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許多橫平豎直、縱橫交錯的胡同,也有不少斜街曲巷。在這諸多斜街里,最有名的,還要數(shù)什剎海邊上的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與鴉兒胡同相連,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32米。煙袋斜街的形狀恰似一只大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像煙袋鍋兒。用“煙袋”為它命名,真可謂是名副其實。
莫盛于此
煙袋斜街始建于元朝,古稱斜街市。鐘鼓樓一帶,在元代就已是繁華的商業(yè)區(qū)了。這是因為,它靠近積水潭這個吞吐轉運南北貨物的碼頭,也緊鄰什剎海后海后門橋碼頭,是元大都在城北設定的商業(yè)區(qū)。元代地方志《析津志》用“富庶殷實莫盛于此”來形容這里,說鼓樓“東南轉角街市,俱是店鋪”,樓西一帶“率多歌臺酒館,有望湖亭,昔日皆貴官游賞之地”,樓左右一帶則“俱有果木、餅面、柴炭、器用之屬”,可見它當年有多么繁盛了。
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為保持穩(wěn)定,從南方遷來大批商賈富戶。由于積水潭一帶風景幽靜,達官貴人紛紛在沿岸修建別墅。因此,這條連接積水潭和地安門外商業(yè)區(qū)的斜街,不僅繁榮依舊,還應運而生出一些為達官貴人、文人士子宴飲游樂服務的酒樓。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這里就有了著名的天香樓。
明中期以后,通惠河淤塞,積水潭變小,交通貨運逐漸改成陸路,鐘鼓樓一帶不如元代繁華;斜街市仍是一個熱鬧的商業(yè)中心。這大約是因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商人頻繁出入北京,大多居住于德勝門、安定門一帶。這為清代和民國初年斜街市的興盛繁榮打下了基礎。
清朝的北京城在明朝內(nèi)外城的原址上建都,所以城市基本格局并未改變。盡管這時已不再依靠積水潭作為吞吐貨物的主要碼頭,鐘鼓樓商業(yè)區(qū)依然保存了下來。從晚清到民國,民間用“東四、西單、鼓樓前”來形容老北京的商業(yè)旺地、市井寶地。
鐘鼓樓商業(yè)區(qū)得以保存,還因為積水潭-什剎海一帶逐漸形成了風光旖旎的園林景區(qū),有“城中第一佳山水”的美譽,是各階層人士休閑宴飲的好去處。文人雅士常愛結伴到此游玩,吟風弄月;一些王公貴族、達官顯赫紛紛在這里修建私家園邸,他們的豪奢排場促成了鐘鼓樓商業(yè)區(qū)的發(fā)展。
據(jù)清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聞考》一書記載,這條街原叫“鼓樓斜街”,到了清光緒年間,才更名為“煙袋斜街”。
這是因為,光緒年間是這條斜街最繁盛紅火的時期。斜街里出現(xiàn)許多家飯莊、酒樓、煙鋪、茶館、浴池等,特別是出現(xiàn)了以經(jīng)營煙具為主的店鋪。
清兵入關以后,滿、蒙、漢軍三旗,官員、兵民大多有吸煙的嗜好,煙鋪也隨之興盛起來。地安門、鼓樓一帶即有北豫豐、南豫豐煙鋪,專賣各種旱煙和水煙。煙葉是裝在煙袋中的,煙民對煙袋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于是,斜街上一家一家地開起了煙袋鋪,其中最有名、氣派最大的煙袋鋪要數(shù)“同臺盛”和“雙盛泰”了。
“同臺盛”和“雙盛泰”都是山西商人所開,煙袋鋪不只賣煙袋,還賣各類煙袋桿:有烏木的、犀皮漆的、鳳眼竹桿的;煙袋鍋有黃銅的、白銅的、蒙古式帶花紋的;煙袋嘴有玉的、瓷的,大小長短不等,可以按各人的愛好裝配。除此之外,還有各式煙袋荷包以及火鐮、火石及艾絨等2o3Or4wZRfBxlxyowNrAjvIQoPY4ANc2mZbyO1ckxD4=。
“同臺盛”和“雙盛泰”都建在高臺階上,店招特別惹眼——店門前豎起一個木制大煙袋當幌子——黑色的煙袋桿兒,金色的煙袋鍋兒,真可謂是生動形象,一目了然。位于斜街東口路北的“雙盛泰”煙袋鋪,門口那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飯碗般粗,金黃色的煙袋鍋上還系著條紅綢穗,別提多醒目了,真稱得上是北京同行業(yè)中的頭號大煙袋。還有人傳,這兩家煙袋鋪的老板都曾為慈禧太后通洗過水煙袋,因此名滿京華。當時北京城里流傳著一句歇后語:“鼓樓前的大煙袋——一竅不通?!笨梢娺@大煙袋在民間的影響。從此,“煙袋斜街”這個街名便叫開了。
那時的煙袋斜街并不是為平民百姓服務的,而是為貴族官宦服務的高檔商業(yè)區(qū),如會賢樓、慶云樓、望海樓等高級餐館,檔次高,氣派也足,令平民百姓望而卻步。
有趣的是,煙袋斜街還是古都西裝裁剪的發(fā)源地——斜街東口有一家“都不昆”西裝店。西裝店的出現(xiàn)最早是在清末,一般平頭百姓是不會做西裝的,由此可見,它開在這里也是因為煙袋斜街屬于高檔商業(yè)區(qū)。當時宣統(tǒng)皇帝溥儀的老師、英國人莊士敦就住在附近的地安門油漆座胡同1號,可想而知,莊士敦要做西裝,也會光顧這家西裝店的吧。
辛亥革命清廷退位之后,居住在什剎海附近的王公貴族、八旗子弟失去了俸祿,又“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于是開始變賣古玩字畫。煙袋斜街的功能也由此重新定位,經(jīng)營古玩、裝裱字畫的寶文齋、敏文齋、繡古齋、抱璞山房等紛紛落戶斜街。那時,溥儀還在故宮,仍然使用宣統(tǒng)年號,就有太監(jiān)乘亂將宮里的古玩玉器盜出,在地安門一帶設店牟利。當時有說法稱:“南有琉璃廠,北有煙袋斜街?!崩媳本﹤兌及堰@里叫“小琉璃廠”。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煙袋斜街開始平民化,并逐漸變成一條雅俗共賞的民俗商業(yè)街。
因水而生
北京城建都時,街道都設計得是東南西北、方方正正,為什么還有這么多斜街曲巷呢?據(jù)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考證,這些斜街原本都是河流故道。
每個城市幾乎都是依水而建。古代的北京地區(qū)曾經(jīng)是水鄉(xiāng)澤國,到處是河流和湖泊,這從一些老地名如“北安河”“騎河樓”“海淀”等可以看出來。天長日久,當這些河流湖泊干涸后,就演變成街巷了。河流多是彎曲的,因此,形成的街巷自然就是斜的了。如西城的東、西斜街,在明代就是一條與御河大明濠相通、最終流進西苑(中南海)的小河。至于地安門外的白米斜街、煙袋斜街,因為鄰近什剎海,當初很有可能是兩條小河,小河干涸之后演變成了兩條斜街。
還有一種說法叫“淤積說”,認為白米斜街、煙袋斜街是由于什剎海的逐漸淤積而形成的。此說的依據(jù)是,進入煙袋斜街東口約40米,可看到兩側房基均高出地面1.4米,因此,東口附近的店鋪都是高臺階;而在斜街西北處,即大石碑胡同南口一帶,房基漸比路面高0.5米;至斜街中部南側至義溜河沿處,路面形成慢坡,說明煙袋斜街的形成與什剎海河岸的變遷有關。20世紀60年代修建地安門百貨公司大樓,人們施工中曾發(fā)現(xiàn)元代海子的石駁岸遺跡,證明這里原為元代海子的東北岸。因此,人們推測,煙袋斜街在歷史上曾為海子的水面所覆蓋,因長期淤積以及歷代累積灰土、垃圾并填土建房,逐漸形成民居和新街巷。因為是沿著海子岸邊逐步發(fā)展,致使街道走向形成斜街。
無論是“故道說”,還是“淤積說”,煙袋斜街的地理形成都與水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不能不提到漕運。
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布局是“前朝后市”,即從永定門到三大殿是朝,鐘鼓樓后是市場,為此開鑿了一條180千米的通惠河,接通南北大運河,使南方貨船直接到大都靠岸,各種商品源源不斷供應大都市場。
通惠河建成后,積水潭成為了港口碼頭。大米、茶葉等貨物源源而至,附近船舶如云,商棧林立。這就非常需要在德勝門至鼓樓前有一條通道,鼓樓西大街包括煙袋斜街由此應運而生。這條斜街非常實惠,它解決了交通急需,縮短了碼頭到斜街市的距離。所以說,斜街的形成與元代的漕運有著直接的關系。
可以說,煙袋斜街是當時這一帶運輸貿(mào)易的生命線,也由此成為北京城內(nèi)最早的斜街。
明代以后,城市中心南移,通惠河水道開始淤積堵塞,運糧船已不能駛入積水潭。明清兩代雖因漕運的需要多次疏通,但最終也沒有恢復當年的面貌。即便如此,鼓樓西大街——包括煙袋斜街,基本保持著600多年前的格局和模樣。
道觀澡堂
除了煙具店、古董店和裝裱字畫的,煙袋斜街里還有不少其他去處,值得一提。
先說跟宗教有關的。煙袋斜街曾有過3座古剎:一個龍王廟、一個三元伏魔宮、一個廣福觀。龍王廟緊鄰鑫園澡堂,面積僅6平方米,廟前有一口水井?!恶R可·波羅游記》中提到,元大都斜街有一口銅口、銅幫的水井,指的就是這個井。小廟、水井和伏魔宮早在60年前就已經(jīng)毀掉了,留下來的只有位于煙袋斜街中段路北的廣福觀。
根據(jù)明代史書《宛署雜記》中的記載:廣福觀是明天順三年(1459年)由一個姓彭的太監(jiān)投資修建的,建成之后上報給皇上,皇上賜名叫廣福觀。在明朝,廣福觀是專門管理全國道教的機構“道錄司”所在地。
明代文人李東陽《西涯雜詠十二首》里有一首《詠廣福觀》:“飛樓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時有步虛聲,隋風渡湖水?!睋?jù)說,李家住在今什剎海前海西南端,從那里就能看見廣福觀在水面上的倒影,可知當時觀前沒有遮擋,一片開闊。
到了清末,遜位的末代皇帝溥儀辭退了大部分太監(jiān)。這些太監(jiān)的地位大都比較低賤,既無一技之長,也沒有住處。他們中的一些人出宮之后就奔了附近的地安門了,廣福觀一時成了收留“下崗”太監(jiān)的集體宿舍。
說完道觀,再說澡堂子。
煙袋斜街東口路北,緊挨著大石碑胡同南口有一鑫園澡堂。鑫園澡堂創(chuàng)辦于清光緒年間,是一家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老店,在北京城也可算是當時屈指可數(shù)的高檔浴池。據(jù)說,它最早的東家與慈禧太后的紅人大太監(jiān)李蓮英還有些關系。鑫園澡堂歷經(jīng)晚清、民初、日偽、民國與共和國幾個時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營業(yè)。
據(jù)當?shù)乩献艋貞洠?0世紀50年代時,澡堂子用白色瓷磚貼內(nèi)墻墻面,大門邊嵌著“鑫園澡堂”和“溫熱雙池”八個綠色瓷釉的大字,里面有公共浴池和單間浴室,也有搓澡、修腳、理發(fā)、喝茶等服務。
所謂“溫熱雙池”,是將大方池子隔成一個個一米寬的長條池子,分別有熱水池、溫水池供客人選擇。
在池子里泡夠了,來大堂休息,有床位可以躺。服務員會不斷地給客人續(xù)水、送熱毛巾,與客人說說笑笑。那時候,北京人大都住在平房里,家中有浴室的很少,只能到澡堂子洗澡。當時,能約上二三好友,結伴到鑫園澡堂這樣的公共浴池洗澡,也的確是一種享受。
后來,隨著人口越來越多,“溫熱雙池”和“躺著聊天”的享受越來越打了折扣;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只能“脫筐兒”了。所謂“脫筐”,就是洗澡的人把衣服脫在一個竹筐里,洗完澡,穿起衣服就走人。
再后來,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市民從大雜院搬進了樓房,有了自家浴室,不用再去公共浴池洗澡了。鑫園澡堂的生意一落千丈,干脆關張。2008年重新開街,“鑫園澡堂”改成了“鑫園客?!?。
“鑫園客?!北A袅嗽蚌螆@澡堂”的一些面貌和經(jīng)營特色,客棧房間的裝飾和布置都是仿清朝宮廷風格而成,巧妙地融入了什剎海的人文、地域景觀,成為一個“住胡同、住老街、住百年老店”的特色酒店。
從“鑫園澡堂”到“鑫園客?!保杼米右娮C了煙袋斜街的百年沉浮。
今日風光
早年,煙袋斜街里還有鐘表鋪、裁縫鋪、绱鞋鋪、油鹽糧店、豆腐坊、彈花坊和雜貨鋪,有賣糖葫蘆、吹糖人的攤子,也有扎燈籠、風箏和剪紙、面塑等民間工藝品的小店。隨著時代變遷,這些鋪子如今已不復存在,風味小吃、小手工藝品的經(jīng)營卻紅紅火火地延續(xù)了下來。
說起煙袋斜街及附近的北京風味小吃,那可多了去了。早先,有徐家包子鋪、義和軒酒館、王記早點鋪、溫家燒餅鋪、公和魁清真餑餑鋪以及李二炸蝦等。如今,斜街緊鄰后海酒吧一條街、烤肉季、姚記炒肝店、爆肚任、王胖子驢肉火燒等特色小吃店,成了人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2007年5月,煙袋斜街特色商業(yè)街建設工程開工。這條老街被改造成步行街,街內(nèi)遍布酒吧和民間工藝品商店。經(jīng)過一年多的改造,煙袋斜街特色商業(yè)街于2008年7月21日建成開放,這條老街及周邊環(huán)境盡顯明清街市的古樸風韻。
在經(jīng)歷了百年滄桑后,今天的煙袋斜街成為一條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融入多國元素,集觀光、旅游、購物、休閑為一體的北京特色文化街。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