長處,改進自己的不足,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許多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以下教學方法可供參考:(一)引導學生設置摘抄本,專門摘抄課內(nèi)或課外的好詞佳句。讓學生自行創(chuàng)意,給摘抄本命名;學生的想象可謂豐富奇特,如《朝花夕拾》《書海寶珠》《筆下生花》《我和美文有個約會》《與好書共舞》《“筆”寫人生》等,可見孩子們思維的廣度不可估量。(二)鼓勵學生為摘抄的內(nèi)容配上圖畫,涂上鮮艷美麗的色彩;當學生做完摘抄本,老師將及時進行小結(jié),表揚優(yōu)秀的學生,把他們的作品復印后張貼展示,鼓勵大家進行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定期展示閱讀成果并進行交流分享,定期評出優(yōu)秀作品和優(yōu)秀讀者,提高學生閱讀與寫作的積極性。(四)每逢課外閱讀時間,教師和學生一起讀書,做筆記,編寫手抄報;每次開展讀書展示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分享各自寫下的讀后感,分享共同編寫的課外閱讀小報。通過這種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讀書學習方式,能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愛上課外閱讀,學會課外閱讀,使課外閱讀從“有趣”走向“有效”,從“有效”走向“高效”。
四、科學規(guī)劃,落實執(zhí)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一章中對小學語文閱讀量提出明確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這看似艱巨的任務,其實只要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則不難落實。一是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新學年伊始,就要化整為零,制訂全年的讀書計劃。一學期、一個月、一星期讀多少書,讀哪些書等,都要有個合理的安排。二是嚴格按計劃執(zhí)行,不打折扣。這在初期常常需要借助同學、老師甚至家長的督促作用。三是勤于思考?!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必須勤于思考,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挖掘問題,延伸問題,最終解決問題。
語文教師只有科學規(guī)劃、努力實踐,不斷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方法的研究,才能使學生形成善于閱讀、讀有所益的良性循環(huán),并使他們在閱讀實踐中習慣閱讀、學會閱讀,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和多種閱讀技巧,從書本中汲取精華,篩選出自己所需的知識和信息,提高課外閱讀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