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俗語說:“習慣成自然。”“由此可見,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發(fā)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現(xiàn)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筆者在低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作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自信; 學習習慣; 積極思考; 積極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10-085-0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边@就道出了培養(yǎng)行為習慣的重要性。那么在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扎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在教學實踐中著重抓了以下幾點:
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自信抓起
自信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卻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心理健康的一項指標。對剛進入新環(huán)境的孩子來說,首先能否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是表現(xiàn)為緊張、焦慮、無所適從,還是放松、舒心、自然,表達自己想法,心理感到滿足。在我班有這樣的一名孩子,他剛?cè)氚嗉墪r行為一切正常,但過了一周,就說自己身體不適,經(jīng)常捂著胃部說疼,幾次問下來都這么說,就聯(lián)系了其家長,并囑咐要去看醫(yī)生。為了預防孩子是為不上學而找的借口,我和王老師一邊讓他去醫(yī)院就診,確診沒什么大問題;另一邊再同她媽媽溝通,孩子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能聽講,接受力好,不惹是生非,就是離開媽媽沒有安全感,有點懼怕,怕回答不出老師的提問,學習的自信心不足。針對這樣的孩子,就是要建立自信的學習習慣,讓他的內(nèi)心能感到老師、同伴都關愛他的,而且在學習中能享受到成功的體驗。
自信作為一種個性化的學習習慣,在個人的一生發(fā)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生智力與心理發(fā)展水平是不一樣的,對這樣的學生應確立適宜的學習目標。所謂適宜的學習目標即根據(jù)新課程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生理、心理及學習基礎,確立以人為本的最適合學生實際的個性化學習目標。當學生通過努力,使學習獲得某種成功時,就會有強烈的學習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決心。當學生遇到困難泄氣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鼓動、點撥、誘導,使他們“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獲得成功,體驗到“學會了”的高興;“成功了”的喜悅。學生每一次作業(yè)、考試只要有一點進步時,都應表揚激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自信、堅強,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加強課堂上“聽講”習慣的培養(yǎng)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數(shù)學課堂中,“思維”素養(yǎng)是核心,要說就得去想,兩者相互促進,要練習孩子多想、多說,首先要學會聽,再者是細心看。課堂中抓住了“聽”的習慣培養(yǎng),才能促進孩子的思考。聽,主要是聽老師講解新授內(nèi)容,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由舊知向新授的引導、師生互動的設疑點撥,學生是否在聽講中能把握內(nèi)容的重點,并做到新舊知識的銜接,把知識點構(gòu)建成一個整體,融會貫通等等。其次就是聽同學的發(fā)言。對他人的想法、回答能做出評價和必要的補充。在課堂中,教師經(jīng)常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回答的正確性及不重復別的同學說過的答案,并能激發(fā)他們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他們認真聽講的能力,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三、積極思考——課堂注意力保持的外力
思維是智慧的源泉,沒有思維就沒有知識的理解、消化和升華,所以要求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講的同時,一定要鼓勵學生多動腦,積極思考。例如在教學百以內(nèi)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15-8=?時,在學生得出結(jié)果時,要求學生把思考過程表述出來。并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計算,學生的思維活躍方法多樣:有⑴10-8=2,2+5=7。⑵15-5=10,10-3=7。⑶7+8=15,15-8=7。⑷15-9=6,15-8=7……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學習中,如果一個人的思維能夠始終處于積極狀態(tài),那么,他的注意也就一定能夠在較長時間內(nèi)保持高度的集中。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任何習慣都是從小養(yǎng)成的。老師若能從學生的眼神、講解完進行練習的情況和學生的一些身體語言中看出他們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給予及時的暗示或提醒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多給他們機會展示自己,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
四、積極評價——學習習慣形成的突破口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評價要求教師的聽辯能力非常強,能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及時反饋信息,準確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缺點,這就要求評價語首先要準確而又得體,要因人而異,有針對性的做不同的評價,而這些評價又恰恰能給學生以提醒或糾正。就拿學生在黑板板演完習題后來講,如果老師這樣來評價學生:“做得真不錯!”“大家看了都在佩服你做得好!”“這道題你做得多好呀!請你說說你的想法,大家仔細聽聽!”“你想得比老師還周到!”……如此生動、親切、明朗的語言,學生聽后怎么會不被深深感染?怎么會不大受激勵呢?學生們躍躍欲試,一個個教學的高潮就這樣形成了。
其次課堂評價語言還要機智巧妙。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也是學生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睂W生在課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是完美的。如我在上《比較數(shù)的大小》這課時,有位同學把一組兩個兩位數(shù)準確的讀出來,我也知道他已經(jīng)比較出哪個數(shù)大,哪個數(shù)小,但在語言的表達上不流暢,而且有點口誤,惹得有幾個調(diào)皮的孩子在偷偷的笑,他的臉立即漲得通紅,當時我說:“沒關系,你再仔細觀察,就一定能回答上的,試試看?!钡蛭倚睦镆恢睋臅r間緊會完不成教學內(nèi)容,所以我只這樣鼓勵了學生,而沒有讓這位學生接著試試,讓他失去了一個再次嘗試的機會,課后,我再次讓這位學生試一試,他找出解題的方法,也能較好地說出來。我想這樣也能保護他的學習積極性,也使這練習收到更好的效果??傊?,這些充滿愛心、智慧的話會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學生自然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自然會爭先恐后的發(fā)言。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zhì),但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教學中,只要教師善于捕捉教育契機,精心培育,學生就會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最后,用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孩子的心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下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下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我相信讓低年級的學生播下良好學習習慣的種子,他們將會收獲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