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活學生興趣,是打開寫作奧妙的鑰匙。但如何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興趣、鞏固興趣、支撐興趣的持續(xù),最后轉化為“自己想寫、愛寫”的習慣,嘗試的路徑很多。本文試著從遵循學生的知識基底,有的放矢地刻路標、搭引橋,開源流,引領學生持續(xù)的寫作興趣,成就探險之旅,開掘“汩汩清泉”,享受寫作的樂趣等方面談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寫作; 興趣; 激活; 搭橋; 開源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10-099-002
《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在教科書里是作為黑色幽默式的童話來講的。但是回味之下,它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猴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對新生事物充滿了好奇和嘗試心理,面對井水中的波光月影自然是要撥弄一番;其次,由于猴子的群居性,培養(yǎng)了他們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他們的行為盡管帶著一種盲動,盡管有點管中窺豹,但在寫作上,多么需要這種好奇心和嘗試欲呀!如果通過教育、引導,強化這種好奇心,變?yōu)橐环N持久興趣,從中探究月之陰晴圓缺,練就“七十二變”,那一只只頑皮的小猴就嬗變?yōu)椤褒R天大圣”,這將是作文教學的最大成功。
現(xiàn)實是:每當你將作文題寫在黑板上,引來一陣唏噓聲時,你會感到莫名的窩火。學生不喜歡寫作文,甚至是害怕上作文課。千年不變的平淡選題,一如既往的陳舊教學模式,“三點一線”的學習生活,客觀上也限制了他們的寫作視野,以至他們“望題生畏”、“提筆忘言”。因此,盡管有時你精詞妙語講了一大堆,學生仍是興味索然。這一點,語文教師感受尤深。其實,冰心老人早在《再寄小讀者》中就語重心長地說過此類的話。在素質(zhì)教育全面推開的今天,要想上好作文課,要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切實地提高,改變作文教學中的不合理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者要調(diào)整視角,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為切口,既要讓學生看到“水中之月”,更要引導他們騰云駕霧,再上一層樓——蟾宮折桂,步入寫作之殿堂。
一、激活——“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早就表明,興趣是人的思維能力發(fā)展的能源力量。沒有興趣,思維過程就不會開始;沒有強烈而深厚的熱情,思維過程就不能深化、持續(xù),也就沒有創(chuàng)新。反之,興趣越大,從思維過程中體驗的情感越強,思維過程的深化并取得創(chuàng)新成果的可能性也愈大。愛因斯坦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雹倜恳粋€學生都是一個豐富的礦藏,關鍵是老師如何開掘、冶煉。
中年級是作文教學引入的開端。學生對作文尚無完整的概念,在認知上,學生往往先入為主。正如在一個開滿鮮花的院子里,“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也正是教者激發(fā)興趣的最佳時機。當你接到一個新班時,也正是實施興趣作文計劃的開始。
一是開好始業(yè)課。始業(yè)課上,教者用親切隨和的語氣,生動有趣的實例,如作家的名篇、佳句,教師發(fā)表的文章,大作家的故事,身邊的寫作能手等,采用不同的方式,或體驗、或示范,使學生感到新鮮,感到與眾不同,產(chǎn)生躍躍欲試的沖動。這樣,就為寫作奠定了起始的第一步??梢允侨壳?/p>
1.激趣式開場
教者不妨這樣開場:“老師感到大家都很活潑,而且挺聰明的。我想知道你們對什么最感興趣?”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學生都很新鮮——新老師、新問題。暢所欲言的結果是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愛好。
2.探求式深入
設計一個略帶思考性的問題:“這種興趣是怎么來的呢?”大家各抒己見。
3.點睛式亮底
在大家的素材大門打開后,進一步引導:“興趣有一般愛好和特殊愛好。誰能將最精彩的講給我聽聽,讓大家也樂樂?!睂W生更帶勁。此刻,教者應委婉轉向:“好極了!可惜不可能一個個說完,請大家用筆寫下來,并加個題目,好嗎?”這樣,一篇《我最感興趣的》出爐了。
以后依此類推,采取一次一法,使“興趣”之火常旺。
二是評獎長流水。誘發(fā)寫作動機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獲得榮譽和利益的喜悅”?;诖?,教師應該把獎勵當作培養(yǎng)學生作文興趣的催化劑。找出亮點,加以贊賞,并介紹給同學們,把優(yōu)秀作文當堂讀給同學聽或貼在墻報上。甚至讀完后讓大家猜“是誰寫的?”在評獎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要當堂讀,當堂評,當堂獎??梢允菍W生間的交流、組與組的交流??梢允羌炎餍蕾p、佳句品評、采蜜集展覽,我最成功的一段話(一篇文章)等。同時,應照顧全面,不光評佳作,更要評進步作,對畏難型學生的點滴進步要大力表揚。另外,還要將品評進行在抄寫正稿前,鼓勵學生多修改。年中、年末可評作文能手,佳作裝訂成冊。讓學生體會成功的甜蜜,激發(fā)其寫作的內(nèi)在動力。
三是形式常變換。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多種作文訓練形式,如剪貼作文、拼圖作文、音像作文、藝術作文、圖文作文、科幻作文、尋美作文、問題作文、觀察作文、實驗作文等,既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作文興趣,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可以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
四是手段現(xiàn)代化。在作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大屏幕實物投影儀、電視錄像、計算機房、語音實驗室等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進行教學,甚至通過網(wǎng)絡、影院,讓他們體會3D等視覺盛宴,強化學生創(chuàng)新作文的興趣。
在常規(guī)教學中,賦予非常規(guī)的形式,讓學生不僅看到“關不住”的“滿園春色”,更要“透過開滿鮮花”看到“月亮”,舉杯邀月,共同品嘗寫作的美酒。
二、搭橋——“萬水千山總是情”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雕塑家羅丹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所以教師不僅要發(fā)現(xiàn)學生的美——寫作的實際能力,還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但畢竟受教學計劃的影響,不可能每篇作文都讓學生自由寫。其次,學生的寫作基礎各有高低。時間一長,興趣就會降低,還會產(chǎn)生心理障礙。所以,教者要隨著學生的興奮點不斷改變方式、隨時調(diào)整方法,“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使興趣激勵持續(xù)強化,讓學生踏遍“千山萬水”不覺累,在寫作的旅程和高峰上縱橫開闔,各展所長,抒發(fā)豪情。
1.降低難度
針對學生實際寫作水平,可降低寫作內(nèi)容的難度,盡量選一些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的題目。規(guī)定寫作中心,允許不同題目,不同角度。其次,盡量擴大作文外延,濃縮作文內(nèi)延。
2.增加梯度
針對學生的寫作基礎狀況不同,教者心中對學生加以歸類、分層次,如能手型、潛力型、普及型。對寫作能力強的提高要求,放開思路,或許是未來的作家;對潛力型或畏難型的學生要著力引導,降低坡度,增加梯度,多開“小灶”,多鼓勵,讓其不覺難。
3.淡化標準
淡化分數(shù),是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有效手段之一。每個學生的作文能力不同,水平各異,有的學生擅長細致描繪,有的喜歡簡潔表達,有的滔滔不絕,有的無話可說。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要求應因人而異,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衡量學生。對于那些作文能力較差的學生,只要他們基本達到要求,能把意思說清楚,語句基本通順,不寫錯別字即可。也可以從寫片斷入手,寫一個物或者一個場面,或一個景點等,把作文當作生活實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寫起來壓力小,他們就不害怕了。對于那些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適當提出高一些的要求。如果按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格式,一個模子,那肯定不是我們要的作文效果。不僅學生無趣,老師也乏味。
4.學會賞識
這不僅貫穿于作文教學的全過程,更體現(xiàn)在作文的批改上,教師的批語應該是“愛心批語”,具有啟發(fā)性,激勵性,讓學生從批語中讀出老師對他們的愛。只有當教師把情感傾瀉在筆尖,化作熱情的批語,才能不斷增強學生寫好作文的自信心,從而揚起學生進步的風帆。讓學生對寫作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樂寫作文。因而,教師在批語中對文章中的一些小的優(yōu)點也應該給予表揚鼓勵,尤其是對后進生文章中的閃光點,哪怕一個句子、一個詞,都要給予鼓勵,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自信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正所謂“萬水千山總是情”。師有情,生有情,文也有情。用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梅里爾·哈明博士的話說,一個好的課堂,應該是“鼓舞人心的”。②
三、開源——“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長期的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中,美國教育工作者總結出判斷和衡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標準之一,就是“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③任何思維都是從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而任何觀察活動都要和實際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猴子之所以觀察不全面,也是其生活實踐所限。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對不同年級制定不同的觀察目標,從一年級起就要有意識地策劃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內(nèi)容。鼓勵學生大膽地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教給學生從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常的東西來,鼓勵他們探索、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為學生開掘出不絕的寫作源泉,不僅看到水中的月亮,更要看到天上的月亮。
一是生活源——開展多彩活動?!拔膶W源于生活”。沒有生活,也就沒有作文。玩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者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切合學生實際的活動。常規(guī)的有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參與實踐;或者在班組中開展體育比賽、學具展覽……內(nèi)容可謂豐富多彩。如何出新,使學生覺得有話可寫,這才是教師的著力點。如去年初冬,當?shù)谝粓龃箪F來臨,我便抓住時機,利用早自習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出去觀察霧。學生身臨其境,看得清,察得細,想得深,寫起來也得心應手。
二是閱讀源——鼓勵課外閱讀。學生的知識一方面來自課堂,另一方面,來源于課外閱讀。而“閱讀”就是間接的生活實踐。要組織學生閱讀課外書,教者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開出有益的閱讀書目,讓學生“吃飽”。利用學生訂閱的報刊、雜志,選擇片斷精讀。利用第二課堂、晨會課,指導學生寫日記、做“采蜜集”,開闊眼界,豐富寫作源。另外,要求學生抽出時間收看一些時事新聞類、科技類、綜合類的電視節(jié)目。如央視的《新聞聯(lián)播》《走近科學》《地球故事》《人與自然》等關注社會熱點、關注現(xiàn)實生活的欄目。這樣,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求知欲,還使他們積累了創(chuàng)作的素材,增強了他們觀察社會、認識社會的能力。
三是思維源——提倡發(fā)散思維。發(fā)散性思維是一種從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研究、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它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中心,是測定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標志。教者在作文教學中,把思維的廣闊性訓練貫穿于始終。在選材上,教者引導學生圍繞題意,多角度追憶,從眾多的材料庫中選擇最富有新意的、最典型的題材來寫。如《一件______的事》,引導學生從地點、時間、人物、心理、中心以及景物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發(fā)生了哪些事,哪件事最符合題意,最有新意、最典型、印象最深,值得一寫,就選擇這件事寫。表達上,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相同的意思,調(diào)換詞語,增強表達效果等,從而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四是信息源——注重口才培養(yǎng)。作文是語文的一部分。語文課上開展“半分鐘說話”。讓學生精心準備,題材海闊天空,自由選定。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只要有意思的內(nèi)容都可以說。依學號進行,依次輪流,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其準備的過程,本身就是積累、篩選的過程。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世界。在學生具備了較強的口頭作文能力時,可引導他們寫下來,使“說”與“寫”有機結合,“說”為“寫”服務,“寫”為“說”增色,更有利于作文做到思路清晰,邏輯嚴密。
五是社會源——加強橫向交流。心理學表明,學生在寫作中既希望別人了解自己的表達內(nèi)容,傳遞自己的心聲,也希望了解別人的表達內(nèi)容,獲取新知。教師在指導寫作中應多寫下水文,從學生視角來描寫生活,使師生間的交流更有實用性、可比性。在注重課堂評價互動的同時,把作文交流延伸到家庭,讓學生把自己的好作文讀給家長聽、親戚聽。與他們分享,讓他們高興,請他們指點。使學生享受到表達帶來的歡娛。教師應定期將優(yōu)秀的學生作文在班組墻報上刊登,匯編《佳作選》,或向???、紅領巾廣播站以及各類報刊雜志推薦、投稿,擴大交流面,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表現(xiàn)自我的舞臺,以成就感、榮譽感激起學生更多的寫作熱情。通過課內(nèi)外雙向聯(lián)動,學生的生活豐富了,寫起來也容易上手,寫作興趣自然提高了。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chǎn)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④可見,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內(nèi)動力。豐富的活動、愉悅的辨析、寬泛的視角,不斷地在學生心田注入新鮮的靈感,讓學生心中常懷一輪明月,照亮未來的寫作之路,在放松的心境下,步入寫作的瑰麗殿堂。
參考文獻:
[1]《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一版
[2](美)哈明(Harmin,M.)著,羅德榮譯.《教學的改革》,中國宇航出版社,2002年出版
[3]《高中新課程實驗100問》,浙江教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4](蘇)贊可夫編,杜殿坤等譯.《教學與發(fā)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