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浩瀚的太空俯瞰地球,可以看到一條大裂谷從非洲東部穿過。這條被稱為地球臉龐上的大“傷疤”——東非大裂谷,北起西亞的死海/約旦河谷,南出亞喀巴灣經紅海,由東北向西南縱貫東部非洲,其中就包括坦桑尼亞。坦桑尼亞與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被稱為建在“地球傷疤”上的國家。
一、非洲大裂谷上的美麗國度
1.東非面積最大的國家
坦桑尼亞位于非洲東部、赤道以南,是由坦噶尼喀(地處非洲大陸)和桑給巴爾島(20多個小島組成的沿海群島)兩部分組成的一個聯邦國家。北與肯尼亞和烏干達交界,南與贊比亞、馬拉維、莫桑比克接壤,西與盧旺達、布隆迪和剛果(金)為鄰,東瀕印度洋。國土面積94.5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30名),人口4319萬人(2011年估計,居世界第30名),人口密度46.3/km22(居世界第124名)。首都多多馬,最大城市為達累斯薩拉姆市(意為“和平之港”)。
2.礦產資源豐富,卻是世界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
坦桑尼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8個綠巖帶,地層大多屬太古代巖石,歷史上曾生產過近百噸黃金。已探明的主要礦藏及儲量為:鉆石250萬噸(含量6.5克拉/噸),金礦80萬噸,煤3.24億噸,鐵1.3億噸,磷酸鹽1,000萬噸,天然氣300億立方米。除金外,其它礦藏尚待充分開發(fā)。坦桑尼亞是非洲第四大礦藏國。
坦桑尼亞的工業(yè)不發(fā)達,日常消費品依靠進口。工業(yè)以農產品加工和進口替代型輕工業(yè)為主,包括紡織、食品加工、皮革、制鞋、軋鋼、鋁材加工、水泥、造紙、輪胎、化肥、煉油、汽車裝配和農具制造等。桑給巴爾工業(yè)以農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有椰子加工廠、丁香油廠、碾米廠、糖廠、石灰廠、自來水廠、發(fā)電廠和印刷廠等。采礦以金剛石為主。
坦桑尼亞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yè)為主,平年糧食基本自給。工業(yè)生產技術低下,日常消費品需進口。據2006年的數據,坦桑尼亞的人均購買力只有5美元,在177個國家中排名第159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中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根據聯合國《2011年世界人類發(fā)展報告》,坦桑尼亞人類發(fā)展指數在187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排名第152位,約50%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3.經濟發(fā)展曾走彎路
1964年4月,先后獲得獨立的坦噶尼喀(1961年12月)和桑給巴爾(1963年12月)組成聯合共和國,同年10月29日改國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獨立后的坦桑尼亞大力推行“烏賈馬”社會主義運動,1967年實行國有化和計劃經濟,以建設集體農莊為中心,致使經濟發(fā)展嚴重滯后。
1980年代以后,坦桑尼亞開始實行調整,1986年起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調改方案,連續(xù)三次實行“三年經濟恢復計劃”。近年,政府執(zhí)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心的經濟改革政策,推進經濟自由化和國有企業(yè)私有化進程,使國民經濟得到緩慢回升。同時,密切與西方捐助國和國際金融機構的關系,謀求吸引外資、減免外債和獲得更多援助。2001年以來,成立以總統(tǒng)為首的“國家商業(yè)協會”和以總理為首的“投資指導委員會”,減免外資企業(yè)稅費和高科技產品進口稅,出臺微型信貸政策,扶植中小企業(yè)發(fā)展。IMF和世行認定坦桑達到重債窮國動議完成點,將于20年內減免其30億美元外債。2002年10月,IMF將其在非洲的第一個技術援助中心一東非技援中心設在坦桑尼亞。坦桑尼亞改革成效日益顯現,經濟增長連續(xù)多年超過6.5%,在黑非洲名列前茅,礦業(yè)和旅游業(yè)發(fā)展強勁,投資環(huán)境不斷改善,外國直接投資持續(xù)增長。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估計為279.5億美元,人均622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6.9%。
二、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農業(yè)
1.農業(yè)資源豐富
坦桑尼亞陸地總面積達94.5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陸面積占99.72%)。全國9,450萬公頃的土地中,有4,400萬公頃適合農作物生產,其余土地適合作牧場。
坦桑尼亞的森林面積約有44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5%,出產安哥拉紫檀、烏木、桃花心木、栲樹等。水力資源豐富,發(fā)電潛力超過4.78億千瓦。
2.農業(yè)舉足輕重
坦桑尼亞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國家,農業(yè)以種植業(yè)、林業(yè)、漁業(yè)、牧業(yè)為主,是坦桑尼亞的主要經濟支柱。在坦桑尼亞,農業(y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從如下數據可以看出:2011年農業(yè)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農業(yè)提供75%的就業(yè)機會;對GDP的貢獻率達50%(其中作物生產貢獻率為35%,其余為畜牧業(yè)、漁業(yè)、林業(yè)和野生動物貢獻);對出口換匯的貢獻率達85%;為農業(yè)相關產業(yè)提供原材料,向全國提供糧食。
坦桑尼亞有7個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每個生態(tài)區(qū)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農作物,不過所有生態(tài)區(qū)都種植主要的糧食作物。農作物主要為3大類:糧食作物、傳統(tǒng)出口作物和非傳統(tǒng)出口作物。主食作物包括馬鈴薯、甜薯、香蕉、大蕉、甘蔗,耐旱作物包括木薯、高粱、粟米,傳統(tǒng)出口作物主要有咖啡、棉花、腰果、煙草、茶葉、劍麻、除蟲菊、丁香,其出口占外匯收入的80%。
3.農業(yè)以小農經濟為主
坦桑尼亞的耕地中85%是由小農戶和傳統(tǒng)牧民使用。小農經營尤以糧食作物為甚,只有小麥主要由國營大農場生產。調查顯示,大約有462萬小農場主在經營農業(yè),平均每個小農場主耕種1.78公頃土地,小農戶人均擁有土地量為0.2-2.0公頃。調查顯示,52%的小農場主擁有不到2公頃的土地。
據估計,70%的耕作靠鋤頭,20%靠牛拉犁,10%靠機械。農業(yè)機械化程度低,手工耕作仍較普遍,現代化農業(yè)技術和生產手段在農村中使用比較有限。據估計,僅有0.2%的農場主有一臺拖拉機。僅有約57%的農民會進行農作物害蟲治理,在進行農作物害蟲治理的農民中大約有34%都會使用諸如牛糞和樹葉的非化學方法。農業(yè)生產商品化程度低,糧食作物只有在滿足生產者自身消費后,才會投入市場。
4.推行“農業(yè)第一”戰(zhàn)略
大力吸引投資
由于投入不足,坦桑尼亞目前的農業(yè)生產力很低,農民主要依賴手工作業(yè),生活貧困。
坦桑尼亞可耕地面積4400萬公頃,但只有少部分得到開發(fā)。近年來,政府提出“農業(yè)第一”戰(zhàn)略和南部經濟發(fā)展走廊計劃,大力推動農業(yè)生產,糧食不斷增產。2009/2010年度糧食產量同比增長17.4%。
外國經濟援助在坦桑尼亞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相當于其每年發(fā)展支出的90%。近年來,坦桑尼亞每年接受外援均超過10億美元。據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UNDP)統(tǒng)計,2008/09財年,坦桑接受外援總額18.9億美元,相當于其財年預算總額的32%或GDP的8.2%。2011/12財年吸引外國直接投資711億美元,是東非地區(qū)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為提高可耕地使用率,坦桑尼亞政府已劃定一批土地富饒區(qū)域,通過制訂一系列農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農業(yè)領域發(fā)展計劃、坦桑尼亞南部農業(yè)發(fā)展走廊和農業(yè)優(yōu)先政策,以期提高農業(yè)生產率,增加收入。并制定優(yōu)惠稅收政策,以吸引外國投資者投資農業(yè)。政策規(guī)定,對投資額在30萬美元以上的外國獨資或合資企業(yè),可向坦桑尼亞投資中心申請“投資優(yōu)惠證書”,并可享受多項優(yōu)惠政策。
三、欣欣向榮的旅游業(yè)
1.一個美麗的國家
坦桑尼亞還是東非面積最大的國家,自然風光旖旎。它地處赤道以南,東瀕印度洋,有著長達1400多公里的海岸線。雄偉壯觀的東非大裂谷從馬拉維湖分東西兩支縱貫南北,聞名于世的乞力馬扎羅山就矗立在坦桑尼亞的東北部。
坦桑尼亞境內有高原、草地、河流和美麗的湖泊。主要河流有魯菲季河(長1400公里)、潘加尼河、魯伏河、瓦米河等,著名的湖泊有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面積6.94萬平方公里)、有世界最長泊坦噶尼喀湖(660公里)和世界第二深的馬拉維湖(1463米)是個旅游愛好者獵奇的地方。
2.聞名遐邇的乞力馬扎羅山
乞力馬扎羅山位于坦桑尼亞東北部,是一個火山丘,高5963米,面積756平方公里。它有兩個主峰,一個叫基博,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有一個10多公里長的馬鞍形的山脊相連。遠遠望去,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孤單聳立的高山,在遼闊的東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聳入云,氣勢磅礴。乞力馬扎羅山意為“閃閃發(fā)光的山”?;┓屙斢幸粋€直徑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內四壁是晶瑩無瑕的巨大冰層,底部聳立著巨大的冰柱,冰雪覆蓋,宛如巨大的玉盆,山頂終年白雪皚皚,有“赤道雪峰”之稱。在乞力馬扎羅山下,以乞力馬扎羅山命名的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qū)占據了整個乞力馬扎羅山及周圍的山地森林。國家公園由林木線以上的所有山區(qū)和穿過山地森林帶的6個森林走廊組成,山四周都是山林,那里生活著眾多的哺乳動物,其中一些還是瀕于滅絕的種類。
3.豐富的旅游資源
坦桑尼亞擁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非洲三大湖泊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和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均在其邊境線上。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一乞力馬扎羅山世界聞名。另有桑島奴隸城、世界最古老的古人類遺址、阿拉伯商人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坦桑尼亞三分之一國土為國家公園、動物和森林保護區(qū)。共有塞倫蓋蒂、恩戈羅等15個國家公園、5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qū)、1個生態(tài)保護區(qū)、2個海洋公園和2個海洋保護區(qū)。
距離坦桑尼亞最大城市達累斯薩拉姆300公里處既是著名的米庫米國家公園,他以動物種類眾多著稱。園內群山疊翠、灌木叢生、牧草豐盛,園內獅子、大象、河馬、長頸鹿等全是自然放養(yǎng)。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坦桑尼亞北部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面積14763平方公里。該公園是一個有著300多萬只大型哺乳動物的巨大生態(tài)系統(tǒng),數不清的角馬是這里最多的食草動物,它們和20多萬只斑馬一起,為獅子、獵豹、鬣狗等食肉動物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美味;大象在草地上悠閑地吃草,長頸鹿在叢林間優(yōu)雅地漫步;鱷魚藏匿在河邊,伺機捕食那些來河邊飲水的動物……藍色暮靄中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蘊藏著無限生機;無時不刻上演著的適者生存的故事是這片土地永恒魅力之所在。廣袤的草地、嶙峋的怪石、奇異的樹木和數不勝數的動物,勾勒出一幅極具原始風味的畫卷??梢哉f,塞倫蓋蒂是坦桑尼亞旅游的精華,它充分展示了非洲的美麗和狂野,給人無盡的遐想。來到塞倫蓋蒂的游客都會在這里被動物大遷徙的壯觀景象完全迷住。
看動物最常見的方式是乘車。在北部的公園或保護區(qū),車子四周是封閉的,僅在頂部開一個天窗,供游客看動物或拍照片。乘船是體驗動物世界的另一種方式。在塞魯斯野生動物園的魯菲吉河、薩達尼野生動物園的瓦米河和阿魯沙國家公園的莫梅拉湖上乘船緩行,不僅可以觀看兩岸景色,更可以近距離地觀賞河馬和鱷魚。巨大的熱氣球還可以載著游客從空中一睹塞倫蓋蒂大草原的風采。盡管乘氣球不可能如乘車那樣仔細觀賞動物,但是它所帶來的全景式的視覺沖擊足以令游客興奮不已。
4.生態(tài)旅游前景光明
資料顯示旅游業(yè)是20世紀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產業(yè),其中增長最快的部分是生態(tài)旅游,年平均增長率為15%-20%。
坦桑尼亞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為其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近年來,旅游業(yè)已成為坦桑發(fā)展最快的行業(yè)之一。1999年,坦桑尼亞被非洲旅游國際會議評為非洲第5大旅游目標國,僅次于南非、摩洛哥、突尼斯、毛里求斯。2008年,又入選著名旅游網站IEXPLORE評出的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今日美國》報紙最近也把位于坦桑尼亞境內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排名為2008年度世界異域風情旅游第一目的地。到坦桑尼亞旅游的外國游客越來越多,旅游收入大幅增加,分別從1990年的13萬人和0.65億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63萬人和7.3億美元。據統(tǒng)計,1999年旅游業(yè)對國內生產總值新增產值的貢獻率已達18.5%,創(chuàng)造了全國50%以上的外匯收入及14.8萬個就業(yè)機會。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分別以每年12%和20%的速度迅速增長。2002年,到坦桑尼亞旅游的外國游客達到80萬人;2009年,坦桑尼亞的旅游業(yè)收入約11.6億美元;2010年共接待超過100萬人次的境外游客。
坦桑尼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十分樂觀,自然資源和旅游部部長瑪蓋姆貝指出,目前旅游業(yè)對坦桑尼亞國民經濟的貢獻率為17.2%,期望成為僅次于農業(yè)的第二大支柱產業(yè)。
[作者簡介]
程宇航,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