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需要勇氣,不借,恐怕需要更大的勇氣吧!這時,“受害人”的貸方,惶恐觳觫,囁嚅沉吟,一副搜索枯腸,藉詞推托的樣子。技巧就在這里了。資深的借錢人反而神色泰然,眈眈注視對方,大有法官逼供犯人之概。在這種情勢下,無論那“犯人”提出什么理由,都顯得像在說謊。招架乏力,沒有幾個人不終于乖乖拿出錢來的。所謂“終于”,其實過程很短,“不到一盞茶工夫”,客人早已得手。“月底一定奉還”,到了門口,客人再三保證?!安幻Σ幻?,慢慢來?!敝魅嗽偃参?,大有孟嘗君的氣派。
當然是慢慢來,也許就不再來了。問題是,孟嘗君的太太未必都像孟嘗君那么大度。而那筆錢,不大不小,本來也許足夠把自己久想購買卻遲疑不忍下手的一樣東西買回家來,現(xiàn)在竟入了他人囊中,好不惱人。月底早過去了。等那客人來還嗎?不可能。催他來還嗎?那怎么可以!借錢不還,最多引起眾人畏懼,說不定還能贏人同情。至于向人索債,那簡直是卑鄙,守財奴的作風,將不見容于江湖。何況索債往往失??;失財于前,失友于后,花錢去買絕交,還有更愚蠢的事嗎?
既然是這樣,借錢出去,就不該等人來還。所謂“借錢”給人,事實上等于“送錢”給人,區(qū)別在于:“借錢”給人,并不能贏得慷慨的美名,更不能贏得借者的感激,因為“借”是期待“還”的,動機本來就不算高貴。參透了這點道理,真正聰明的人,應該干脆送錢,而絕不借錢給人。錢,橫豎是丟定了,何不磊磊落落,大大方方,丟得有聲有色,“某某真夠朋友!”聽起來豈不過癮。
當然,借錢的一方也不是毫無波折的。面露寒酸之色,口吐囁嚅之言,所索又不過升斗之需,這是“低姿勢”的借法,在戰(zhàn)術(shù)上早落了下風。在借貸的世界里,似乎有一個公式,那就是,開價愈低,借成的機會愈小。照理區(qū)區(qū)之數(shù),應該很容易借到,何至碰壁。問題在于,開價既低,來客的境遇窮蹇可知,身份也必然卑微?!巴米有¢_口”,充其量不過要一根胡蘿卜巴。誰耐煩去敷衍一只兔子呢?
如果來者是一個資深的借錢人,他就懂得先要大開其口。“已經(jīng)在別處籌了七八萬,能不能再調(diào)兩萬五千,讓我周轉(zhuǎn)一下?”獅子搏兔,喧賓奪主,一時形勢互易,主人忽然變成了一只小兔子。小兔子就算捐軀成仁,恐怕也難塞大獅的牙縫。這樣一來,自卑感就從客人轉(zhuǎn)移到主人,借錢的人趾高氣揚,出錢的人反而無地自容了?!罢鎸Σ黄穑鼇砦乙病ㄒ苍趺礃幽??“捉襟見肘”嗎?還是“三餐不繼”呢?又不是你在借錢,何苦這么自貶?)……我也……先拿三千去,怎么樣?”一面舌結(jié)唇顫,等待獅子宣判?!昂冒伞>拖冉o我……五千好了?!眱扇f五千減成一個零頭,顯得既豪爽,又體貼,感激的反而是主人。潛意識里面,好像是客人免了他兩萬,而不是他拿給客人五千。這是“中姿勢”的借法。
至于“高姿勢”,那里面的學問就太大了,簡直有一點天人之際的意味。善借者不是向私人,而是向國家借。借的藉口不再是一根胡蘿卜,而是好幾根煙囪。借的對象不再是個人,而是千百萬人。債主的人數(shù)等于人口的總數(shù),反而不像欠任何人的錢了。至于怎么還法,甚至要不要還,豈是胡蘿卜的境界所能了解的。
此之謂“大借若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