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泰兩國地理相近,血緣相親,和平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文化交流歷史悠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泰國華人的傳播和推廣,中國文化元素在泰國各個方面尤其是佛教建筑中發(fā)揚光大,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中泰文化交流和中泰兩國間的關系發(fā)展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中國文化元素 泰國佛教建筑 應用
佛教是一種信仰,也是具有一定內容的文化現象,以自然經濟為經濟基礎,屬于傳統(tǒng)文化的范疇[1]。作為泰國朝野的精神支柱,佛教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泰國的政治、權力、意識形態(tài)、經濟、文化、道德風俗、建筑、藝術及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等均深受佛教文化影響,其在建筑中的表現尤為明顯,在泰國傳統(tǒng)建筑中以佛教建筑為代表,泰國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佛像、雕刻、壁畫等。佛教建筑是佛教意識外化的實體,是佛教信仰的直接產物。佛教建筑藝術在泰國建筑藝術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佛教作為外來文化,從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角度來看,他所體現出的不同文化間的傳播、沖突和融合的歷程最為典型和豐富[1]。
中泰之間的交往源遠流長,早在泰國建立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開始,中國與泰國之間的交往就從未間斷過。通過歷代華人的遷徙移居,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傳入泰國,中國文化的傳播深深地影響了泰國的佛教建筑。泰國的許多佛教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借鑒了中國佛教建筑中的雕刻、繪畫及裝飾等藝術,中國文化元素合理地融入到泰國的佛教建筑文化中,并形成了泰國本土特色。
一、中國文化元素概念及屬性
所謂“中國文化元素”,廣義的主要指中華民族及其文明在其長期孕育、融合、演化與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中國各個民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與傳承的、反映中國文化精神風貌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國特質的文化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元素和無形的精神文化元素。如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體系、民情風俗、生活習慣、建筑形態(tài)、藝術門類、科技創(chuàng)造、法律體系、宗教信仰、審美思潮、倫理觀念等,空間上覆蓋整個中國境域及海外華人聚居區(qū),時間上從史前時代到當下社會,總之,中國文化元素無法脫離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而獨立存在。狹義的主要指傳統(tǒng)文化中有別于經濟、政治而在藝術與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的形象、風俗習慣等符號、行為或視覺形式層面的元素[2]。
中國文化元素具有廣泛的知曉性、普遍的認同性及固定的形象性,其呈現與傳播要求國人在心態(tài)上克服盲目的自傲與自卑,樹立自尊,立足于現在,著眼于未來,除了形式上的現代轉化外,還應有現代意識、現代觀念,不僅展示其物質、技巧、形態(tài),更重要的是展示其背后的精神、思想與觀念,這樣才能在現代國際社會與文化交流中發(fā)揮作用[2]。另外,中國文化元素在對外傳播中要有的放矢,不局限歷史,更多關注現實生活內容,以受眾對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剛柔并濟,針對不同地區(qū)采用不同的策略,避免“程式化”[3]。
二、泰國佛教建筑藝術特點
隨著佛教的傳入,泰國佛教建筑到處興建,本土的藝術工匠們通過自身對佛教理論的認識與理解,融入本民族的審美觀念,同時吸取外來優(yōu)質資源,創(chuàng)造出具有不同時代精神面貌、富有本民族特點的佛教建筑藝術,這在佛寺、色彩、壁畫等佛教建筑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泰國佛寺建筑以色彩艷麗、形體宏偉端莊而別具一格,講究造型、色彩和裝飾。佛寺的屋頂坡度陡峭,一般為橫向多重檐式,屋頂上覆蓋的金黃、橘紅或翠綠色的琉璃瓦,在熱帶明麗的陽光照射下金光燦爛、熠熠生輝。佛寺內通常包括大殿、僧舍、經堂、齋堂、浴室、佛塔、鐘樓、涼亭等建筑和設施,不僅大殿和經堂內部的梁、柱精雕細刻,而且外部山墻和柱頭柱身也往往雕滿花飾圖案,煥彩鎏金極其精美。色彩絢麗、造型端莊的多重檐琉璃大屋頂以及由陡峭屋頂形成的細長比例的三角形山墻,已成為泰國民族形式建筑的重要特征[4]。泰國佛教建筑上的裝飾色彩決定于其民族生活審美習慣、使用環(huán)境及不同的部位,同時還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紅色厚重、金色富麗、黃色高貴、白色潔凈、藍色肅穆、綠色寧靜、黑色威嚴等,充分暗示和擴大了佛教建筑藝術的聯(lián)想境界[5]。泰國佛寺壁畫被稱為“泰國傳統(tǒng)畫”、“泰國古畫”,在總體上屬于東方繪畫體系,是佛教建筑裝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色彩絢麗、宛若織錦,線條柔美流暢,構圖富于想象力,情節(jié)連續(xù),環(huán)環(huán)相扣,畫面壯闊,人物繁多,是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壁畫[6]。
三、中國文化元素在泰國佛教建筑中的呈現
佛教寺廟是泰國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佛教建筑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淵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吞武里的鄭王廟、曼谷的玉佛寺、臥佛寺、云石寺及中式寺廟等,從中可以找尋到中國文化元素的印記。
1.鄭王廟
鄭王廟通稱鄭王寺,又名黎明寺,位于湄南河右岸的吞武里。始建于大城王朝,當時名皇冠寺,后改稱昌寺。鄭王廟是紀念泰國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鄭昭的寺廟。鄭昭是華裔,于1768年,曾領導泰國各族人民奮驅外敵,重整江山,建立了吞武里王國。寺院入口處有巨型守護神石像,寺內有五座一模一樣的佛塔,一大四小。大塔為79米高的婆羅門式尖塔——巴壤塔,建于1809年,有“泰國埃菲爾鐵塔”之美稱。大塔建造在一連串的平臺上面,臺基雕刻著動物和眾神像,刻工精美。塔身鑲滿了從中國進口的彩色瓷磚和玻璃珠,塔尖用金箔包裹,整座塔群顯得金碧輝煌。中央大塔內有階梯通到塔頂的陽臺,在這里可以俯瞰河對岸的曼谷城、泰王宮、玉佛寺、涅盤寺及湄南河上的風光。曼谷王朝的拉瑪二世的遺體安放在塔的底部。周圍的4座陪塔,每座都有一尊雕刻的菩薩像和佛陀本生故事的描繪畫。塔用磚塊壘砌而成,外面涂著一層厚厚的灰泥,灰泥表面也貼著從中國運去的彩色瓷片及玻璃碎片。寺內大殿里懸掛著中國式的燈籠,殿中間供奉著鄭王布衣竹笠、雙手合十、肘托戰(zhàn)刀的坐像,殿后有一張據說是鄭王生前御用的大木床,參觀鄭王廟可了解泰中兩國的親緣關系和深厚友誼。
2.玉佛寺
玉佛寺位于首都曼谷大王宮東北角,是大王宮的組成部分,面積占整個大王宮的1/4,是泰國最著名的佛寺,三大國寶之一。玉佛寺體現了泰國古代建筑和藝術的特色,被譽為泰國佛教建筑、雕刻、繪畫的藝術瑰寶。寺外屹立著仿照中國佛寺守護神塑造的威武莊嚴金剛像。寺內有巍峨的玉佛殿,是玉佛寺的主體建筑,雄偉大殿正中的神龕里供奉著被泰國視為國寶的玉佛像。玉佛被供奉在11米高的金制禮壇上,四周立有多尊金佛,背后的墻上繪有精美的壁畫:在天上、人間和地獄的背景襯托下是佛陀成道的故事,兩側墻上畫的是佛傳和佛本生的故事。玉佛高66厘米,寬48厘米,由一整塊碧玉雕刻而成。據泰國歷史記載,1434年在泰國北部清萊府一尊裂開的大石膏佛像里發(fā)現了這尊玉佛。隨后,玉佛被運到泰國各地及老撾的萬象等地供信徒膜拜。1780年,泰國吞武里王朝鄭信王將玉佛迎回泰國,供奉在鄭王廟內。1782年曼谷王朝拉瑪一世王在曼谷建立王宮和佛寺,將玉佛迎奉至玉佛寺內,同時還制作了三套適應不同時節(jié)的價值連城的金鏤衣衫。每當換季時節(jié),泰國國王都親自為玉佛更衣,以保國泰民安。
寺中還有供奉拉瑪一世王至八世王遺像的先天殿,供奉佛祖遺骨的佛骨殿,珍藏佛經的藏經樓,3座形制各異的大佛塔和3座由各色瓷片與貝殼鑲貼飾面的寶塔及鐘亭等。寺院周圍有長近一公里的壁畫長廊,繪有178幅以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為題材的彩色連環(huán)畫。玉佛寺內有一堂來自中國的大瓷屏風,上面彩繪《三國演義》故事情節(jié),還有不少中國石雕神像和石刻透雕鳳朝牡丹。
3.臥佛寺
臥佛寺,又名菩提寺,位于曼谷市中心大皇宮的南面,占地8萬平方米,建于大城王朝時代,是拉瑪一世時代的建筑物,也是曼谷最古老和最大的寺院。分為佛堂、僧舍和佛塔幾部分,其規(guī)模及佛塔佛像數量均居曼谷佛寺之冠,有“萬佛寺”之稱。
寺內有一尊釋迦牟尼大佛悠然躺臥在佛壇上,幾乎占滿了整個殿堂的空間,為世界最大臥佛之一,全長46米,身高15米,為鐵鑄、包金,鑲有寶石。臥佛兩只腳特別大,每只腳底長5.8米,并刻有108個如來佛像圖案。殿內四壁有巨幅壁畫,內容以釋迦牟尼的一生為主題,介紹了佛祖的生平。寺內的德萊佛堂是最華麗的建筑,造型為十二角的四方殿,屋頂冠以王冠形尖頂,尖頂裝飾和屋頂都鑲嵌著彩色瓷片;佛堂前有一門,門上裝飾著3個尖頂,都是泰國式佛塔,也鑲嵌著彩色瓷片。寺內佛塔林立,計有小塔91座,塔身多貼上金箔,或鑲滿彩色磁片;大塔4座,分別用青、白、黃、藍四色瓷磚鑲嵌,排列為T字型,直插云霄,甚為壯觀,被稱為“泰國式佛塔”。
另外,臥佛寺內各院落的門前或佛殿的臺階前都擺放著不少中國石刻門神。門神造型很像中國古典戲劇中的關公,高約2~3米,個個持刀把劍,頂盔貫甲,均為青石圓雕。與此聯(lián)系密切的是點綴在寺廟庭園里的石刻小品:有寓意“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小放牛,有展示中國古代民居的石刻[7]。
4.云石寺
云石寺又名“大理石寺”,位于曼谷市北的阿育它亞路,在曼谷集拉達皇宮與國家議會大廈之間,拉瑪五世時所建。寺內建有佛殿、藏經閣、長廊、樓閣、佛學院等建筑。佛殿大門兩側有石獅子守衛(wèi),殿內供有一尊高約3米的釋迦牟尼金佛,殿中的清拉佛像是泰國著名彭世洛佛像的復制品。殿頂鋪蓋中國的琉璃瓦,梁脊共分五層,構圖精致,里面的金箔窗框,鑲嵌了彩色玻璃,加之寺外的白色云石柱,映襯著大殿的金黃色屋頂,在陽光下互相輝映,高貴美麗。佛殿窗戶仿西歐教堂建筑風格,用彩色玻璃拼組成泰國式花格圖案,門框窗欞,精雕細刻各種花紋。佛殿屋頂的檐下,有四方的三角拱壁,并刻有不同的塑像及法輪等物體,其下段部分裝有青銅浮雕。
主殿后面是一個以云石鋪地的大庭院,廣闊清幽,三面圍著走廊,回廊上陳列著丹隆親王從全國各地收集的51尊泰國歷代各時期的各種類型的佛像,形象逼真,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融合了中印等佛教造型藝術風格,是19世紀泰國佛教的典范。佛殿后的抱廈佛龕中,立有他瓦嚦瓦蒂藝術時期的佛像。此外,還有中國或日本的佛像。寺內還建有不少華麗的亭臺,對岸有云石鐘樓,并植有菩提樹。
5.中式寺廟
隨著中泰兩國交往的深入和發(fā)展,大量華人移民遷入泰國,歷史悠久的漢傳佛教也被帶入泰國,中華禪宗的發(fā)展和傳播使得中式寺廟應運而生,這些中式寺廟主要有龍蓮寺、普門報恩寺、三寶公廟及淡浮院等,中國文化元素在此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呈現。
中國文化元素在泰國佛教建筑中的呈現,是中國文化隨著華人的遷徙移居得到了傳承與推廣,是中國文化與泰國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是中泰兩國和平友好交往的見證,一方面說明中泰之間的交往源遠流長,另一方面說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新時期新環(huán)境,中國文化在泰國的傳播與發(fā)展,為推動中泰關系深入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為“中泰一家親”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莫畏.跨文化之橋——中國佛教建筑研究的新視點[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4,21(1):37-40.
[2]林少雄.中國文化元素的呈現及傳播[N].中國藝術報,2012-02-27.
[3]周瑾.中國文化元素在對外傳播中的應用[J].對外傳播,2008(8):47-50.
[4]袁鑌,吳亭莉.傳統(tǒng)·繼承·探索·創(chuàng)新——泰國現代建筑一瞥[J].世界建筑,1985(3):78-81.
[5]姜太軍.淺析泰國佛教建筑的藝術特點[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0(5):116-117.
[6]戚盛中.泰國佛寺壁畫[J].美術,1990(10):67-71.
[7]張先進.泰國古建筑巡禮[J].世界建筑,1995(2):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