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行政學院第12期青年干部培訓班的學員,學員們從大江南北會聚在北京。初春時節(jié),學員們奔赴沂蒙革命老區(qū),來到著名的“沂蒙六姐妹”的家鄉(xiāng),開展“三進三同”(進基層、進農村、進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公仆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樹立國家行政學院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的良好形象。
沂蒙之行,從老區(qū)來,到老區(qū)去,真切地體會到,群眾最偉大。從巍巍井岡來到綿綿沂蒙,從鄱湖之畔來到沂水之濱,從革命的搖籃、勝利的起點來到抗戰(zhàn)的前線、人民的海洋。連日來,學員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孟良崮戰(zhàn)役紀念館、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人民子弟兵將帥紀念館、沂蒙紅嫂革命紀念館、跟著共產黨走紀念館等,追尋革命的足跡,緬懷偉大的歲月,解讀沂蒙精神,重溫入黨誓詞。垛莊四大娘,沂蒙六姐妹,乳汁救傷員的“紅嫂第一人”明德英,創(chuàng)辦戰(zhàn)時托兒所的“沂蒙母親”王換于,懷抱大公雞結婚的“永遠的新娘”李鳳蘭,她們的感人事跡和偉大情懷,是沂蒙精神的最佳詮釋??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黨我軍在沂蒙山區(qū)創(chuàng)建了濱海、魯中、魯南革命根據地,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省級人民政權——山東省戰(zhàn)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當時的根據地420萬人,先后有120多萬人次擁軍支前,有21.4萬人參軍參戰(zhàn),有10.5萬名革命烈士在這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沂蒙人民用“小米供養(yǎng)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沂蒙之行讓學員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軍支前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方向,人民群眾的手推肩杠奠定了抗戰(zhàn)勝利的基礎。群眾最偉大!
沂蒙之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切地體會到,群眾最可敬。學員們在“三進三同”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駐點村——蒙陰縣野店鎮(zhèn)煙莊村、毛坪村入戶參加蘋果樹人工授粉、植樹造林等生產勞動,與村民座談,同村民聯歡,走訪三位健在的沂蒙六姐妹,觀看電影《沂蒙六姐妹》。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學員們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嘮農家嗑,訪民情、聽民聲、察民意、釋民惑;在那即將蘋果遍山坡的地方,淳樸、善良的沂蒙兒女,沒有躺在過去的功勞薄上,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那片紅色的土地上,用綠色崛起的理念,播種著金色的收獲,向著“碧水與藍天遙相互映,綠樹與紅瓦鑲嵌點綴,采摘與娛樂休閑并行,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沂蒙夢”前行。學員們的駐地野店鎮(zhèn),是山東省的全省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果園面積10.1萬畝,年產果品3.6億斤;花生種植面積1萬畝,年產量300萬公斤;地瓜種植面積1.1萬畝,年產量800萬公斤;黃煙種植面積1500畝,年產優(yōu)質煙葉23萬公斤;2012年全鎮(zhèn)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0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26元。學員們居住的毛坪村,是“華東爆破大王”臧西山的家鄉(xiāng),全村480戶,1350人,黨員48名;總面積16698畝,耕地1195畝,果園2300畝;森林覆蓋率達90%;201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9560元。就是在毛坪村這個偏僻的山村,成立的宗路果品專業(yè)合作社竟然擁有臨沂市規(guī)模最大的氣調庫,年儲存果品能力達到1萬噸,固定資產總額達到8000萬元,優(yōu)質紅富士蘋果被中國綠色食品協(xié)會評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通過了歐盟GAP質量認證,暢銷大江南北,出口歐盟、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學員們居住的劉宗軍夫婦家,大女兒出嫁,小女兒參軍,有5畝果園,養(yǎng)了6頭羊,還養(yǎng)了雞、種了菜,住著近300平方米的庭院,家庭年收入4萬元。昨日的老區(qū)換新貌,今天正致富奔小康。沂蒙之行讓學員們深切地感受到,同樣是人民群眾的手提肩挑,踐行著“美麗中國”,一步步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群眾最可敬!
沂蒙之行,深切地體會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群眾最可親。學員們緬懷歷史,參觀新區(qū),走進社區(qū),深入農村,沂蒙之行讓學員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打江山、坐江山,人民群眾是靠山”,民心順了,一順百順。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始終不懈地做好群眾工作,緊緊依靠并帶領人民群眾不懈努力和奮斗的歷史。民心如海,滴水匯聚成其汪洋;民利如山,寸土累積成其巍峨。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群眾、血脈在人民群眾、力量在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是中國共產黨力量的源泉。為什么“交通工具發(fā)達了,離群眾卻遠了;科技手段先進了,了解群眾真實想法卻難了”?為什么有些干部感到“做群眾工作,老辦法不適用,硬辦法不能用,軟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為什么有些干部“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問題的癥結就在于缺少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的溝通。“藥對癥一張方,不對癥用車裝?!睂θ嗣袢罕姷纳詈窀星槭敲芮新撓等罕姷幕A,是做好群眾工作的“粘合劑”。實踐證明,只要黨員干部真心實意而不是虛情假意,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把群眾作家人,把群眾來信當家書,把群眾之事當家事,把群眾工作當家業(yè),滿腔熱情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群眾就會為真情所動,就會把黨員干部當成自己的親人、最信賴的人。真心比黃金更寶貴,真情比實物更重要。一個對人民群眾沒有感情的人,不可能對黨有感情,更不可能對事業(yè)有感情。沂蒙之行,特別是臨沂市蘭山區(qū)大官苑社“三有推定(即對群眾上訪先作有理推定,對上訪原因先作干部有過推定,對上訪問題先作有解推定)、三級網絡(即建立區(qū)級有群眾工作部、鎮(zhèn)街道有群眾工作站、村社區(qū)有群眾工作室三級群眾工作網絡)、三個平臺(即搭建領導大接訪常態(tài)化平臺、干部大下訪人性化平臺、群眾上網訪多元化平臺)、三個轉變(即實現信訪工作由‘獨舞’向‘領舞’、由應急‘救火’向超前‘防火’、由穩(wěn)控群眾向服務群眾轉變)”的群眾工作方法,讓學員們深切地感受到,黨員干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就要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時,時刻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葆人民公仆本色。群眾最可親!
山東臨沂“三進三同”,入村進戶三天三夜,時間短暫,記憶深刻。沂蒙之行,學員們深深地體會到,群眾情結,永遠的情結,永恒的情結!
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向英雄的沂蒙人民學習致敬!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