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對宿州市埇橋區(qū)2013年小麥受凍情況分析,提出在應對凍害時應采取補救性指導意見,主要有:加強宣傳引導,強化防災減災意識;科學抗旱,積極預防“倒春寒”等。
關鍵詞:宿州市埇橋區(qū);小麥;凍害;補救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61-02
針對宿州市埇橋區(qū)農民反映田間小麥出現黃穗、白穗和不能正常抽穗現象比較普遍,尤其是年后澆水偏晚、土壤墑情較差的地塊為重。經過宿州市埇橋區(qū)農業(yè)委員會組織農技人員進行田間調查,及農民拿來受害小麥咨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2013年小麥遭受4月份(9~10日,19~20日)兩次低溫凍害和春季降雨偏少、土壤墑情較差等干旱危害,造成宿州市埇橋區(qū)部分麥田遭受凍害偏重。針對目前我縣發(fā)生的小麥凍害現象,為做好當前農業(yè)生產補救措施,并給農民答疑解惑,現分析總結如下:
1 造成凍害發(fā)生較重的主要原因
1.1 播種遲 由于2012年秋季大豆玉米收獲較晚,到10月上旬才騰茬,中旬無雨干旱,致使小麥在10月下旬才播種,少數地塊11月上旬播種,比正常年份晚8~10d,小麥出苗后11月份多次降雨,有利于麥苗冬前生長,但12月份氣溫持續(xù)走低,影響了小麥冬前生長。2013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4~5℃,麥苗生長進程加快。
1.2 “倒春寒” 2013年宿州市埇橋區(qū)春季氣溫變化起伏較大,“倒春寒”天氣頻繁發(fā)生,特別是進入4月份小麥拔節(jié)后,先后出現了2次較為明顯的霜凍天氣及最低氣溫降至3℃以下的“倒春寒”:第一次是4月9日,最低氣溫為2~3℃,北風3~4級;第二次是4月20日,最低氣溫為2~3℃,小雨,北風3~4級,有輕霜凍。此時,小麥正處于小穗的雌雄蕊分化期,抗寒能力明顯下降,受凍幾率較大,從而導致小麥半個穗或者整個穗部發(fā)黃、變白,甚至不能正常抽穗等現象發(fā)生。
1.3 田間墑情差 2013年1~4月份總降雨量為30.5mm,比往年70.2mm減少約2/3左右。4月份降雨日雨量為19日9.7mm、23日2.9mm,均于低溫發(fā)生之后降雨,且大多數麥田澆拔節(jié)水時間偏晚(晚于4月9日第一次低溫凍害以后),澆水量偏少(一般667m2澆水量為30m3左右),田間墑情普遍較差,沒有起到培育壯苗和提前預防凍害發(fā)生的作用。因此,澆水地塊和未澆水地塊,小麥凍害現象均有所發(fā)生,且未澆水地塊表現尤為嚴重。
1.4 品種差異 小麥不同品種之間受凍程度差異較大,以弱冬性或偏春性品種受凍尤為嚴重,主要表現為:一是麥穗抽出困難,有的小穗甚至已經受凍壞死,導致小麥矮化并且不抽穗;二是麥穗下部、中部或上部等部分穗部黃化、白化,或者小穗雌雄蕊受凍干枯,出現光稈穗。據田間調查發(fā)現,4月9日受凍的麥穗,主要表現為不抽穗或光稈穗、麥穗中部小穗缺失等現象;4月20日受凍的麥穗,主要表現為麥穗頂部或下半部黃化、白化現象。埇橋區(qū)小麥良種補貼推薦的主推品種受凍較輕,只有澆水較晚、墑情較差的部分地塊,出現了個別麥穗上部黃化、白化等受凍現象。
1.5 澆水偏晚 大多數農民習慣于春節(jié)過后麥田一次性大量追施氮肥,然后等待降雨或后期澆水,這樣就造成小麥田間肥料充足、墑情較差的現象,導致了小麥根系周圍鹽分濃度偏高,年前長出的次生根和種子根大量失水死亡,春季新發(fā)次生根生長困難,進而導致小麥抗旱抗凍性降低,易于遭受低溫凍害。因此,年后施肥量大、施肥偏早且澆水偏晚等管理措施不及時的地塊,小麥受凍現象發(fā)生偏重。
2 預防措施
2.1 加強宣傳引導,強化防災減災意識 2013年春季,宿州市埇橋區(qū)農業(yè)委員會采取印發(fā)小麥春季麥田管理技術文件、明白紙,組織召開春季麥田管理培訓會與現場會、加強田間巡回指導等多種措施,廣泛宣傳和發(fā)動春季麥田管理及防災減災工作措施,先后印發(fā)《2013年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2013年小麥中后期管理技術意見》、《關于切實做好小麥后期田間管理的緊急通知》等文件和傳真,及《2013年小麥春季麥田管理技術要點》、《2013年小麥中后期管理技術明白紙》、《宿州市埇橋區(qū)小麥“一噴三防”技術明白紙》等技術明白紙20余萬份;并于2月中、下旬組織技術人員對全區(qū)麥田進行了全面的考察、調研;于3月上旬組織10余位專業(yè)技術人員對所有鄉(xiāng)鎮(zhèn)、分南北兩片組織了15場次“春季麥田管理培訓班”,針對春季麥田肥水運籌、病蟲害防治、化學除草、氮肥后移、預防“倒春寒”等春季麥田管理關鍵技術,對鄉(xiāng)鎮(zhèn)農技人員、村兩委和村級科技示范戶、種植大戶等進行了系統(tǒng)培訓;在符離鎮(zhèn)召開了“宿州市埇橋區(qū)2013年小(下轉78頁)(上接61頁)麥‘一噴三防’現場會”,進一步強化了麥田管理中的控、防工作及防災減災的意識。
2.2 科學抗旱,積極預防“倒春寒” 宿州市埇橋區(qū)常年春季干旱,大風天氣較多,“倒春寒”現象有常用發(fā)生。針對2013春季降雨較少、土壤墑情較差的狀況,區(qū)農委、農技推廣中心提出了小麥“早春管理以提溫保墑促早發(fā)、培育壯苗為主;中期管理以澆好拔節(jié)水、施好拔節(jié)肥,預防凍害為主;后期管理以澆足灌漿水,‘一噴三防’增粒重為主”的管理技術措施,積極發(fā)動和組織各鄉(xiāng)鎮(zhèn)農民群眾進行抗旱保苗防災、科學肥水管理。截至4月底,全區(qū)共澆返青水面積2.33萬hm2次,澆拔節(jié)水面積達到3.8萬hm2次,有效地緩解和減輕了春季小麥凍害的發(fā)生與危害。
3 加強田管,采取積極措施
3.1 廣泛發(fā)動,澆足澆好揚花灌漿水 小麥開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個生育期耗水總量的1/4,需要通過澆水滿足供應。小麥揚花后應及時澆足澆好灌漿水,以保證小麥生理用水,同時還可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高溫對小麥灌漿的不利影響,減少干熱風的危害,提高籽粒飽滿度,增加粒重。此期澆水應特別注意天氣變化,嚴禁在風雨天氣澆水,小麥成熟前10d要停止?jié)阐滭S水,預防根系早衰和后期倒伏。
3.2 全面推行“一噴三防”技術 小麥生長后期是多種病蟲害發(fā)生的主要時期。小麥抽穗后,要重點防治小麥穗蚜、吸漿蟲、赤霉病、白粉病等病蟲害。小麥赤霉病要以預防為主,小麥抽穗后如遇大霧、連陰天氣,或者田間濕度過大時,在小麥揚花前后要噴藥預防。防治時要充分發(fā)揮植保專業(yè)機防隊的作用,大力推進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適時采取“一噴三防”技術措施,即殺菌劑、殺蟲劑與葉面肥結合施用,以防病蟲、防倒伏、防早衰,最大限度減輕小麥損失。要高度重視葉面補肥的作用,應注意強化混施尿素和磷酸二氫鉀溶液,增強小麥抗倒伏能力,防止小麥早衰,延緩葉片衰老,延長灌漿時間,提高千粒重,減輕病蟲和前期凍害、后期“干熱風”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