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薄殼山核桃的營養(yǎng)袋育苗與果用示范林營建試驗,首先從薄殼山核桃的種籽處理、濕沙催芽、營養(yǎng)土配置、容器袋播種、播后管理等方面總結出其營養(yǎng)袋育苗關鍵技術;隨后圍繞著造林整地、表土施肥、品種配置、定植模式、撫育管護、病蟲害防治等環(huán)節(jié)概括了薄殼山核桃果用示范林的營建技術參數(shù),旨在為廣大引種栽培者們提供一定的技術參考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薄殼山核桃;沙藏催芽;容器袋育苗;果用林營建;示范輻射
中圖分類號 S6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76-03
薄殼山核桃(Carya illinoenis K.koch)為胡桃科山核桃屬的一種高大落葉喬木,又名美國山核桃、長山核桃,我國俗稱長壽果、幸運果、碧根果等,原產于北美東部和墨西哥北部[1],19世紀末引入中國,目前引種栽培地主要集中在蘇、浙、顛、陜、皖、贑豫和湘等省[2]。薄殼山核桃種仁含油量達70%以上,果仁色美味香,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亞油酸和鈣、鐵、鋅等30多種營養(yǎng)元素,含對人體有益的各種氨基酸比油橄欖高,還富含維生素B1、B2,食用后可降低冠心病的發(fā)病率,是理想的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劑;在核桃族中,美國山核桃含部分營養(yǎng)素是普通核桃的2倍以上,產量高1~2倍,商品價格高2~3倍,是世界著名的干果油料樹種之一[3]。樹干端直,材質堅實,紋理細致,富有彈性,不易翹裂,為制作家具的優(yōu)良材料。樹冠近廣卵形,根系發(fā)達,耐水濕,可孤植、叢植于湖畔、草坪等,宜作庭蔭樹,行道樹,亦適于河流沿岸及平原地區(qū)綠化造林,為很好的城鄉(xiāng)綠化樹種和果材兼用樹種。因此,薄殼山核桃是一個用途廣泛,受益期幾百年,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特高的樹種,其果實具有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市場。
我國適宜引種栽培區(qū)位于北緯25°~35°、東經100°~122°之間的亞熱帶東部和長江流域[4],而引種地岱山林場正好處于中心地帶,氣候、土壤、水分等條件均與原產地相當,完全可以滿足薄殼山核桃的生長、結實的自然要求,適合薄殼山核桃引種與栽培。目前,岱山林場樹種以松類為主,林種結構中幼林面積較大,資源匱乏,經濟效益低下,如何突破傳統(tǒng)經營模式,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關系到林場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為緩解資源壓力,調整林種、樹種結構,急需栽植效益高、收益期長的優(yōu)良樹種。通過引進美國薄殼山核桃,建立良種繁育基地,擴大示范林栽培規(guī)模,帶動產業(yè)迅速發(fā)展,無疑是解決這一瓶頸問題的最重要有效途徑。
1 岱山林場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岱山林場地處江淮之間,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區(qū),東經118°03′,北緯32°28′,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5.0~15.7℃,無霜期220d,年均風速4m/s,降水年際變化大,春季雨水適中,夏季降雨集中,秋冬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1 046.4mm,相對濕度75%,年日照數(shù)2 174.3h。水系主要是淮河水系的池河和七里河,地下水位一般在1.5m左右。試驗苗圃地為林場專用圃地,排灌方便,黃棕壤,土質疏松深厚,pH值為7.2。地處南北物種匯聚的過渡性地帶,物種較為豐富。境內主要植被類型有天然闊葉次生林、人工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灌木林、經濟林等。常見闊葉樹種麻櫟、栓皮櫟、化香、三角楓、合歡、樸樹、榆樹等;針葉樹種以馬尾松、濕地松為主;灌木樹種野山棗、野薔薇、山楂等。
1.2 社會經濟狀況 岱山林場建于20世紀50年代末,經營總面積1 538.4hm2,活立木蓄積82 000m3,森林覆蓋率78%,現(xiàn)可用發(fā)展薄殼山核桃的林地約100hm2;省道S311、西氣東輸管線以及500萬V高壓輸變電線路貫穿林區(qū),林區(qū)道路30余km,交通便利;場房、辦公及生活用房3 000m2;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良好。職工總數(shù)158人,其中在職94人。林場年總產值2011年達383萬元;林業(yè)生產經驗豐富,技術力量較強,現(xiàn)有中級職稱以上專業(yè)技術人員4人。
2 薄殼山核桃種子容器袋育苗主要技術參數(shù)的應用試驗
2.1 種子沙藏處理 2012年1月12日從滁州市林科所調回450kg薄殼山核桃種子,次日進行處理。(1)將種子用0.2%KMnO4浸泡2d后撈出待播;(2)清出曾用沙坑里的陳沙,用上述消毒液對沙坑內外消毒,每坑均勻撒入250g呋喃丹,覆粗砂15cm,再覆新采濕潤河沙20cm,濕度以“手握成團,不滴水,手松即散開”為宜;(3)將已處理待用的種子均勻撒入沙床,覆沙15cm厚,再行消毒后覆蓋塑料薄膜壓實;(4)每坑配置2個溫濕度計,及時通風晾曬。種子沙藏處理期間,安排專人全天候輪流看護,并加強觀測記錄。
2.2 塑料大棚與遮陽網設置 (1)建立溫室塑料薄膜大棚1500m2,準備6萬個容器袋。對圃地邊的灌溉用池塘及時注滿河水,同時在大棚外修建一個8~10m3的水池,放入潛水泵。在大棚內鋪設好噴霧管道,安裝好噴霧頭。(2)在大棚外側兩棚之間及四周挖通40cm深寬的排水溝,以利積水排出。(3)在塑料大棚上加鋪遮陽網,便于大棚內溫度過高時降溫。溫度一般控制在25~28℃時,最有利于扎根。每個育苗床上要裝溫度計和濕度計。技術人員要加強觀測記錄,溫度過高要及時揭膜放風降溫。(4)為節(jié)省成本,可購買廢舊薄膜鋪滿大棚內地面,防止薄殼山核桃主根從容器袋內鉆出而扎入圃地。
2.3 營養(yǎng)土配置 按照薄殼山核桃種子容器苗營養(yǎng)土配置設計要求,配置方案按稻田土(50%)、泥炭土(30%)、珍珠巖(20%)、緩釋肥3kg的比例,使用攪拌機或小挖掘機均勻混合后配置裝袋,營養(yǎng)土的含水量在30%左右,標準為“手抓握成團一放即散”,每袋裝土量在70%~80%左右,重量為3.5kg/袋。本次裝袋60 000個,其中塑料大棚內50 000個,室外10 000個,剩余營養(yǎng)土用塑料薄膜覆蓋。裝袋過程中,如遇到小雨也不能停,用薄膜將配好營養(yǎng)土后蓋好防雨,必須在5d內完成。
2.4 容器袋播種 薄殼山核桃適宜播種期是1月中旬至4月上旬。4月2日發(fā)現(xiàn)60%~70%的種子已裂口。此時,開始對沙藏的薄殼山核桃種子進行篩選選取,先將裂口種子選出,并及時放入濕沙中;對未裂口的種子要及時放回沙坑中,覆蓋濕沙,蓋上薄膜,再加蓋遮陽網,安排專人進行觀測記錄溫濕度。選種結束后,將濕沙中的裂口種子立刻運往塑料大棚基地再行沙藏。同時對塑料大棚內容器袋進行噴水。澆濕表層營養(yǎng)。播種前對操作工人進行必要的技術培訓,播種要即取即播。如已出芽,芽尖朝下排放,每個容器袋播種1粒。播后按要求蓋3~5cm泥炭土;播種時將種子放入塑料桶內,上面覆蓋一層濕毛巾,播完一棚立即澆水,只到澆透為止,同時派出專人進行監(jiān)管,以后裂口一批則播種一批。到4月27日中午播種結束時共完成43 000個容器袋播種。
2.5 苗期管理 對于已播種的塑料大棚,安排專職人員管理,加強觀測記錄,白天溫度控制在25~28℃之間,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播種后應保持土壤濕度,不可太干,約20d即可出苗。為防止容器袋澆水后傾倒,可用竹笆固定四周,對于容器袋內的嫩草進行拔除,清出大棚。幼苗正常展葉后,小葉紅色逐漸腿去,莖干轉綠時,每周可向葉面噴灑1次0.3%尿素液,或用1%尿素液澆于根際。圃地的日常管理主要是松土、除雜草、雨后及時排水。常見的苗期蟲害主要是金龜子、木蠹蛾及綠葉蟬等,如有發(fā)生,須及時用藥劑防治。由于氣溫逐漸升高,在5月2解除塑料大棚遮陽網,同時注意觀測記錄苗木生長階段所發(fā)生的各種病蟲害現(xiàn)象,針對苗木所發(fā)生的病蟲害,5月10日對塑料大棚內播種苗采用50%多菌靈800倍液進行病害預防,間隔2周于5月24日再次對塑料大棚內播種苗采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進行病害預防。根據(jù)觀察,5月28日對所有山核桃苗木采用50%氧化樂果1 200倍液進行蟲害防治,
3 薄殼山核桃專業(yè)果園示范林栽培管理試驗
根據(jù)各地引種栽培經驗,薄殼山核桃需要最適生長在疏松排水良好、深厚肥沃土壤要求,專業(yè)果園示范林選擇在岱山林場朱沖苗圃地,2011年10月動工建設,主要技術步驟如下:
3.1 圃地清理 對原圃地內綠化苗木進行移栽,到11月底完成其他樹木及剩余物的清理工作,同時新建護林房兩間,挖掘水井1口。
3.2 整地 12月初采用挖掘機抽溝整床,作業(yè)前簽訂整地協(xié)議。整地過程中,派出專人看管,跟班作業(yè),嚴格執(zhí)行“全面整地,不留死角,深度60cm,挖出地面下2cm以上全部樹根,全部清出圃地,地面平整”等具體質量要求。同時,為了抗旱方便,在圃地中間挖667m2地的水塘。
3.3 施肥 整地結束后,即刻安排打點,并按順序記錄每行種植點數(shù),然后在每個種植點分別施上250g復合肥、5kg腐熟的羊糞,均勻攤開在直徑80cm的范圍內,深翻25cm。
3.4 栽植 專業(yè)果園示范林設計栽植6個品種,5個重置,所用苗木均在1.1m以上的大苗,用事先配制的生根水打漿,株行距5m×5m,共栽植923株,面積約2.27hm2。2012年1月6日按照統(tǒng)一部署組織3個作業(yè)區(qū)30人全部投入栽植。栽植過程中,嚴格按照標簽所示,按品種分行重置栽植,并調上抽水車抽水,按照每棵25kg水澆透定根水,然后再覆土,接著鋪上100cm見方草簾,在草簾上再鋪上100cm見方的塑料薄膜,在塑料薄膜上再覆土。
3.5 管護 栽植完成后架設路燈,安排專人全天候看護,簽訂管護協(xié)議,并在每棵樹上離地面30cm處打上噴漆,做好標記,同時用挖掘機整床抽溝,做好排灌工作,挖斷通向圃地的所有小路。2012年4月下旬,春季栽植的薄殼山核桃開始吐芽展葉,生長明顯加快。4月27日組織人員對果園示范林進行松土除草等撫育措施,4月30日開始對所栽植果園示范林采取平茬、截干等措施,5月23日組織人員對果園示范林進行松土、除草等撫育措施,5月30日對果園示范林進行抗旱澆水。栽植后前3~5a可用小苗部分套種在專業(yè)果園大苗區(qū)內,以提高林地利用率。
4 結論與討論
(1)依據(jù)氣候和地理位置,在薄殼山核桃原產地美國其品種分為東南部、西部和北部品種3種類型[4]。其中,西部品種和北部品種較適合安徽栽培。縱觀全球,薄殼山核桃的品種有上百個,重視和科學選擇能滿足當?shù)卦耘鄺l件及栽培目的的品種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在引種栽培中一定要針對各地土壤、水熱等條件,選取薄殼山核桃合適品種。但從何處選擇這些品種?如何利用適合我省的優(yōu)良品種并快速建設優(yōu)良繁育基地?讓造林有良好的物質基礎,這將仍是今后相當長時間里研究的重要內容。
(2)容器袋育苗試驗表明:一是薄殼山核桃良種繁育在岱山林場還是一個新興產業(yè),與常規(guī)育苗技術還是有許多方面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嚴格執(zhí)行標準化,產業(yè)化,規(guī)?;臏蕜t,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總結實踐。二是薄殼山核桃育苗試驗中發(fā)現(xiàn)沙藏處理時沙子濕度有些偏大,出現(xiàn)種子催芽效果不顯著,已長出的胚根有腐爛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薄殼山核桃種子含油量高,經一段時間沙藏后,種子內部已經吸足水分,有利于長胚根生長最需要的是偏干燥一點的環(huán)境,如濕度偏大則易爛根。生產中一定要把握好河沙的“手握成團,但無水漬,松開即散開”的濕度標準。另外,由于核桃科的植物分泌核桃醌,種植過核桃或山核桃的土地不能做山核桃苗圃,核桃或山核桃苗圃忌重茬[5]。三是薄殼山核桃種子繁殖幼苗為直根系苗,側根較少,主根相當發(fā)達,地上部生長緩慢,根莖比約為115~118,1a生春播苗地徑多數(shù)小于1cm,以致大多數(shù)當年生幼苗粗度達不到嫁接要求,育苗周期緩慢。目前,國內薄殼山核桃的果用栽培面積較多,而且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種苗的數(shù)量不足是當前限制生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縮短育苗期,建議生產上采用秋播方法。秋播是在種子采收后,用清水浸泡催芽,然后于溫房或塑料大棚內播種,出苗后于次年春季移植。移植時可斷其主根,促進側根生長,生長期可摘除頂芽1~2次,控制其高生長。至秋季時可培育出地徑大于1cm的幼苗[3]。
(3)通過果用示范造林實踐表明:一是由于客觀原因,市場提供的薄殼山核桃苗木規(guī)格與數(shù)量達不到設計要求,使實際造林成果與規(guī)劃設計目標一致性會受到影響;二是由于異地調苗,苗木起苗時間過長,加上,途中保護措施不到位,同時干旱促使自然枯萎,進而造成成活率降低;三是美國山核桃為陽性樹種,具有龐大的根系,萌蘗力強,生長速度中等,壽命長,定植時至少要保持10m的株間距。南京中山陵的一片薄殼山核桃純林,采用5m×5m株行距造林,26a生時也僅限于樹冠頂部少量結果,而南京中山植物園做行道樹的40a生美國山核桃,至今果產量較高[6]。這些都說明,薄殼山核桃要稀植,但幼林時期種植戶會在林地上種植農作物,忽視幼樹的管理和保護。因此,我們建議推廣示范林可先在有積極性、懂科學的大戶、企業(yè)和國有林場、鄉(xiāng)村林場中進行。四是山核桃為深根性樹種,對土壤的通透性和土壤深度要求較高,栽培地應選擇在土壤深厚肥沃,土壤厚度原則上選取在1m以上的立地上,并要求排水良好,有一定保水能力且光照充足的地段上,貧瘠的土壤也易導致嫁接的薄殼山核桃死亡。建議在開始推廣示范階段,一定要用好地,最好是深厚、有一定肥力的、無積水的沙壤土土地。五是新栽的薄殼山核桃由于株行距較大,行間可用來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如油菜、麥子、棉花、白菜、西紅柿、草莓、西瓜等;甚至可以種一些灌木類果樹:樹莓、黑莓等;還可以用作苗圃。密閉后可種些耐蔭的植物,如綠化苗木:桃葉珊瑚、八角金盤、常春藤等;藥用植物:黨參、天麻等。
參考文獻
[1]張日清,呂芳德.美國山核桃在原產地分布、引種栽培區(qū)劃及主要栽培品種分類研究概述[J].經濟林研究,2002,20(3):53-55.
[2]侯冬培,習學良,石卓功.我國薄殼山核桃研究概況[J].山東林業(yè)科技,2007(4):53-55.
[3]吳國良,陳麗霞,段良驊,等.美國山核桃[J].山西果樹,2005,1(1):35-36.
[4]張日清,呂芳德,何芳,等.美國山核桃引種栽培區(qū)劃研究Ⅰ-原生境與新生境自然條件比較[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1,21(2):1-5.
[5]董鳳祥,王貴禧.美國薄殼山核桃引種及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6]江貽東,龔明,肖斌,等.關于薄殼山核桃栽培情況考察與我省引種推廣的分析與建議[J].安徽林業(yè),2010,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