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知識信息的日益更新,傳播媒介的多種多樣,對于人們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促使初中語文教學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而是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的需求,開放語文教育空間,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接觸到語文材料,在生活實踐中掌握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使得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生活化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而生活化的教學就是要把現實的生活作為語文教學活動的大背景,充分地激發(fā)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的主體實現和參與的欲望,讓語文的學習內容變成學生生活的內在需要,讓學生能在生活中加強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只有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才能讓學生掌握到充滿活力和生命的知識,情操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陶冶。因此,要想培養(yǎng)學生很好的適應生活需要的、整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就必須將初中語文的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一、語文教材的生活化
語文教材是教師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重要憑證,以往的語文教材只是單一的作為組織課堂教學的體系和框架,所以,要讓語文教學生活化,首先就要將語文教材生活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這種單一的模式,在參考教材進行備課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如何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上,盡可能地讓教材內容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情感和價值取向,讓語文教材向生活化的方向發(fā)展。例如,九年級上冊中安排在第二單元的三篇文章,無論是《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中雨果對伏爾泰的稱贊、《傅雷家書》中作者和音樂家傅聰在藝術上的交流,還是《致女兒的信》中蘇霍姆林斯基對自己女兒愛情上的啟蒙,它們或是洋溢著澎湃的激情,或是包含著深刻的道理,這些不僅能觸動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感,還會啟發(fā)學生在人生、事業(yè)、愛情、藝術等方面上的思考。
二、語文課堂的生活化
語文課堂的生活化,就是要把語文教學用更加生動、直觀、具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其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認可、理解和消化。
1.巧妙的課堂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假如說在課堂的開始,我們就有一個合理的安排,那么就會提銜整個課堂教學,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此外,課堂導入的方式和內容也要生活化,既不偏離主題,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別致新穎。例如,在教授《致女兒的信》時做了這樣的導入:正值十四五歲花一樣年紀的同學們,你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見所謂的“愛情”,你們是怎么理解“她”的呢?莎士比亞是一名偉大的詩人、劇作家,但是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愛情,她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她是如何發(fā)生?又是如何成長的?一個和你們年紀相仿的女孩,就問了她父親一個這樣的問題,而她的父親在給他的一封信中給了她回答,你們想知道答案嗎?那么我們就來看看這封信把!這樣,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2.問題的設置
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提問又要講究技巧和方法,提問也要生活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能夠應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將一些抽象難懂的教學情境,用熟悉的生活情境來代替,讓學生更加主動、更加容易地理解語文知識。依舊是在《致女兒的信》中,我設置了這樣一組問題:如果你們問了你們父母同樣的問題,你們覺得會得到什么樣的回復呢?課文中父親的態(tài)度如何?在學生回答自己父母可能會給出的答復的同時,和文中的父親的態(tài)度做比較,就更加能夠理解自己父母的心態(tài)。
3.文章內容的延伸
在教學中,需要我們老師設置延伸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例如,我們在學習了《致女兒的信》之后,覺得愛情是什么?結合我們學習的文章表達一下自己對愛情的理解和看法,如若日后我們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該如何處理等等這樣的問題,引發(fā)他們對人生、愛情、親情的思考。這樣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育,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調動學生的思想情感,引人深思。
三、語文實踐的生活化
學以致用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要求學生把課堂中所學到的語文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增強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實際生活體驗。只有通過親身的生命活動才能獲得對生活的體驗,才能體會和理解在語文字句背后潛藏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沒有生活化的語文實踐體驗,那么這些都是蒼白無力的。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08.
[2]王召春.實施課堂教學生活化走出初中語文教學困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21).
[3]張九俊,吳永軍.學習方式的變革[J].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浦江縣第四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