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名校語文試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題
藥家鑫案:有寬恕就會有未來
2011年4月25日,藥家鑫案原告民事訴訟代理人張顯貼出《對藥家鑫案判決的立場和意見》一文,表示放棄追要法庭判決的賠償,并對民事部分不合理地方放棄上訴。文中稱:“我們想對藥家鑫父母說:我們農村人并不難纏!你們應該低下你們高昂的頭!”
備受世人矚目的藥家鑫案,終于有了一個階段性的了結。不管這個過程引發(fā)了怎樣的社會爭議,可以肯定地說,原告方的這個決定,是出乎很多人預料的。案件一審終結之后,原告表現出的“以德報怨”的胸懷,如《立場和意見》中所說:“藥家鑫父母對我們淡漠無情,但我們還是考慮到對方的未來。我們自愿放棄法院所判給我們的民事賠償,留給藥家鑫父母養(yǎng)老?!笨赡茉谝恍┤丝磥硖唤夂蘖?,但是,靜心想一想,這個決定是多么有社會價值?。∷诹钊烁袆又?,更是能夠成為一劑消解我們這個社會一直以來所彰顯出的乖張與暴戾之氣的良藥。
在正義未實現之前,王輝(受害者的丈夫)拒絕各種勸說與調解,堅決走正常的司法途徑。但在訴求目標達到之后,隨即寬恕對方,他們并沒有選擇繼續(xù)窮追猛打,盡管可以預料,他們如果真這么做了,輿論一定程度上也會站在他們這一邊的,但他們并沒有這樣做。這是當下社會多么匱乏的一種抉擇!
一直以來,我們的文化里都有著“以暴制暴”、“以惡報惡”的思想堅固地存活著。這樣的方式,確實能夠讓人產生某些快感,或者也能快速地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快感之后呢?問題解決之后呢?收獲的往往是更多的“以暴制暴”、“冤冤相報”,只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暴戾之氣。
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凑f“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的原因。寬恕不是懦弱。面對過去的傷痛,王輝一家選擇了寬恕,其實,就是給予了自己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這一刻,我們看到了他們不一般的人格品質。而這,也值得我們每個人都躬身自問與反省。
青年學者熊培云出版過一本書,叫《重新發(fā)現社會》,闡述了“社會”的價值與意義。這的確是一個很有價值與啟發(fā)性的“發(fā)現”,不過,如果更深入探討的話,我們更應該“重新發(fā)現個人”,因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每一個具體的人是怎樣的,這個社會便一定程度上是怎樣的,個人是一個社會的最直接體現。
從自我做起,每個人都彰顯與釋放出自己的善意,然后社會才能慢慢恢復到真正文明的、有著基本的倫理價值觀的良性社會。這個過程就像一個個細小的石頭,因為相互為善,一起堆砌成一座巍峨的大山,而不是相互投擲,亂石一片。正如一名學者所言:“你所在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怎樣,中國便怎樣。你光明,中國便不黑暗?!?/p>
雖然現在的社會,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遠非令人滿意,但也正因為社會就是如此,個人就更需要有所堅持與作為。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組成部分,是這個社會和國家的最直接體現。從這一點看,王輝等人的決定讓我們看到,每個人身上所能砥礪出的最珍貴的品格,所能達到的最遼闊的精神境界,也看到我們這個社會的美好未來。因為,有寬恕就會有未來。
(選自《北京青年報》)
【閱讀練習】
1.請分析本文的論述思路。
2.分析第七段的論述的特色。
3.結合全文,簡述“有寬恕就會有未來”的內涵。
天津市語文試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題
從文化自覺到哲學自覺
當前,文化自覺的樹立正在極大地推進著我們的社會發(fā)展,其結果將改變當今中國的文化形象。這里的文化自覺首先指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是自身文化意識的提升,也是社會大眾對文化發(fā)展的迫切要求。思想上的認同并不等同于行動上的一致。只有當充分認識到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并努力從行動上體現文化認同,才能達到真正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更是指思想上的自覺,是我們在思想上真正形成對自身文化性質的理解,特別是對當今世界文化發(fā)展轉型過程中的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認識,最后構建我們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這里的特殊性是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影響已經體現為當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如何在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中體現中國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時代效應。這里的普遍性是指,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必須得到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的理解,因此,這樣的特殊性就必須以具有普遍意義的表達形式加以體現。只有在能夠為世界各國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基礎上,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進入“自在自為”的階段。然而,要做到文化的這種自覺,我們必須抓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這就是時代的哲學思想。確立文化自覺的關鍵,應當做到整個民族在哲學上的自覺。
中華民族富有哲學思維的傳統(tǒng),中華文化蘊涵深邃的哲學思想。無論是《論語》、《道德經》還是《中庸》、《大學》,這些代表著中華民族智慧的論著都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哲學思維特征,這種特征表現為思想行動以個人認識為前提,觀念形成以經驗活動為前提。雖然中國哲學學科的自覺意識產生于西方哲學傳入之后,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卻始終是哲學式的。中國人的思維特征和智慧特點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對應:個人認識活動是以在身邊所發(fā)生的事情為根據和出發(fā)點的,因此,中國人的思維具有經驗歸納的特征;而經驗活動本身又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整體和全局,所以,中國人的思維又具有抽象普遍的意義。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并非出自自覺意識,而是對前人長期生活實踐的經驗總結,是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表達的提煉升華。雖然我們一再強調中國人思維方式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但這種強調卻是建立在我們理解了不同于我們思維方式的西方哲學的基礎之上,是我們通過不同哲學之間比較的結果。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給我們帶來了對自身哲學的重新認識,甚至對自身哲學思維方式的重新定位。正是在這種思想背景中,我們開始形成對自身思維方式的自覺。
從文化的自覺到哲學的自覺,這體現了我們對自身文化的更深層理解,是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負責態(tài)度。從更廣泛的當今世界文化的視野看,能夠做到哲學自覺,才會使我們的文化自覺變成具有普遍意義的行動,才會使我們自身的文化特征得到廣泛的認同和理解。
【閱讀練習】
1.下列關于“文化自覺”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文化自覺是自覺用中國文化推動我們的社會發(fā)展,改變當今中國的文化現象。
B.文化自覺是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對自身文化有強烈認同和體現,更是真正理解自身文化性質并構建其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思想自覺。
C.文化自覺是中國文化認識到了文化認同的重要性,社會大眾對文化發(fā)展也有了迫切的要求。
D.文化自覺是指在當今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轉型期,我們認識到世界上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中華文化也應該自覺轉型。
2.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當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刻影響的結果,這是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中國文化的時代效應決定于怎樣在當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體現這種特殊性。
B.具有特殊性的中國文化能用有普遍意義的表達形式加以體現,能夠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理解并實現交流,中國文化才具有了普遍性,才能真正進入“自在自為”的階段。
C.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始終是哲學式的,西方哲學傳入之前,中國哲學學科的自覺意識就產生了。
D.具有抽象普遍意義的中國人的思維特征表現為思想行動以個人認識為前提、觀念形成以經驗活動為前提,并非出自哲學自覺。
【參考答案】
江蘇名校語文試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題
1.首先,文章引出藥家鑫案原告“以德報怨”的行為,并贊賞其積極意義;接著,分析原告寬恕行為的巨大的社會意義并贊賞原告表現出的人格品質;然后,提出個人是社會最直接的表現,提倡每個人都要彰顯釋放自己的善意;最后,提出在當今社會,個人需要有所堅持與作為,再次強調王輝(原告)等人的寬恕行為對于社會對于未來的意義,點明題旨。
2.(1)比喻論證。用細石與大山的關系比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論證只有每個人都彰顯釋放自己的善意,社會才會成為良性的社會。(2)引用論證,用學者的論述,再次強調了個人釋放善意對社會的意義,也呼應了文章對王輝等人的寬恕對于當今中國的積極意義的贊揚。
3.(1)“以暴制暴、以惡報惡”的基因堅固地存活在中國的文化中,只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暴戾之氣。(2)原告的寬恕行為,考慮到對方的未來,也懷抱著一種自己的更美好的未來,能消解我們這個社會一直以來彰顯的暴戾之氣,使人看到這個社會的美好未來。(3)從個人做起,每個人都彰顯與釋放出自己的善意,然后社會才能恢復到真正文明的、有著基本的倫理價值觀的良性社會。
天津市語文試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題
1.B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