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在雅魯藏布江邊奔馳,這里沒有拉薩灼人的陽光和干燥的空氣,寬廣而舒緩的山谷,江水如鏡子反射著變化的天光云影,滿眼是清新的綠色,忽而明媚逼人,忽而山雨欲來,仿佛在用照相機的鏡頭來觀察世界,光圈不斷地變大縮小。
前方就是素有“藥洲”之稱的米林縣,珍稀的大花黃牡丹就是在這深山中盛開。
陽光下的精靈——大花黃牡丹
三月桃花開,四月杜鵑艷,五月牡丹惹人愛。沒錯,這就是傳說的米林。5月28號,我們來到米林,前往南伊溝深處的秘境扎貢溝,“米林縣2013年黃牡丹文化旅游節(jié)”就在半山腰一處風光宜人的草壩上展開了節(jié)日的盛裝。
剛進扎貢溝,沿山而上的石板路,一簇簇野生的黃牡丹,正在陽光下動人地綻放,這里就是西藏唯一野生黃牡丹盛開的地方。野生的大花黃牡丹,是我國八大牡丹品種之一,根部可作為藥材,也是栽培牡丹的祖先。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迸c通常所說的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野生的大花黃牡丹的花形稍顯單薄,少了幾分雍容華貴,卻多了幾分野性和嬌艷。因為野生的原因,大花黃牡丹比人工培養(yǎng)的牡丹更顯得剛勁挺拔,也不失“虛生芍藥徒勞娘,羞殺玫瑰不敢開”的風情。
每年的五六月,扎貢溝的黃牡丹長勢非常喜人,成片的黃牡丹爛漫醉美、芬芳飄逸,毫無雜質(zhì)的黃色花朵一簇緊挨著一簇,如拳頭般大小,在陽光下金光燦燦,整個植被大多高過游人。
牡丹常有,野生牡丹卻屈指可數(shù),而野生的黃牡丹則更彌足珍貴。大花黃牡丹是全世界瀕臨滅絕的珍稀植物之一,屬于全國二級保護植物。這種野生的黃牡丹,對環(huán)境的要求極為苛刻,只能生長在海拔2000~3500米的地帶,抗旱力弱畏懼炎熱,喜愛陽光和溫暖,對環(huán)境中的水分有很大依賴。如此苛刻的要求,黃牡丹卻在扎貢溝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每年的5月28日,一年一度的黃牡丹節(jié)無疑成為了整個米林最重要的節(jié)日。當?shù)氐牟刈?、珞巴族和漢族紛紛來到扎貢溝原始森林賞花飲酒,更有人從林芝、拉薩甚至更遠的地方,前來一睹黃牡丹的風采。在珞巴歌舞、響箭、歡呼聲中游人們醉在黃牡丹的花香中。
“生命的贊禮”
5月27日,在米林縣旅游服務中心,有一個特殊的活動——西藏自治區(qū)內(nèi)外的一批藝術家聚集在這里慶祝新成立的西藏林芝畫院。這是林芝地區(qū)的第一座畫院,它的成立為各地書畫家在米林這樣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提供了交流的平臺。
“生命的贊禮”作為首屆美術作品展為西藏林芝畫院拉開了帷幕,這次書畫展也主要以米林獨特的黃牡丹為主題。院長張曉飛表示,第一次見到黃牡丹之后十分震驚,高原的黃牡丹與內(nèi)地的黃牡丹差異巨大,因為有著高原的血統(tǒng),其身上具有一種高潔的精神品質(zhì),他說之所以起名為“生命的贊禮”就表示了黃牡丹不以華為貴,以生命力見長的特質(zhì),由此也創(chuàng)造出了“黃牡丹畫派”。
在張曉飛畫的寫意黃牡丹里,他關注的是黃牡丹一年四季的狀態(tài),通過他的感受來表達黃牡丹獨有的意境,他說,他并不是把關注點都放在花朵盛開的時候,而是一年四季都有。其他畫家也是忠于原生態(tài),并不是體現(xiàn)牡丹的富貴,而是著重于野性、野趣和野境。張曉飛說:“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源于自然。”
在黃牡丹節(jié)上,我們還看見一群服飾特別的少數(shù)民族歌舞表演,這就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shù)民族——珞巴族。作為生活在西藏東南部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以其獨特的服飾、語言、習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珞巴民俗文化,而米林縣的南伊鄉(xiāng)也作為西藏僅有的三個珞巴自治鄉(xiāng)之一。
珞巴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shù)民族,僅有3000人,其中在米林的就有2000人左右,大部分屬于博噶爾部落。珞巴族是典型的喜馬拉雅山地民族,歷史上以狩獵、種植和跨喜馬拉雅山的商品交換為生。除了作為圖騰的老虎,珞巴族人的狩獵范圍包括從黑熊到山老鼠的眾多野獸。他們相信萬物有靈,制作弓箭,取箭毒時需要向山神祈禱,如果獵殺到大型野獸,也要向無所不在的自然精靈獻祭。相傳珞巴族的祖先阿布達尼曾經(jīng)娶萬物為妻,這個傳說表明了珞巴族人和大自然的生命之間無法割舍的密切關系。直到今天,珞巴族人依然多少信奉著萬物有靈,他們的巫師在做法中,能夠和世界萬物交談。珞巴族的世界觀,同樣可以用“生命的禮贊”來形容。
探尋藏醫(yī)藥的發(fā)源地
米林縣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境內(nèi)既有雄偉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和遺世獨立的南迦巴瓦峰,也有幽深神秘的南伊溝和扎貢溝。多變而濕潤的氣候,落差極大的海拔垂直分布,復雜奇特的地形,讓這里成為藏地植物生長的寶庫。據(jù)說藏醫(yī)藥的創(chuàng)始人宇妥·云丹貢布就曾在這里設立藏醫(yī)學院,米林因此得名“藥洲”。28日下午,自治區(qū)藏醫(yī)藥論壇也在米林縣舉行,眾多來自藏醫(yī)藥各界的人士,在一起就“藏藥材的種植基地合理開采”、“奇正藏藥在自治區(qū)藏醫(yī)藥行業(yè)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以及一種獨特的外來藥材“瑪卡的種植經(jīng)驗和特點”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作為藏醫(yī)鼻祖云丹貢布講學授教之地,早在1300多年前,米林有了第一座藏醫(yī)專業(yè)學校,是藏醫(yī)南方學派的搖籃地,在公元8世紀(763年)55歲的云丹貢布領著自己的徒弟德瓦白,在米林居住了十年之久,培養(yǎng)出了藏醫(yī)主任約50名,主治醫(yī)師50名,醫(yī)師100名,這些學子學成后,分布于雪域各地,為藏醫(yī)藥學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傳說扎貢溝的甘露洞,就是云丹貢布所設立醫(yī)學院最高學位的考試地點。為了探訪這一遺跡,我們一行人前往扎貢溝向黃牡丹叢林深處走去,投身于初夏扎貢溝原始森林馥郁深沉的氣氛中。一人多高的黃牡丹在高達四五十米的云杉林中嬌小可人。路面覆蓋著歷年堆積的落葉和樹皮,柔軟深厚,陽光在林間傾瀉下如箭矢般的光束。
牡丹叢中還有當年醫(yī)學院的殘垣,在藤蘿和花枝的重重遮蔽中,只能隱約看見磚石的殘跡。宏偉的云杉王,在樹根上并肩挺立起三根摩天的巨干,如今一根已經(jīng)倒下,如同一條橋梁,橫亙小溪之上,通向森林深處。在這棵云杉王的枝干上,樹皮層層嵌套包裹,體現(xiàn)著一個千年生命的威嚴。
路上隨處可見腐朽倒下的巨樹,隨著海拔逐漸上升,牡丹花已經(jīng)不見蹤影,峭壁上卻綻放著杜鵑。杜鵑叢的邊上,就是甘露洞——傳說中云丹貢布所設立的醫(yī)學院最高學位的考試地點。如今在云丹貢布的摩崖石像邊,依然流淌著神秘的清泉,滋養(yǎng)著云杉林、大花黃牡丹和大山深處的珞巴人。
一同前行的藏族同胞進洞之后,便立刻顯得嚴肅尊敬,小心地踮腳用小勺收集洞深處緩慢滲出的泉水,許多人都在耐心等待著那一滴滴滲出的藥泉。據(jù)說在冬天,洞頂所有滴水的地方都會垂下尖銳的冰柱,如果大聲說話,可能會震動冰柱從天而落。
告別甘露洞,已經(jīng)日漸西垂,重新走回會場后面人們相聚射箭的地方,文化節(jié)的慶典早已結(jié)束,但人們還是饒有興趣地參與和圍觀響箭比賽,一陣陣歡呼聲響起,周圍的黃牡丹隨著風微微晃動著金色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