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往年,今年7月的腳步似乎要輕盈和流暢一些,不知覺的,再沒幾天這頁便又翻過去了。除了天公儒雅,我想,世合賽里那些彼伏此起的旋律與歌聲也應(yīng)是人們淡忘炎熱的因素之一吧。于是,幾天下來,每當仰望頭頂那片遙遠而少有燦爛的夜空時,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哼哼起門德爾松的那首《仲夏夜之夢》。不過,曾聽得許多人說起,從夢里醒來的,沒幾人能夠重復(fù)里邊兒的故事,而我卻慶幸還能把這一段中的有些經(jīng)歷說出來。
斷斷續(xù)續(xù),蹭聽的曲目也不算少,可說到被感動,首先還是孟衛(wèi)東的那首《夜雨寄北》。
一
歌詞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偏居巴蜀時的一首絕句,一般人不會陌生: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對詩里的一些問題,文學(xué)史中流傳過許多解讀。比方說,小詩寄給誰?有說給妻子的,因為在宋·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中,它還別有一個標題,叫《夜雨寄內(nèi)》,按語境,此“內(nèi)”恐怕只能是“內(nèi)人”,那么“寄內(nèi)”也便是家書。同樣以此為題的唐詩中還有一些,李白和白居易也都寫過。另據(jù)考證,該詩基本上是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至九月間,詩人任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的梓州幕府時所作,而那時他的妻子已經(jīng)離去,于是,有人便推斷是寄給朋友的。此外,有人還覺得,這個“寄”是虛指,僅僅是一種情緒的寄托,陸游有詞說的便是這個意思: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漁家傲·寄仲高》)
不過,這些似乎都沒影響人們的欣賞。
特別是“巴山夜雨”一詞,多少年下來,幾乎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經(jīng)典符號。不少名家先后也都曾拿它來說事兒。稍遠一點的,像傅抱石的國畫和張恨水的小說,近的也有吳貽弓的電影以及陳小奇的歌詞。不過,雖說同名,不同藝術(shù)家還是各有各的理解。傅抱石畫的是那一帶的“巴山楚雨凄涼地”:陰森而詭譎;張恨水的筆下是國難歲月里,流浪川東的異鄉(xiāng)人渴求和平、企盼歸期的苦戀;吳貽弓則利用一艘“巴山夜雨”號客輪在川江航行,講述了文革時期,一群普通人相互關(guān)心、幫助的質(zhì)樸和真誠;而陳小奇呢,還是像他的《濤聲依舊》、《煙花三月》那樣,基本上是做了一件傳統(tǒng)意象現(xiàn)代演繹的好事:
什么時候才是我的歸期
反反復(fù)復(fù)的詢問卻無法回答你
遠方是一個夢
明天是一個謎
我只知道遠方?jīng)]有
巴山的雨
借著燭光把你的臉捧起
隱隱約約的笑容已成千年的古謎(跡)
傷心是一壺酒
迷茫是一盤棋
我不知道今夜該不該
為我哭泣
許多年修成的棧道在心中延續(xù)
許多年都把家想成一種永遠的美麗
推不開的西窗
漲不滿的秋池
剪不斷的全都是你柔情萬縷
或許因為現(xiàn)代語的疏朗,經(jīng)這一演繹,詩意也明秀了不少,不過,在多數(shù)人眼里,它還是那個凄清而陰冷的符號。
在這次合唱中,似乎又有了些新的滋味兒:隊員們把兩個“巴山夜雨”一前一后分別唱出了“秋池”的惆悵和“西窗”的懷戀,這便讓人在瀝瀝秋涼中看到了一束溫情脈脈的生機?;蛟S正因為此,當年詩人才寫下的它。你想,當年他真要是凄清一片,那還干嘛滿心期待著“共剪西窗”呢?
沒準,這才是李商隱。
二
知道孟衛(wèi)東,最早是因為《同一首歌》,后來聽說《新聞聯(lián)播》那16秒開始曲也出自他的手,接著,便時不時地會去關(guān)注他的作品了。不過,這首合唱卻很陌生,上網(wǎng)查查也沒結(jié)果,于是我猜想,眼前這一幕沒準便是首唱了。遺憾的是,他們什么都沒留下來。當然,這評起來也就容易了。
與之以往的大氣、澎湃相比,這首合唱曲是另一條路。素材集中,音區(qū)狹窄,節(jié)奏變化也不大,加上柱式和弦與簡潔的伴奏織體,所以,一遍下來,你便能感到一種遠古童謠般的樸素、單純和流暢。
不過,調(diào)性卻很豐富。引子用了連續(xù)五個八拍的哈氣聲渲染氣氛,呈示部從呼喚式的F小調(diào)悄悄起步,到了展開部,巧妙地分出兩個大調(diào)主題,先是稍稍明亮的F大調(diào),接著跟進風格濃郁的bA大調(diào)高潮,再現(xiàn)部時,又重新低回到了#G小調(diào)之上。這樣,同一首詩在不同調(diào)式上反復(fù)呈現(xiàn),詩情呢,也隨著旋律逶迤波動。因為是結(jié)束在大主和弦之上,所以,此時的小調(diào)已不再顯得那么憂傷與暗淡,而是漫天秋葉之中透著一縷思念的柔暖。這不由地叫我想起了吳貽弓的電影《巴山夜雨》,雖然影片的色調(diào)大多被那個非常時期的墨色籠罩著,但那個人性主題,到了結(jié)尾還是不可阻擋地明亮了起來,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影片最后的幾個鏡頭:
大江的盡頭泛出了淡淡的紅光,秋實和女兒結(jié)束了一天一夜不尋常的旅程,浴著晨風,自由地登上了一座細霧裊裊的青山。
另外,為了讓樂曲的幾個華麗轉(zhuǎn)身既避免重復(fù)又不露痕跡,作曲家還特別使用了“等音轉(zhuǎn)調(diào)”和“相同主音轉(zhuǎn)調(diào)”等藝術(shù)手法。因為調(diào)性的對比,使得整個音樂主題的起承轉(zhuǎn)合與色彩情緒的依次遞進一切都顯得多姿而有序。
讓人料想不到的是,晚唐風雨夜悠悠飄忽的那一束燭光,千年之后,居然還能在一個作曲家的旋律里再一次被點燃!我禁不住一陣疑惑:這遙遙歷史的棧道在咱們心里它到底能延伸多長?
三
不過,真正的魅力還得唱出來,唱才是這次大賽的考題。演繹這首曲子的是一支男聲合唱團。
因為之前沒做功課,當然,匆匆忙忙地,也沒法做啥功課。所以,他們的男高二、男低一、二作為陪襯及背景,男高一充當主旋等一系列指揮意圖,都是后來酒桌上祥文兄告訴我的。
場上,報幕員的英文淡淡地帶著點兒干菜味兒,雖有個性卻不易懂,等鬧明白意思時,頭里的那一長串山風般的哈氣聲已經(jīng)咝咝地飄過來了,許多人都被那種細膩和柔緩給鎮(zhèn)住了。后來知道,這是現(xiàn)代合唱的一種和聲技巧。直到第一主題出來,我才噓了一口氣;伴隨主題一個一個跟進,從細若游絲直至高潮宣泄,但欲說還休和欲放還收的拿捏卻不見一點兒松懈,那柔韌勁兒和分寸感真的好極了。因為他們帶著鋼伴,讓我差不多忘記了音準、節(jié)奏這些玩意兒,甚至覺得在那樣的聲響里,歌詞都已無關(guān)緊要了。心里環(huán)來繞去地就一個糾結(jié):那便是這群男人用聲音描摹的這幅合唱音畫。
說實話,當時我的確有幾分感動。這么一首冷色調(diào)的曲子,能唱得如此凝重里攜著柔暖,凄清中透著明亮,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錯,這是李商隱,但轉(zhuǎn)而又覺得身處李、牛黨爭的夾縫里,他似乎沒有這般柔暖和明亮;這也的確是“巴山夜雨”,不過,此時的雨仿佛已被他們?nèi)谶M了一股溫煦的江南的風。
兩天后,我在上海接到他們打來的電話,說已問鼎了那個組別的桂冠,這當然是預(yù)料之中的事。
四
其實,他們都是基層來的業(yè)余選手,因為愛好走到了一起。
2003年時的理由很堂皇,為提升專業(yè),每周四上午,一些中小學(xué)音樂老師開始以合唱的名義集結(jié)了。與所有自發(fā)組織的起步一樣,他們也找場地、請老師,不過,一段時間下來,許多人便嘗到了花蜜般的甜頭,合唱團也成了一支令人羨慕的隊伍。隨之,不少非音樂課的老師也加進來了,他們的目標則很純粹,就是指著快樂,于是,也有了許多翻山越嶺、廢寢忘食的故事和像《合唱團的十大幸福瞬間》這樣的文章:
幸福就是早上醒來,看到一抹陽光恰好落到枕邊??梢圆挥眉敝鸫?,躲在被窩里多睡半個小時。因為今天是我8點半合唱排練的日子。
幸福就是每一位團員將自己融入集體中,心中有他人,每個人把“心態(tài)”調(diào)整好,用歌聲陶冶情操,用音樂滋養(yǎng)心靈,享受和諧,快樂合唱。
幸福就是晚上加班排練到很晚,回到自家樓下時,仰頭看見客廳的那扇窗戶仍然透出點點燈光。
………
報名世合賽后,他們也開始了為榮譽而戰(zhàn)。這一階段里最具集體主義光芒的一句話是:
你的離開是對我們的最大幫助。
是啊,合唱畢竟是藝術(shù),比賽也畢竟是殘酷的,因為音準和節(jié)奏等問題影響水準的事兒,在業(yè)余中是不足為怪的。為了榮譽,有人還是從容地選擇了放棄。這雖令人感動,可初聽那會兒,我心里還是疙里疙瘩地不太好受。
這些天來,我常常在想,一個人或者一支隊伍的某個時期要想達到這樣的藝術(shù)水準或許并不難,只要需要,就可以練出來,偶爾有一兩人夾在其中,也可以裝出來;不過,如果要讓這種淡定、釋然與懷柔成為一種風尚與涵養(yǎng),這就不那么容易啦!而它,可能比大賽甚至金牌都更重要,或許也更有魅力。
這是7月16日下午一場男聲室內(nèi)樂合唱的比賽,分前、后兩段時間,大約有六、七支隊伍。因為是比賽,像我這樣的蹭聽者自然不會多,但音樂廳內(nèi)還是被那些白皮膚、黃皮膚和黑皮膚,被漢語、英語、俄語以及那些從未聽到過的語氣和聲腔激活了,樂曲的風格也如語言和膚色一般多姿多彩。既有令你耳目一新的,也有大伙耳熟能詳?shù)模耥f伯的《獵人進行曲》、谷建芬的《那就是我》,甚至還有幾支隊伍同唱一支老歌的,那是瞿希賢的《等你到天明》,這讓我在驚嘆樂曲優(yōu)美的同時,也禁不住地為咱合唱曲們的孤寂命運擔起憂來。他們是第三支上臺的隊伍,《夜雨寄北》是第一首作品。
其實,哪年七月的腳步都是一樣地輕盈和流暢,即便遭遇點干旱或臺風,地球的轉(zhuǎn)速也不會就此加快抑或延緩。只是因為乘著歌聲的翅膀,我們的心有了一點兒別樣的敏感。
三重唱
半個月的世合賽一陣風似的過去了,因為十來天前有人約寫的關(guān)于“世合文化”的文章仍沒著落,我的心則依舊拴在那里邊。雖說那句“參與就是至高無上”淺顯通俗,可自2000年的奧地利林茨開始,經(jīng)韓國釜山、德國不來梅、中國廈門、奧地利格拉茨,直到這次的中國紹興,沒哪次的文化是一模一樣的,起碼,每回的吉祥物都帶著濃濃的地方特色。光拿這點兒說事兒,又似乎少了些。不過,分析“文化”一詞,它還能并該有一個“化”的過程,一化就傳開了,而且,對一座城市來說,看中的首先也是這個“化”,不論市長,還是市民。
現(xiàn)在,事實雖已有了一些答案,可從文化去解讀一個千年古城的首個世界性藝術(shù)賽事依然不容易。好在那些天場內(nèi)場外地看了不少,因此,如果允許拿詞說事,還是能簡單地講上這么幾個。
一
首先,當然是“橋”。
這里是水鄉(xiāng),橋鄉(xiāng)也便自然而然了。遠近路橋相接,上下橋水相映。密的地方,橋中還能看見橋,橋的外邊也還是橋。至今鄉(xiāng)間、田野仍各式各樣、活靈活現(xiàn)的便有一萬多座,其中清以前的古橋有604座。它們年代雖參差不齊,卻無不貫通著古今里外。用一位現(xiàn)代詩人的話來說便是:
一頭倚在古典的水域
一頭倚在現(xiàn)代的愛
(東方浩《石拱橋》)
八字橋則還要神,東面是一座南朝古寺,斜對的橋西有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邊上自然還擠著許多沿河人家的古屋閭巷。雖說來此地的日子也不短了,可還是沒想到,這世俗與神靈、佛陀和基督的鴻溝就如此平淡地被這么一座橋貫通了。所以,在煙雨江南,橋既是路徑和風景,又常常成了人們看風景的地方。自然,離了橋,水鄉(xiāng)便會失色許多,少了許多去處,不少人心里還會因之而常常沒著沒落的。
前些日子,復(fù)旦的葛劍雄博士來紹興講學(xué),題目是《移民與文化傳播》。說到路徑,他歸結(jié)了兩條:一條是請進來,這在古代主要是通過移民,因為戰(zhàn)亂,歷史上北方的幾次移民潮都有不少人把腳落在了此地,像西晉的永嘉之亂、北宋的靖康之亂等,但也正是這些移民的文化豐富并推進這里的發(fā)展;進入現(xiàn)代,書法節(jié)、黃酒節(jié)、襪博會以及紡博會,我覺得人們更多的是用節(jié)會把遠方的客人請進來,時間雖短,可人氣很旺。另一條是走出去,也就是讓本地的人才及文化外出發(fā)展,把果實結(jié)到外頭,有機會再反過來照亮紹興,蔡元培、魯迅、蔣夢麟、馬寅初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越劇也是因為到了上海,才完成了從“的篤板”到現(xiàn)代越劇的升華。說得音樂些便是,在這些橋上,并不總只有《廣陵散》、《賣布謠》或者《漁光曲》的自言自語和自娛自樂,時不時地也會有一些《小夜曲》、《喀秋莎》什么的走過橋來趕集或者湊趣,這樣,便有了和聲,有了交響,時間長了,還成了重唱以至合唱,再接著,《梁?!返暮銖臉蛏巷w過,去告訴遠方的朋友這里的風景。不過,這次世合賽卻是小城2500年以來最大的盛會,請進來的是文化,帶回去的也還是文化。
其實,奧運,世博,世合,說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理解與合作。咱們眼下所處的,也恰好是一個多元文化之間相互走動、“化”來“化”去的時代。
都說“好雨知時節(jié)”,其實,這世合賽來的才真是時候呢!
二
接下來的,便該是“園”了。
由于獨特的地形與地貌,中國人的心里與生俱來便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園”的情結(jié)。富豪和皇家們,可以豫園、拙政園、頤和園乃至圓明園地各自抒情、南北對峙;小資們呢,正把購房的目標與動力瞄向房前屋后那些自家花園;工薪階層雖然拮據(jù),但也常?!疤飯@”、“菜園”地,在已經(jīng)詩化了的網(wǎng)絡(luò)里廢寢忘食,忙得屁顛兒屁顛兒的。放開來講,城市乃至國家也都應(yīng)該是一個園,記得兒歌《娃哈哈》的頭一句就是這么唱的: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真鮮艷。
其實,從那些出土了的文化遺址來看,最早的城垣也就跟當時帝王家的苑墻差不多;那秦始皇還要威猛,萬里長城一圍,整個天下一時間都成了他們家的樂園,孟姜女怎么哭罵還都無濟于事。如果說農(nóng)耕人家的這種依戀還屬于自然選擇,但馬背上的民族進來之后也樂于把自己圈在這園子里優(yōu)哉游哉,這便意味著園有著一種跨文化的包容。只是如今咱們的一些城市高樓林立、鱗次櫛比,不少地方,恐怕連曼哈頓都可能自嘆弗如了,可那種文化的休憩卻越來越淡了,估摸著我們是忘了回去的路了。
記得上海世博會申辦的開頭,路易斯·芒福德的一段話曾經(jīng)被許多文章重復(fù)地引用:
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gòu)造,這種構(gòu)造致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城市的發(fā)展》)
可見,這位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的話,在上海乃至我國獲得了極大的認同。換句話說,不論哪座城市都該是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集散之地。要按這樣的定義去尋根,城市首先是文化展示與交流的產(chǎn)物。那么,花色和品相愈豐富,城市就愈繁榮、愈大氣,人們的生活自然也愈加自主、閑適、從容而淡定。其實,因為苑墻的屏障,園的希望也在于包容和豐富,當年圓明園“萬園之園”的設(shè)想與建造就反映了人們的這種期盼。同樣循著這一定義,我猜測,前些年討論的所謂“休閑城市”,也就是那種能為人們提供文化創(chuàng)造和享受的園。
當然,我們不否認,一種文化的魅力的確少不了個性,但它的前提應(yīng)該是多樣性。如果一個城市、一個節(jié)會,只有一種風格,就難免單調(diào)和小氣了。你像文革那幾年,泱泱大國翻來覆去八個戲,就算再樣板,也擋不住人們的審美寂寞與疲勞吧。唯一的好處恐怕就是,當時好些個樣板戲,管他多少場、多少角色,我們?nèi)軓念^至尾一字不拉地背下來。當然,在那個封閉的背景里,所有的個性與多樣性也都只能是空談。
此地雖為小城,文化卻不孤寂。僅就非物的便涵蓋了五大劇種和曲種,其中既有排行全國第二的越劇,也有淵源比昆曲還長的調(diào)腔;既有綿柔溫婉、專為才子佳人的,也有慷慨激昂、適宜帝王將相的。城市面貌也不示弱,按著梁思成的說法,江南的民居無外乎小橋流水和粉墻黛瓦,可這里不,它不少的粉墻黛瓦們都愛傍大款,依著高樓大廈,婀娜有致,相映相諧,學(xué)界還有人把這種保護的格局稱為紹興模式。世合賽那幾天越發(fā)熱鬧,且不說各種腔調(diào)天南地北、五湖四海,便是藝術(shù)樣式,也讓人挺開眼的。一些原有的,這回做大了,比如在格拉茨,我們只有一支隊伍參賽拿獎,這回卻有16支;也有的是我們熟悉但尚未擁有的,像管弦樂;還有些是許多朋友未見未聞的,像爵士合唱、福音圣歌與靈歌等等,一定意義上說,他們都代表了當今這些領(lǐng)域的最高水平。
說起來,讓世界展示和向世界展示在哪都是一對矛盾,如何在讓世界展示的過程中向世界展示我們自己,也始終是文化溝通中的一道難題,不過,在那些天里,它們卻融洽得像一枚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
三
還有一個,是“家”。
“語言是存在的家”,這是海德格爾的一句名言,今天看來,用在文化上同樣合適。文化也該是存在的家,是心靈感受快樂的地方。其實,對于生命,這才是魅力。
大家知道,在英語里“家”有兩個單詞,一個是home,多指“住宅”或“宿舍”,這個意思讓人不由自主地會想起閩南那些個堅固而奇妙的客家土樓;另一個是family,往往是“眷屬”、“親人”的意思,可見,它重在情感,重在人們內(nèi)心的歸屬與相向;說來,漢語中也有相類似的區(qū)分,朱熹的《詩集傳》中就有這么一句:
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nèi)。
其實,文化也不僅僅是那些物質(zhì)的和非物質(zhì)的東西,更重要的它還指向我們內(nèi)心的感受。就如今的城市而言,光是風清云淡已經(jīng)不容易,要再點綴些藝術(shù)那愈加景上添花,可如果少了快樂和溫馨,那我想它還是缺乏一種理由,一種讓生命流連忘返的理由,更別說安居樂業(yè)了,即便那些個風兒、云兒、水兒的,也會慢慢兒地伴隨時間從我們身邊溜走。可見,這文化的過程關(guān)鍵還在于它的溫馨與快樂。于是,合唱便不知不覺地成了我們心靈的家。這樣的經(jīng)歷,許多人都不陌生,哪一個參賽隊里邊兒也都能找出來。
環(huán)視整個世合賽,它以比賽、展演、音樂會和學(xué)術(shù)報告等方式,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示并豐富了世合文化這一“化”的過程,同時,還始終沒忘用廣場的方式平和地融入各個社區(qū)的文化生活,真正讓合唱成為一個城市文化快樂的難得機遇與充足理由。說來慚愧,直到那幾天,我才真的理解了“參與就是至高無上”。是啊,不論哪一種文化,也不論文化的哪一種形態(tài),還不論你以哪一種心態(tài)去面對文化,只要參與了就能快樂。
那么,在生命的意義上,還有什么比快樂更高呢?
其實,這三個普通的字詞都只是我們面向文化機遇一種應(yīng)有的意識,因為不論哪一種文化的發(fā)展,首先總是通過它的意識表現(xiàn)出來,而且,這種意識的價值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明顯。但這次在前所未有的大機遇面前,一個江南的千年古城卻把它們很好地融在了一起,在賽場之外為世人展示了一首更為開放、博大和溫馨的三重唱。單就比賽那幾天看,它的影響就已遠遠超出了賽事本身。
當然,隨著世合歌聲的緩緩遠去,我們很快又會進入一個后世合時代。于是,如何延伸并擴大世合賽的文化意義,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幸福指數(shù),又將繼續(xù)考量著我們的智慧。不過我想,它本身似乎也應(yīng)該是咱們詩意生活和文化幸福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