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葉為原料,采用超聲波輔助法提取枇杷葉中總黃酮,并對其抑菌效果進行測定。結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藝條件為:料液比1∶15(g∶mL),提取溫度50 ℃,提取時間30 min,此條件下的總黃酮提取率為56.30 mg/g;總黃酮提取物對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黃曲霉(Aspergilus flaus)和啤酒酵母(Saccharomyes cerevisiue)的抑制作用較差。
關鍵詞:枇杷葉;總黃酮;提??;抑菌
中圖分類號:R2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0-2383-03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為薔薇科(Rosaceae)枇杷屬(Eriobotrya)植物,起源于中國,迄今已分布到全世界的30多個國家[1]。枇杷的功效也越來越多地被研究,而枇杷葉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枇杷葉是一味常用中藥,其味苦、微辛,性微寒,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作用[2]。近年來,國內外對枇杷葉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較多,結果顯示已經分離得到的化學成分有三萜酸、黃酮類、多酚、倍半萜及其苷類。黃酮類化合物苷元主要為山奈酚、槲皮素,糖苷由1~3單糖組成。此外,還發(fā)現有乙?;S酮苷存在[3]。研究表明,生物總黃酮在身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降低血管脆性及異常的通透性,可以用來降低血脂和膽固醇,還具有止咳化痰功效[4]。同時可幫助人體對抗病毒、致癌物、毒素與過敏物質,同時具有一定的抑菌殺菌功效[5,6]。
本試驗以淮陰工學院內的枇杷樹葉為原材料,采用超聲波輔助法提取總黃酮,再利用提取的黃酮類化合物來研究抑菌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原料
新鮮枇杷葉(采自淮陰工學院校園):洗凈、烘干、粉碎40目待用。
供試菌種: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黃曲霉(Aspergilus flaus)、啤酒酵母(Saccharomyes cerevisiue)(均由淮陰工學院生化學院微生物實驗室提供)。
培養(yǎng)基:細菌用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霉菌、酵母菌用培養(yǎng)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PDA)。
1.2 試劑與儀器
試劑:無水乙醇、硝酸鋁、亞硝酸鈉、氫氧化鈉、蘆丁標準品。
試驗儀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生化培養(yǎng)箱、滅菌鍋、數顯恒溫水浴鍋、電子天平、超聲波提取器等。
1.3 試驗方法
1.3.1 標準曲線的繪制 采用亞硝酸鈉-硝酸鋁分光光度法制作蘆丁標準曲線。
1.3.2 待測樣品制備 準確稱量2 g烘干粉碎為60目的枇杷葉,加入一定的提取劑,經超聲波輔助有機溶劑提取一定時間后,離心過濾,定容到50 mL,制成待測樣。
1.3.3 單因素試驗 ①超聲波功率對枇杷葉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在反應溫度為50 ℃,反應時間為60 min,料液比1∶10(g/mL)條件下,在510 nm下測定吸光度值,計算提取率,考察不同超聲波功率對枇杷葉中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②料液比對枇杷葉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在反應溫度為50 ℃,提取時間為60 min,超聲功率為150 W,在510 nm下測定吸光度值,計算提取率,考察不同料液比對枇杷葉中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③提取溫度對枇杷葉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在反應時間為60 min,超聲功率為150 W,料液比為1∶10(g∶mL),在510 nm下測定吸光度值,計算提取率,考察不同提取溫度對枇杷葉中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④提取時間對枇杷葉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在反應溫度為50 ℃,料液比1∶10(g∶mL)條件下,超聲功率為150 W,在510 nm下測定吸光度值,計算提取率,考察不同提取時間對枇杷葉中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
1.3.4 正交試驗 為確定超聲波輔助提取枇杷葉總黃酮的最優(yōu)工藝,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選用L9(33)正交表進行正交試驗,考察料液比(A)、溫度(B)、提取時間(C)的交互作用對枇杷葉中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因素與水平見表1。
1.3.4 總黃酮的抑菌效果測定 菌懸液的制備:將相應的菌種接到斜面培養(yǎng)基上,細菌在(37±1) ℃下恒溫培養(yǎng)24 h,霉菌和酵母菌于(28±1) ℃下恒溫培養(yǎng)48 h,連續(xù)培養(yǎng)3次,以無菌生理鹽水配制成孢子或菌體懸浮液,濃度為106~107 CFU/mL,備用。
抑菌作用的測定:采用濾紙片法,以無菌生理鹽水和0.5%山梨酸鉀水溶液作為對照。將直徑為6 mm的濾紙片160 ℃干熱滅菌后置于0.5%的提取液中浸泡24 h,并用無菌水和0.5%山梨酸鉀水溶液作為對照,進行相同處理。將制備好的菌懸液0.2 mL滴入到已倒有相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中,涂布均勻,用無菌鑷子將濾紙片放入含菌平皿中,每皿4片,每種菌做3個重復,分別放入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測量各供試菌的抑菌圈直徑,取平均值。
判定是否抑菌的標準:以抑菌圈直徑大于6 mm者評價為有抑菌作用,無菌水對照組應無抑菌圈產生,否則試驗無效。無菌水對照組所測直徑為濾紙片直徑。
2 結果與分析
2.1 總黃酮的標準曲線
測得總黃酮標準曲線的回歸方程為:y=1.114 7x-0.001 9,R2=0.998 4。利用回歸方程計算出總黃酮含量。
2.1 不同因素對枇杷葉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
2.1.1 超聲波功率對枇杷葉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 由圖1可知,隨著提取功率的增加,提取率隨之升高,這是由于低的功率不能將細胞結構更好地破壞,有機溶劑無法將黃酮類化合物充分提取出來,功率越高提取率越高,因此功率在150 W時提取率最高。在隨后的單因素試驗中,以提取功率為進行。
2.1.2 料液比對枇杷葉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 由圖2可知,料液比從1∶5到1∶15,枇杷葉中總黃酮的提取率逐漸升高,而料液比在1∶15~1∶20時枇杷葉中總黃酮的提取率變化幅度較小,提取率在料液比為1∶15時最高。后續(xù)采用此料液比進行試驗。繼續(xù)增加溶劑的用量,提取率反而沒有提高。原因在于一定料液比已經將黃酮類化合物基本溶出,再增大料液比,黃酮類化合物的溶出量變化不大。
2.1.3 提取溫度對枇杷葉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 由圖3可知,超聲波提取時的溫度在20~50 ℃時,枇杷葉中總黃酮的提取率不斷升高,超過50 ℃逐漸降低,由此判斷,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黃酮類化合物更容易從細胞中轉移到溶質中,但是溫度過高,一些黃酮類化合物被破壞,同時溫度過高容易造成溶劑揮發(fā)損失,影響提取效果。
2.1.4 提取時間對枇杷葉總黃酮提取率的影響 由圖4可知,提取時間在30~60 min時枇杷葉中總黃酮的提取率不斷升高,在60~180 min時枇杷葉的提取率不斷下降,在60 min時達最高點,初步判斷提取時間為60 min時的提取率是最高的。后面采用此超聲時間進行試驗。
隨著提取時間的延長,總黃酮的提取率先升高后下降;超過60 min后,隨著時間的延長,其提取率反而下降,原因是時間過長,一些熱敏感組分會被破壞,此外溶劑揮發(fā)導致乙醇體積分數降低,從而使提取率下降。
2.2 正交試驗結果
正交試驗結果見表2,由表2的極差分析可知,在超聲波功率為150 W的情況下,料液比、提取溫度、提取時間三因素對黃酮提取率影響的主次順序為:A﹥B﹥C,即料液比﹥提取溫度﹥提取時間。枇杷葉中總黃酮提取的最佳提工藝條件為:A2B2C2,即提取溫度50 ℃,料液比1∶15,提取時間60 min。
2.3 枇杷葉總黃酮對微生物抑制效果的影響
把總黃酮提取液進行濃縮,經感觀鑒定,為黃褐色的黏稠狀,根據標準曲線計算其濃度。然后利用60%乙醇稀釋成若干濃度,涂在直徑6 mm的濾紙片上,待乙醇揮發(fā)后,置于相應菌種的培養(yǎng)基上,進行抑菌測定。
由表3可知,枇杷葉總黃酮提取物對大腸桿菌及枯草芽孢桿菌的抑菌效果較好,對黃曲霉的抑制作用較差,對啤酒酵母的抑制效果差。
3 結論
枇杷葉中總黃酮提取過程中,影響提取率的各因素的主次關系依次為A﹥B﹥C,即料液比﹥提取溫度﹥提取時間。最佳提取條件為:提取溫度50 ℃,料液比1∶15,提取時間60 min。最高提取率可達到56.30 mg/g。
枇杷葉中總黃酮對細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黃曲霉和啤酒酵母的抑制作用較差。枇杷葉總黃酮可以抑制因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參考文獻:
[1] 胡又厘,林順權.世界枇杷研究與生產[J].世界農業(yè),2002(1):18-20.
[2] 鞠建華,周 亮,林 耕,等.枇杷葉中三萜酸類成分及其抗炎、鎮(zhèn)咳活性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3,38(10):752-757.
[3] 林玉霖,林文津,林力強.枇杷葉的研究現狀與開發(fā)前景[J].中國藥業(yè),2006,29(10):1111-1114.
[4] 王憲楷.天然藥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
[5] 王麗梅,余龍江,崔永明,等.桂花黃酮提取純化及抑菌活性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8,20(2):717-720.
[6] 白鳳梅,蔡同一.類黃酮的生物活性及其機理的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1999(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