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世界哪個角落,都不免有無以為生、靠救濟過活的流浪者。即便富庶靜美如瑞士也不能例外。兩年前一個初夏的周末,我報名參加了當?shù)厍嗄耆私M織的一次“為需要者供餐”志愿活動——為日內瓦的無家可歸者做“大鍋飯”,借此機會走近了當?shù)氐臒o家可歸者和背后為他們提供無私幫助的人們。
志愿者全部到齊后自報姓名、國籍,介紹完發(fā)現(xiàn),我們12個人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瑞士、德國、意大利、亞美尼亞、阿爾巴尼亞、印度、墨西哥以及中國等11個國家,典型的“國際大家庭”。志愿者的多元構成其實也是日內瓦的縮影——這座人口不足20萬的國際化“大”城市,近三分之一居民是外國人。
大家為了工作或者更美好的生活,不遠萬里從地球的各個角落來到瑞士,而后又從日內瓦的各個角落冒雨趕來,在一個周六的清晨,聚在一起準備為無家可歸者做一餐飯,想一想都覺得這是一件多么溫暖的事情。其實,除了極少部分的當?shù)厝?,這里大部分的流浪者也是懷揣“瑞士夢”卻無力實現(xiàn)的異鄉(xiāng)人,其中以來自東歐的羅姆人——即我們常說的吉卜賽人——居多。
來自英國的科林·戴維·巴克斯特是活動的組織者,他在日內瓦參與救助流浪者行動已有多年。巴克斯特分配任務后,大家開始分頭行動,前往超市采購食材,洗切烹飪,打掃衛(wèi)生,布置桌椅。從超市采購的4推車食品,不到2小時變成了整齊的菜肴:蔬菜沙拉,咖喱雞塊,水煮蔬菜,米飯,奶油水果蛋糕和餐后水果。
雖然是救濟流浪者,但飯菜卻不含糊,頭盤、主菜到甜點、水果一樣不少,而且營養(yǎng)均衡。每桌還放有一籃新烤出的面包,飲料是泡好的紅茶,配有砂糖。收拾停當,也就臨近了例行就餐的時間。餐廳外面早早排起了長隊。大門一開,排著長隊的人流涌了進來。
盛沙拉、盛飯、澆菜、領水果和甜品……人流緩慢而有序地流動。細眼觀察,這些瑞士社會最底層的居民與我心目中的“流浪漢”形象完全不同。大多數(shù)接受救助者穿戴雖不太合身,但也整潔干凈。有位老太太甚至化了淡妝,還有一位老先生西裝“筆挺”,胡子刮得很干凈,襯衣袖口整潔,還打了領帶。人群中不免遇見相熟者,于是時時可見流浪者點頭脫帽互相致敬。能看出來,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力維護自己最美好的形象。
以前只聽說“體面勞動”是瑞士格外尊崇的理念,即便清潔工也不肯“屈尊”拿著笤帚掃大街,而要背著吹風筒將樹葉雜物吹到路邊,再由專門的清潔車將垃圾吸走?,F(xiàn)在看來,瑞士還有“體面流浪”這樣一種新鮮的概念。
除了約定俗成的個人和社會習慣,這還得益于政府、慈善團體和教會組織給予無家可歸者的幫助。流浪者在自己棲身的社區(qū)登記注冊之后,接受來自當?shù)鼐戎鷻C構的救助。在我生活過的日內瓦,政府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了200張應急收容床位。每周都會有淋浴車開到流浪者集結地供他們免費洗澡,另外每月還會有生理衛(wèi)生和診所來為其免費檢查接診。為了緩解床位供不應求的問題,這次“為需要者供餐”活動的贊助方“路口街”慈善基金又于2012年冬購置了10個集裝箱房屋,內有臥室、浴室和廚房,可供至少20名無家可歸者長期生活。所有這些都為無家可歸者們更有尊嚴地生活提供了保證。
在我參加的這次志愿活動中,接受救助者表現(xiàn)出的個人素養(yǎng)令人嘆服。在整個供餐活動中,人們秩序井然,安靜排隊領餐,接過食物時都要再三道謝。上百人同時用餐,狹小的餐廳卻并不喧鬧,只有低聲而親切的“祝你好胃口”和“謝謝”聲此起彼伏。人們用餐結束一一散去后,餐桌也并不凌亂,只剩下很少一點飯粒菜湯,每個人都把自己的餐余垃圾自覺丟進垃圾箱。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 圖/旅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