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遠(yuǎn)行,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
——題記
一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見父親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個午后。奶奶的六個兒女圍在病床邊,密密地遮擋住了午后最炫目的陽光——當(dāng)年考上大學(xué)卻因窮困而輟學(xué)的父親也在其中。我想父親一直以來的些許遺憾也在這一刻煙消云散了吧。奶奶最后將手指向了父親,父親輕輕地握住了她顫抖的手,將耳朵貼在了她的唇邊。說完了最后的遺言,奶奶帶著一絲微笑離世,留下了噙著淚花目送她離開的父親。父親說奶奶的遺言是“該上學(xué)了”。后來我才知道,父親兒時總是由奶奶提醒他上學(xué)。也許在回光返照中,奶奶又回到了當(dāng)年,也許讓父親輟學(xué)也是她一生的遺憾與歉疚。最終,任憑父親的感傷與哭泣,奶奶還是走向了一個未知的世界,永遠(yuǎn)不會再回來。
二
父親將我送到了模擬考試的考場外,在我即將踏入考點那扇冰冷狹窄的鐵門時卻叫住了我。他只說了“東西”兩個字,瞧我不耐煩地蹙眉便戛然而止。在父親的欲言又止中,我明白他在擔(dān)心著我卻又害怕影響我的心情,而將自己的情緒壓抑著,不讓它有一絲一毫的流露。最終,父親將平時嚴(yán)肅的面龐擠成了一張笑臉,故作輕松地說:“考完試又能放幾天假了。”可他指間快要燃到指縫的香煙上,那長長的灰燼卻泄露了他內(nèi)心的不安。我也向他報以微笑,而后轉(zhuǎn)身離開。父親以為一向能使我高興的放假此刻能令我安心,但他忘了放假之后的高考才是真正令我不安的根源。我知道我的背后是父親擔(dān)憂而又期許的目光,尾隨著我直至我消失在門口。但我只能離去。
三
讀龍應(yīng)臺的《目送》時,我想象過父親送我上大學(xué)的場景。父親一定也會等待女兒給予他深情的一瞥,可我總是不回頭,一次也不。就像不會告訴他我模擬考試得了高分一樣,我害怕他期望過高。這不是目送我去旅游,等待我回來高興地向他描述沿途的風(fēng)景。這是一次一個人的探險,父親目送我奔赴的是一個陌生未知的世界,在那里我會漸漸成長。因此我不會回頭,不會讓父親看到我眼中對未來的迷惘和凄惶,我只會留下一個筆直的故作堅強(qiáng)的背影,離開他的視線單飛,告訴他:不必追,我會過得很好。
龍應(yīng)臺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蔽蚁胛覀兡茏龅木褪前焉砗笠粋€個消失的身影捂在心口,今生不忘。
【評點】
“目送”是一個富有特殊意味的動作。在這個世界上,即便是我們最最親近的人,即便你愿意與他廝守終生,但很多時候你只能選擇“目送”他們遠(yuǎn)行:目送父母遠(yuǎn)去天國,目送孩子展翅高飛……不管送別時內(nèi)心有著怎樣的感受,這種感受往往只能讓它存放于內(nèi)心。本文正是選擇了“目送”這樣一組獨特的人生場景,解讀了“父親”作為一位兒子和一位父親的復(fù)雜的情感世界。無論是敘述還是描寫,都飽蘸深情,令人動容。文章首尾處引用的龍應(yīng)臺的話是情感的觸發(fā)點,亦是對文章主旨的最傳神的表達(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