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
周海亮
江南好。江南有桑。
桑有纖弱的身子,纖長的頸,纖秀的臂,纖美的足。桑住在小鎮(zhèn),小鎮(zhèn)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黃昏時桑提著白裙,踏過長長的石階。黃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灑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輕輕飄搖,桑顧影懷思。
桑躲進閨房寫字。連毛筆都是纖細的。桑寫,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兩只鳥歇落樹上,悠然地梳理羽毛。桑扔掉筆,趴到窗口,就不動了。桑常常獨自發(fā)呆,然后,紅了唇,紅了臉,紅了眼圈,紅了窗外風景。
桑在一個清晨離開小鎮(zhèn),離開溫潤的江南水鄉(xiāng)。一列小船推開薄霧,飄向河的下游。那天桑披著蓋頭,穿著大紅的衣裙。嗩吶嗚哇嗚哇扯開嗓子,兩岸擠滿著看熱鬧的人群。人群興奮并且失落——那么婉約多情的桑,竟然嫁到了北方。
桑跳下船,掀掉蓋頭。桑上火車,淚眼婆娑。桑坐上汽車,表情漸漸平靜。桑走下汽車,蓋頭重新披上。嗩吶再一次嗚哇嗚哇地響起,這是北方的嗩吶。花轎顫起來了,桑的心一點一點地下沉。
從此桑沒有再回江南。卻不斷有銀錢、糧食、藥材和綢緞從北方運來。那本是江南的綢緞。江南的綢緞繞一個圈子,終又重回江南。
桑離開江南一個月,有男人來到小鎮(zhèn)。他跳下船,提了衫角,拾級而上。他有俊朗的面孔和隼般的眼神,他有修長的身材和儒雅的微笑。他坐在小院,與桑的父母小聲說話。片刻后他抱抱拳,微笑著告辭。他跳上船,船輕輕地晃。他盯著胭脂般的河水,目光被河水擊碎。他嘆一口氣,到船頭默默坐下。他靜止成一尊木雕,夕陽落上長衫,每一根纖維閃爍出迷人的紅。
桑住在北方的宅院,神情落寞。當然也笑,笑紋一閃而過,像夜的驚鳥。有時喝下一點點酒,紅酒或者花雕,眼神就有了迷離繽紛的色彩。然后,桑將自己關(guān)進房間,開始寫字。她寫,江南好。紙揉成團,又取另一張紙。再寫,江南好。再揉成團,再取另一張紙。突然她推開窗戶,看午棲的鳥。她開始長久地發(fā)呆,紅了唇,紅了臉,紅了眼圈,紅了院內(nèi)風景。
老爺說,想家的話,回去看看吧。桑說,不用了。老爺說,總寫這三個字,料你是想家了。桑淺笑不語。筆蘸著濃墨,手腕輕轉(zhuǎn)。三個字跌落紙上,桑只看一眼,便揉成團。旁邊堆起紙山,老爺搖搖頭,滿臉無奈。
男人在某個深夜?jié)撊氪笳?。仍然身材修長,仍然一襲長衫。他提一把匣子槍,從墻頭輕輕躍下。他悄悄繞過一棵槐樹,就發(fā)現(xiàn)自己中了埋伏。他甩手兩槍,兩個黑衣人應聲倒下。他閃轉(zhuǎn)騰挪,似一只兇猛矯健的豹子。后來他打光了子彈,再后來他中了一槍。子彈從下巴鉆進去,從后頸穿出來。子彈拖著血絲,鑲進宅院的土墻。男人輕呼一聲,緩緩倒下。月似銀盤,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
桑倚窗而立。從第一聲槍響,桑就倚窗而立。她只看到了墻角的毛竹,她只聽到了密集的槍聲。槍聲戛然而止,她就知道,一切都結(jié)束了。她趿了鞋,推開門,走進宅院的深處。她看一眼男人,閉了眼;再看一眼男人,再閉了眼。她的手輕輕滑過男人的后頸,男人的微笑在她的眸子里凝固成永恒。她站起來,往回走。她走得很慢,腳步聲充滿悲傷。
第二天桑死了。她的身上沒有任何傷痕,她的飲食和以往完全一樣。一切都是那般蹊蹺,詭異萬分。老爺請來大夫,兩天后大夫得出結(jié)論。他說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個人悲傷到極致,一個人想死到極致,就會死去。這沒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這樣。
桑留了遺書。一張宣紙,三個字:江南好。
人們就說,桑是太想家了。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曉桑的意思。因為他的名字,叫做江南。
【閱讀練習】
1.文中對桑的肖像和行為的描寫,反映了桑怎樣的形象特點?
2.“他靜止成一尊木雕,夕陽落上長衫,每一根纖維閃爍出迷人的紅”,試分析這句話的內(nèi)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天津市語文試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題
沿著民歌往回走
范曉波
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期,我接受不了中國民歌。這主要因為民歌大多是吟詠愛情的,而在我看來中國民歌里的愛情太土了,它們似乎只屬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輕人。我喜歡的是歐美和俄羅斯的經(jīng)典愛情歌曲,以及國內(nèi)的少數(shù)流行音樂。但是在我經(jīng)歷了一些愛情以后,在我對愛情的看法趨向本質(zhì)后,我發(fā)現(xiàn)還是中國民歌更能感動我一些,讓我發(fā)生這種變化的,正好是它們的音樂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
一個很有意思的語言現(xiàn)象:中國民歌中對戀人的稱呼永遠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還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詞里也極少出現(xiàn)“愛”字,和愛來愛去的流行歌曲大不相同。這大概同農(nóng)耕社會時期的愛情的含蓄與羞澀有關(guān)。對于生活在強調(diào)溝通能力的信息時代的人來說,羞澀作為一種心理氣質(zhì)絕不是黃金。但當滿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請你快點把門打開,我想和你談戀愛!”(歌曲《叮咚》)時,羞澀就顯得有些珍貴了。我的一位年長的同事說,他戀愛時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辮梢,都會激動得幾乎暈倒。這就是羞澀的力量,我們現(xiàn)在即便徹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會暈眩了。
兄妹相稱還凸顯了愛情的另一種形態(tài)——親情。有人說,流行歌曲和電視上的肥皂劇里之所以“愛”字泛濫,主要是由于現(xiàn)實中真愛以及相愛的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談什么。這么說似乎過了點,但愛情的時尚化、數(shù)字化的確使它越來越像肯德基店里價格不一的可樂,用水龍頭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愛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覺。融入了親情的愛情其實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純粹。一個男人要背叛稱自己為“甜心”的女孩也許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個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卻十分困難。
中國民歌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現(xiàn)了地老天荒的守候,如《敖包相會》、《草原之夜》、《走西口》、《趕牲靈》、《在那遙遠的地方》等。那是落后的生產(chǎn)力和通訊造就的純樸愛情,這種純樸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個人的神話。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爺們兒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趕著騾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數(shù)度春秋。當我在一個荒蕪的春天,站在延安郊外的高坡上親眼目睹了陜北只生長貧瘠蒼茫的荒原時,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愛情為什么會那么濃烈和堅貞。我無比熱愛的一首MTV是《東方時空》推出的《趕牲靈》。無比熱愛那日日獨坐山坡用心捕捉騾隊鈴聲的美麗女子;無比熱愛那滾燙的臉龐上那兩行比一個無望的下午還漫長的熱淚;針線穿過新鞋底時從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顫抖;無比熱愛掩飾在方言里的愛的細膩與堅韌,“你若是我的哥哥喲,招一招的那個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喲噢,走你的那個路。”
我們很幸運生在了一個手機、越洋電話和網(wǎng)絡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對遠方的姑娘抒情時慨嘆“沒有郵遞員來傳情”;便利的交通讓人跑得比心還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數(shù)萬里。思念的長度和濃度卻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說現(xiàn)代科技破壞了愛情的經(jīng)典性,但實事求是地說,和當下那種上午在廣州說想你,下午就飛到北京見面的愛情相比,我更傾心民歌里的約會,更傾心那個站在黃昏的岔路口等了許多年仍癡心不改的西北姑娘。
民歌所特有的大量農(nóng)耕和游牧文明為許多懷舊的心提供了溫暖的居所:羊群、馬匹、馬頭琴、紅棉襖、藍藍的天……它們重現(xiàn)了風吹草低、月光無垠的純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態(tài),愛情的原生態(tài)。我多么羨慕那個坐在草地上陪著馬頭琴默默哭泣的年輕男子,那時他的馬在遠處波光粼粼的河灣飲水,風掀動他額前的黑發(fā),噼啪作響的篝火升上夜空時映亮了一張傷情的臉。我甚至喜歡陜北風味的紅棉襖,它穿在漂亮妹妹的身上,把她的臉襯得更漂亮和健康,一種喜洋洋暖洋洋的感覺。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閃亮登場,卻是黃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還有妹妹的長辮子,它是民歌中最靈動的細節(jié),不矯飾、不病態(tài),在我的心理地圖上,它幾乎成了通往純潔的路標。在中性化的短發(fā)風靡街頭的都市里,和一個留著烏黑長辮子的姑娘戀愛,成了一個具有幻想氣質(zhì)的理想。
深入到那些散發(fā)著泥土味的中國民歌,我常常有種幻覺,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個水草豐美的久遠年代:那個年代生活簡樸,但愛情如酒。我們在陽光下勞作,坐在月光與草地之間彈琴說愛,因為一個婉約的眼神臉紅半天,為了等一個人,甘愿忍受一生孤獨……
【閱讀練習】
1.請分別概括作者對中國民歌“接受不了”和“更能感動”的原因。
2.作者認為中國民歌的音樂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指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
【參考答案】
江蘇省語文試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題
1.(1)外在:纖弱、秀美。(2)內(nèi)在:癡情、內(nèi)斂(軟弱)。
2.(1)內(nèi)涵: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傳遞出了“他”情感的細膩和熱烈。(2)作用:為下文男人在北方大院的血戰(zhàn)埋下伏筆,同時與故事結(jié)局悲壯之美相照應。
天津市語文試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題
1.(1)“接受不了”的原因:民歌大多吟詠愛情;民歌里的愛情對當代青年來說已經(jīng)過時了。(2)“更能感動”的原因:認識了愛情的本質(zhì);表現(xiàn)出民歌的純真、質(zhì)樸的本質(zhì)。
2.濃厚的地域(地方)色彩;羞澀地表達愛情;愛情中融入親情;地老天荒的守候;有農(nóng)耕和游牧文明色彩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