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主城五區(qū) 語文文言文試題
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
廖剛字用中,南劍州順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錄除國子錄,擢監(jiān)察御史。時蔡京當(dāng)國,剛論奏無所避。以親老求補外,出知興化軍。欽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憂,服闋,除工部員外郎,以母疾辭。
紹興元年,盜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順昌民以剛為命。剛諭從盜者使反業(yè),既而他盜入順昌,部使者檄剛撫定,剛遣長子遲諭賊,賊知剛父子有信義,亦散去。
尋召為吏部員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親兵自將,所以備不虞而強主威,漢北軍、唐神策之類也。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居則以為衛(wèi),動則以為中軍,此強干弱枝之道。”又言:“國家艱難已極,今方圖新,若會稽誠非久駐之地。請經(jīng)營建康,親擁六師往為固守計,以杜金人窺伺之意。”
丁母憂,服闋,復(fù)拜給事中。剛言:“國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今諸將之兵備江、淮,不知幾萬,初無儲蓄,日待哺于東南之轉(zhuǎn)餉,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獻三說,將校有能射耕,當(dāng)加優(yōu)賞,每耕田一頃,與轉(zhuǎn)一資;百姓愿耕,假以糧種,復(fù)以租賦。上令都督府措置。
時朝廷推究章淳、蔡卞誤國之罪,追貶其身,仍詔子孫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觀知婺州,章僅自太府丞提舉江東茶鹽事。剛封還詔書,謂即如此,何以示懲,乃并與祠。
時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猶率群臣遙拜洲圣,剛言:“禮有隆殺,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歲時行家人禮于內(nèi)庭?!睆闹?。
鄭億年與秦檜有連而得美官,剛顯疏其惡,檜銜之。金人叛盟,剛乞起舊相之有德望者,處以近藩,檜聞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書,而以王次翁為中丞。初,邊報至,從官會都堂,剛謂億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約,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億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紹興十三年卒。
(節(jié)選自《宋史·廖剛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擢監(jiān)察御史 擢:被任命
B.假以糧種 假:借
C.檜銜之 銜:銜接,緊跟著
D.以紹興十三年卒 以:于,在
2.以下各組句子分別表明廖剛“治理有方”和“剛正不阿”的一組是( )。
A.①順昌民以剛為命
②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B.①剛諭從盜者使反業(yè)
②剛論奏無所避
C.①親擁六師往為固守計
②剛顯疏其惡
D.①假以糧種,復(fù)以租賦
②仍詔子孫毋得官中朝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廖剛是南劍州人,任監(jiān)察御史時正值蔡京當(dāng)權(quán)。他敢于直言,奏事議論無所避忌,又很孝順雙親,以親老求往地方任職,父親去世后又因母親生病而辭任工部員外郎。
B.廖剛認為當(dāng)前國家危難到了極點,主張強化對建康的籌劃、建設(shè)與管理,并應(yīng)做好率軍駐扎固守的打算,以防備金人入侵。
C.廖剛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如今諸將率領(lǐng)部隊布于江淮之間,人多糧少,因而要重耕戰(zhàn)、行屯田,將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種田的,應(yīng)當(dāng)給以優(yōu)厚的賞賜。
D.廖剛敢于直言,鄭億年因秦檜的關(guān)系而得美官,廖剛上疏奏其惡行。金人叛盟,廖剛起用有德望的舊相,并把他們安排在秦檜周圍來遏制秦檜,從而引起了秦檜的強烈不滿。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lián)盟語文文言文試題
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
張伯行,字孝先,河南儀封人??滴醵哪赀M士,考授內(nèi)閣中書,改中書科中書。
丁父憂歸,建請見書院,講明正學(xué)。儀封城北舊有堤,三十八年六月,大雨,潰,伯行募民囊土塞之。河道總督張鵬翮行河,疏薦堪理河務(wù)。四十二年,授山東濟寧道。值歲饑,即家運錢米,并制棉衣,拯民饑寒。上命分道治賑,伯行賑汶上、陽穀二縣,發(fā)倉谷二萬二千六百石有奇。布政使責(zé)其專擅,即論劾,伯行曰:“有旨治賑,不得為專擅。上視民如傷,倉谷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寢。四十五年,上南巡,賜“布澤安流”榜。尋遷江蘇按察使。
四十六年,復(fù)南巡,至蘇州,諭從臣曰:“朕聞張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睍r命所在督撫舉賢能官,伯行不與。上見伯行曰:“朕久識汝,朕自舉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為知人?!边=ㄑ矒幔n“廉惠宣猷”榜。伯行疏請免臺灣、鳳山、諸羅三縣荒賦。福建米貴,請發(fā)帑五萬市湖廣、江西、廣東米平糶。建鰲峰書院,置學(xué)舍,出所藏書,搜先儒文集刊布為正誼堂叢書,以教諸生。福州民祀瘟神,命毀其偶像,改祠為義塾,祀朱子。俗多尼,鬻貧家女,髡之至千百,伯行命其家贖還擇偶,貧不能贖,官為出之。
四十八年,調(diào)江蘇巡撫,賑淮、揚、徐三府饑。會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庫虧空為總督噶禮劾罷上遣尚書張鵬翮按治陳鵬年以蘇州知府署布政使議司庫虧三十四萬分扣官俸役食抵補伯行咨噶禮會題①不應(yīng)。伯行疏上聞,上命鵬翮并按。別疏陳噶禮異議狀,上諭廷臣曰:“覽伯行此疏,知與噶禮不和。為人臣者,當(dāng)以國事為重。朕綜理機務(wù)垂五十年,未嘗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問?!辈袑て虿?,上不許。
伯行方成進士,歸構(gòu)精舍于南郊,陳書數(shù)千卷縱觀之,及小學(xué)、近思錄,程、朱語類,曰:“入圣門庭在是矣。”始赴官,嘗曰:“千圣之學(xué),括于一敬,故學(xué)莫先于主敬?!币蜃蕴栐痪粹?。又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老氏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在官所引,皆學(xué)問醇正,志操潔清,初不令知。平日齮龁之者,復(fù)與共事,推誠協(xié)恭,無絲毫芥蒂。曰:“已荷保全,敢以私廢公乎?”
(節(jié)選自《清史稿·張伯行傳》)
【注釋】①會題:聯(lián)名上疏。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值歲饑,即家運錢米 值:適逢
B.伯行不與 與:贊許
C.擢福建巡撫 擢:提拔
D.俗多尼,鬻貧家女 鬻:賣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伯行為官清正廉明,皇帝稱贊他是最難得的清官,他勤于供職,在官時所舉薦的都是學(xué)問醇正、志向操守清廉的人。
B.張伯行擔(dān)任山東濟寧道時,發(fā)放倉谷,賑濟災(zāi)民,而布政使責(zé)備他獨斷專行,準備上疏彈劾他,為此張伯行睡不好覺。
C.張伯行破除地方陋習(xí),重視教化。福建百姓祭祀瘟神,他命令毀掉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為義塾,祭祀朱熹。
D.張伯行重視教育,建書院,置學(xué)舍,拿出自己的藏書,搜羅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叢書,用來教育學(xué)生。
3.用“/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會 布 政 使 宜 思 恭 以 司 庫 虧 空 為 總 督 噶 禮 劾 罷 上 遣 尚 書 張 鵬 翮 按 治 陳 鵬 年 以 蘇 州 知 府 署 布 政 使 議 司 庫 虧 三 十 四 萬 分 扣 官 俸 役 食 抵 補 伯 行 咨 噶 禮 會 題 不 應(yīng)。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有旨治賑,不得為專擅。上視民如傷,倉谷重乎?人命重乎?
(2)平日齮龁之者,復(fù)與共事,推誠協(xié)恭,無絲毫芥蒂。
【參考答案】
重慶市主城五區(qū)語文文言文試題
1.C(忌恨、懷恨。)
2.B
3.D(文中是“剛乞起舊相之有德望者,處以近藩”,“乞起”是“請求起用”的意思,這里說成“起用”,因此該項不正確。)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lián)盟語文文言文試題
1.B(與:被舉薦。)
2.B(“張伯行睡不好覺”理解錯誤,文中“乃得寢”意思是,經(jīng)過張伯行的辯解,“布政使只好停止彈劾事”。寢:息,止。)
3.會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庫虧空為總督噶禮劾罷 / 上遣尚書張鵬翮按治 / 陳鵬年以蘇州知府署布政使 / 議司庫虧三十四萬 / 分扣官俸役食抵補 / 伯行咨噶禮會題 / 不應(yīng)。
4.(1)皇上有旨救災(zāi),不能說是獨斷專行?;噬先绱酥匾暶耖g疾苦,應(yīng)該以倉谷為重呢?還是以人命為重?
(2)平時對于意見不合的人,也仍與他們共事,開誠布公,同心協(xié)力,沒有一點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