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們似乎從不嫌棄做事太慢的,除了沙場戰(zhàn)報、快馬加鞭送荔枝這類事情,只是特殊對象在特殊時期的表現(xiàn)。平常日子,精雕細琢慢工出細活的典故倒是很多。在那時,“慢”是成事的基礎,如果辦事太快,反倒被人認為“浮躁”、“缺乏穩(wěn)重”。
而當今社會,“快”好像成了一切的基礎,無論什么事情,“速度”永遠是第一要素,慢了就會被對手趕上,被社會淘汰?!翱臁背蔀檎嫉昧紮C的成功要素。
快的確可以提高速度,減少時間浪費,并帶來最大程度的效益。經濟社會里,效益永遠是第一位的。在企業(yè)中,誰的資金周轉最快,誰的策略調整最快,誰的產品銷售速度最快,誰的競爭力就最強。一旦速度降下來了,堆積如山的事情就讓你焦頭爛額,你只能眼睜睜看著“沉舟側畔千帆過”而無能為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爾街的上班族們總是一邊疾走一邊吃漢堡,大都市的行人總是行色匆匆,是有道理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慢下來則可以提升質量,同時減少出現(xiàn)失誤的可能性。人們總是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就是在告訴人們,慢一點,能夠少出錯,保證質量,可以把事情完成得更好。古往今來,哪一個成功者是一步登天成就了大業(yè)?哪項舉世驚嘆的工程不是用一磚一瓦一點點壘起來的?在一心求快忽視質量的“思想”指導下,多少個豆腐渣工程倒塌了……這些問題的背后,總能找到“大干快上”的原因。太快了,細節(jié)問題處理不好,再宏大的工程也會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而土崩瓦解。
成大事,往往需要快慢兼顧
一既要高速度,亦要高精度。喬布斯的“蘋果”產品,既有完美的外形、精巧的設計、強大的功能,還能不斷創(chuàng)新,跟隨時代腳步快速推出新產品。然而,這樣高質量的科技產品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許多技術人員腳踏實地進行研究探索,這一探索過程則是“慢工出細活”的有力表現(xiàn)。
生活中,“快”、“慢”不能單獨存在,杜絕魯莽的“快”,也不要溫吞的“慢”,我們需要的是快與慢的完美結合,也只有邁著亦快亦慢的腳步,方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