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而學生比較喜歡實驗,如果能抓住學生喜愛實驗的心理特征,積極地組織實驗教學,將能很好的激發(fā)學生興趣,適應新課程的發(fā)展,能給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幫助。下面就介紹一下本人在教學中如何開展實驗教學的。
關鍵詞:物理課;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10-008-001
一、改教師演示為學生動手實驗活動
學生動手是直接認識物質的一種教學手段,我把教材中部分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不僅滿足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在實驗中通過學生的手、腦、口、眼、耳等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作用,使學生學的更生動、扎實,內(nèi)心有滿足。如教《令人厭煩的躁聲》中的“比較材料的隔音性能”部分時,第一年教學時,我采用老師做演示實驗,學生分析實驗,省去為學生準備找不同材料,又節(jié)約了上課時間,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看起來老師教的輕松,時間利用率高,但學生掌握情況并不好。而在第二年教學中,采用老師和學生一起實驗,把鬧鐘分別放入自己的校服、裝鬧鐘的泡沫盒、自帶的塑料袋和香煙的紙箔中時,學生時而靜靜的聽鈴聲,時而竊竊交流,臉上充滿著興奮與得意,雖然時間比較緊,而且學生的課堂紀律有點亂,但我覺得,課堂結論已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學生在參與中培養(yǎng)了學習物理的興趣,這點比什么都重要。
學生剛開始學習物理,好奇是短暫的,如何激發(fā)興趣?老師需要讓學生在多玩中延續(xù)培養(yǎng),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實驗我們班做的,其他班沒有做,他的內(nèi)心更有滿足感,無形中為學好物理增加了一個砝碼。如果學生覺得學物理有趣,那么記憶的知識點很容易就掌握了,所以有時候有的實驗雖然是演示實驗,或是可做可不做的實驗,但是如果我們的教師努力去讓學生做了,那么今后學生學習物理將變得主動,學好物理也不再成為一句空話。
二、改教師引導實驗為學生摸索實驗活動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驗證性實驗已不能滿足學生對認識的需要,因此將教材中部分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突出實驗的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讓每個學生活動起來,參與到實驗中去。依靠學生對新事物的探究,來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不僅能加深鞏固學生已有的知識,而且還能真正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教《變阻器》中的“學習使用滑動變阻器”部分時,第一次我按照書本請同學觀察變阻器有幾個接線柱?如何接?怎么改變電阻?注意觀察燈的亮暗等環(huán)節(jié)。老師布置一步,學生操作一步,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一步步操作,最后順利、圓滿的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掌握的也很好。第二次我改為把變阻器先交給學生觀察,把看到的東西記下來,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然后請同學把變阻器按照自己的想法接入電路,結果是最后能通過調節(jié)變阻器的滑片,改變燈的亮暗,就算實驗成功。在這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通過討論、大膽摸索,學習的積極性高漲,大部分學生圓滿地完成實驗過程,得出完整的結論,
兩次都能得出結論,但這兩種實驗過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是大不相同,一個是培養(yǎng)學生按部就班,依葫蘆畫瓢的思維方式。學生在教師攙扶下,幾乎不犯錯誤就獲得成功;另一個是培養(yǎng)學生大膽嘗試,鼓勵學生去摸索,敢于犯錯誤,讓他們在失敗中體驗學習,糾正自己的認識,讓錯誤成為他們的老師。學生學的更自在,易體現(xiàn)自我價值,驗證了那句“學習中犯錯誤也是種幸?!钡母杏X。
三、改課堂實驗為課外實驗活動
有時課堂實驗易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只能做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能在適當?shù)臅r間,讓學生走出課堂,到課外做實驗,就能突破時空的限制。
如教《氣體的壓強》時,學生知道了流速與流體壓強的關系,但是在介紹生活中的弧圈球和香蕉球時學生不理解,而課堂上雖然講解了乒乓球和足球怎么旋轉的原理,但學生因為沒有留意、看到過,很多學生表示不理解。在課堂上完成這個實驗又不現(xiàn)實,于是就要求學生在體育課時,請體育老師示范,學生練習體驗怎么打弧圈球和踢香蕉球,特別是男生成功完成后相當興奮,在同學面前炫耀,特有成就感。
通過這些課外的實驗,豐富了學生的物理知識,增進了學生的學習激情,使教學由課內(nèi)延伸到了課外,由學校拓展到了社會,物理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四、改教本器材教學為學生自制器材實驗活動
教材有的實驗學生可以通過自制器材完成,這些器材取材于身邊熟悉的價廉費舊物品,通過瓶瓶罐罐的拼湊,組裝出了自己需要的器材,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也消除了他們物理實驗研究的神秘和高貴,以及做實驗時怕弄壞的心態(tài),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增進學習的動力。
如教《直流電動機》時,學生對于運用那么廣泛,電動機肯定很復雜、很私密。課上演示了電動機,線圈、磁鐵、換向器等一堆東西,學生還是不能很好的領悟。后來指導學生從2.5平的銅芯線里剝出一段銅線,折成一個“幾”型,兩頭刮掉一半絕緣漆,放在一個金屬架上,架下放一個磁力較強的磁鐵,通電后,轉動了起來,學生興致一下子被提高了。
在實踐中我看到,學生對動手實驗的參與意識很強,課外的興趣很高,布置的實驗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能主動去做。通過他們的自制器材探究活動,拉近物理理論與生活的距離;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與日常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鼓勵了學生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作為實驗工具的思想。
五、改教師教學生實驗為學生教學生實驗
有的學生接受知識比較快,能很好的領會教師的意圖。如果能發(fā)揮好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發(fā)動他們帶動去教周圍的同學,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傳遞的知識有時會取得意外的效果。
如在電路初探、歐姆定律、測電功率等實驗教學時,總有部分學生向老師報告,說電路不通、燈泡不亮、電表沒有示數(shù)等問題。而很多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等老師的被動學習方式,教師也疲于應付。于是我在加強學生主動排除困難,加強個別輔導的同時,還挑選幾個小“電工”去“上門”輔導,手把手地教會其他學生,直至理解,幾次實踐下來,教的學生有了成就感,被教的學生也掌握的不錯。
經(jīng)過幾年的摸索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物理的欲望有了明顯提高,課堂上學生走神的少了,課后自覺去研究、探討物理題目的人多了,他們的思維變得活躍,動手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吹剿麄冎鸩接珊闷孓D為了興趣,我為他們慢慢踏進自主學習物理的大門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