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傳奇品牌邁凱倫正式敲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將在中國市場銷售旗下全系包括MP4-12C、MP4-12C Spider以及P1三款超級跑車,也將在中國市場續(xù)寫極速傳奇的新篇章。同時這一年也正是它的50歲生日,讓我們將時光倒流,追憶邁凱倫是如何締造了一個極速傳奇
布魯斯·邁凱倫
作為邁凱倫的創(chuàng)始人。布魯斯·邁凱倫對F1世界的巨大影響,遠遠超過了他作為車手取得的所有成績的總和。50年代中期,邁凱倫在家鄉(xiāng)開始了車手生涯。很快,他在1958年贏得了去歐洲參加F2比賽的獎金,迅速上升為單座車手。次年,他在cooper車隊上演了自己的F1處女作。在該賽季接近尾聲之時,他已是得分榜上的???。他最終在賽柏林奪取了該賽季決賽的冠軍,當時只有22歲,成為了大獎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冠軍。1960年退役之后,邁凱倫組建了“布魯斯·邁凱倫賽車有限公司”并裝配自己的賽車。因技術方面出類拔萃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1968年第一輛一級方程式賽車邁凱倫M7A
由羅賓·赫德和戈登·柯柏克聯(lián)手設計,M7A是第一款使用福特Cosworth DFV發(fā)動機的邁凱倫汽車,造型矚目優(yōu)雅,并在1968年勇奪車隊亞軍。M7A在丹尼·休姆的駕駛下,在意大利和加拿大大獎賽上屢創(chuàng)佳績。在比利時大獎賽上,布魯斯駕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賽車贏得大獎賽。
作為賽車運動史上最成功的品牌,邁凱倫的競技歷史可追溯至50年前。這是一個典范成功的故事,是關于一群充滿斗志的勇士,用愿景、勇氣和專注書寫下的傳奇。而這個故事的開頭則是由布魯斯·邁凱倫(Bruce McLaren)開啟。
傳奇從這里開始 1963年
邁凱倫成立于1963年,由賽車手布魯斯·邁凱倫創(chuàng)立,在創(chuàng)立邁凱倫車隊之前曾是Cooper F1車隊的賽車手,豐富的賽車經驗也為日后創(chuàng)立邁凱倫車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邁凱倫車隊成立之初以制造F1賽車為主要業(yè)務,除了參加F1比賽之外,還參加印第安納波利斯500、加拿大美國挑戰(zhàn)杯以及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主要由創(chuàng)始人布魯斯·邁凱倫擔任車手,1968年布魯斯和丹尼·休姆(Denny Hulme)兩名車手搭檔,布魯斯在當年的比利時大獎賽上首次奪冠。
但好景不長,很遺憾在1970年的一次新車型測試當中發(fā)生了嚴重事故,也許是天妒英才,使既是賽車手又是設計師、工程師,年僅32歲的布魯斯·邁凱倫不幸離世。沒有了創(chuàng)始人帶領的邁凱倫車隊進入了一個低潮時期,此后,Teddy Mayer接管了車隊。盡管有這樣大的挫折,他們仍舊同心協(xié)力,經歷了不長的低潮期之后抓住了機會,并在方程式比賽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包括一級方程式、二級方程式、加拿大美國挑戰(zhàn)杯和印地賽。
邁凱倫車隊決定在1972賽季結束后放棄加拿大美國挑戰(zhàn)杯系列賽,著眼于只進行一級方程式和印地賽。這一決定被證明是正確的。讓他們在1974年獲得了首個F1世界車隊冠軍和世界車手冠軍。在1979年賽季結束后,邁凱倫車隊決定不再參加印地賽,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世界一級方程式F1之上。
黃金時代的到來 1980~1990年
時間來到1980年代,邁凱倫車隊因為成績并不理想,所以車隊組成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在壓力之下,邁凱倫車隊與羅恩.丹尼斯的Project 4 F2車隊合并。從1981年開始,邁凱倫的F1賽車開始被命名為“MP4-xx”,其意義代表了McLaren Project 4-xx。截止到2013年邁凱倫F1賽車已經發(fā)展到了MP4-28。
當時車隊的主要贊助商是菲利普莫里斯集團,也就是萬寶路香煙的生產商,在其資金支持下,重組后的邁凱倫車隊開始開發(fā)碳纖維替代傳統(tǒng)鋁合金材料的F1賽車底盤。由于邁凱倫車隊率先使用碳纖維材質的賽車底盤,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至后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多位著名賽車手的功勞,包括尼基·勞達(Niki Lauda)、阿蘭·普羅斯特(Alain Prost)、艾爾頓·塞納(Ayrton Senna)、柯克·羅斯伯格(Keke Rosberg)等都在此期間先后為車隊效力,并取得輝煌的成績。在1988年由普羅斯特和塞納駕駛的MP4-4 F1賽車,拿下了16場大獎賽中的15場勝利,這是至今為止,在所有體育運動種類中最具壓倒性成就的記錄之一。
走在鑄造傳奇的路上
在1990年代,邁凱倫車隊也有相當出色的成績,依靠塞納的表現(xiàn)拿到了1990年和1991年的冠軍。隨后邁凱倫車隊的賽車受到了發(fā)動機的困擾,從本田提供的發(fā)動機更換到考斯沃斯、再到標致,最后與梅賽德斯-奔馳展開合作。隨著塞納的離開,著名車手邁卡·哈基寧加入了進來。1990年代末,哈基寧為車隊贏得了兩個車手冠軍。
進入到21世紀,邁凱倫的表現(xiàn)相對比較低迷,哈基寧也在2001年賽季結束后退役。2008年,加入車隊不久的漢密爾頓駕駛號稱世界上最好的空氣動力學賽車MP4-23,在整個賽季中大獲全勝,最終獲得了車手冠軍。2009年羅恩·丹尼斯卸任車隊負責人,由馬丁·惠特馬什接替,同時簽下了年度車手冠軍簡森·巴頓征戰(zhàn)下一賽季。在2012和2013賽季邁凱倫車隊依然保持著車隊亞軍和季軍的成績。并且在2013年5月16日宣布,將于2015年開始搭載本田發(fā)動機。雖然合作伙伴、車手、贊助商在不斷的變化,但依然擋不住邁凱倫車隊對于汽車運動的執(zhí)著與前進的腳步。
時至今日,邁凱倫車隊已經成為僅次于法拉利的,歷史第二悠久的F1車隊,同時也是一支非常成功的F1車隊,贏得過數(shù)不清的獎杯與榮譽。
McLaren F1公路最速神話誕生 1993年
作為一支有著悠久歷史并且取得過驕人成績的F1車隊,匯聚了多年的賽車經驗與先進技術,而這些經驗和技術儲備為開發(fā)公路跑車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1980年代輝煌的賽場戰(zhàn)績讓邁凱倫對進軍超級跑車市場有了充分的信心。1989年邁凱倫汽車公司成立,在1993年正式推出了它的第一款超級跑車邁凱倫F1,邁凱倫F1是第一款使用一體式碳纖維底盤的量產車,它貫徹了設計師思路,追求極致的輕量化,使用了大量的碳纖維、鈦合金、鎂合金等材質。采用編號為S70/2的寶馬V12自然吸氣發(fā)動機,最大功率達到了627hp。
上世紀90年代碳纖維在跑車上的應用已經出現(xiàn),法拉利、保時捷都使用了碳纖維材質,但僅僅局限與車身上,邁凱倫依靠自己在賽車上的經驗,使得邁凱倫F1的底盤和許多受力部件都使用了碳纖維,在極致輕量的情況下,車架強度是同時代超級跑車法拉利F40的兩倍。邁凱倫F1在1998年創(chuàng)造了量產汽車的最高時速紀錄386km/h。則讓這輛邁凱倫F1在7年中毫無對手,一直屹立于速度紀錄的最頂端。
在邁凱倫F1之后,邁凱倫的跑車計劃開始與合作伙伴梅賽德斯-奔馳合作。1999年,邁凱倫同意與奔馳合作開發(fā)SLR車型,2003年奔馳SLR邁凱倫正式亮相,最大輸出功率為626hp,最大扭矩780Nm。SLR的內部代號為P7,其實在SLR之后奔馳與邁凱倫還有P8、P9、P10多個跑車計劃,只不過后來這些計劃都被終止。這其中P8是一款與法拉利F430競爭的車型,P9是一款中置發(fā)動機的入門級跑車,P10則是SLR的換代產品。
McLaren MP4-12C毋庸置疑的完美 2009年
在與奔馳的跑車合作計劃終止之后,奔馳自己發(fā)展了SLS AMG作為SLR的后繼產品,而邁凱倫也在2009年帶來了MP4-12C全新跑車,許多人認為邁凱倫不是一個真正的汽車公司,因為它一直在使用別人的發(fā)動機,而MP4-12C的推出,全部由邁凱倫獨立主導研發(fā)的動力總成、底盤以及車架也一舉打破了這個質疑。代號為P11的MP4-12C同樣采用一體式全碳纖維車身和底盤設計,搭載M838T 3.8L V8雙渦輪發(fā)動機,功率達到了625hp,扭矩達到了601Nm。后續(xù)邁凱倫還推出了敞篷版的MP4-12C Spider車型。
McLaren P1終極利器問世 2013年
2013年,在50周年之際邁凱倫也奉上了全新的終極跑車P1,邁凱倫P1采用了3.8L V8發(fā)動機和電動機相結合的混合動力系統(tǒng),最大輸出功率為814hp,通過在F1賽車上已經應用的KERS動能回收系統(tǒng),還可以獲得 162hp的額外功率,因此邁凱倫P1的最大總功率為976hp,0~100km/h僅2.8s,0~200km/h也在7秒以內,極速384km/h。車身方面依然延續(xù)了極致輕量的理念,除了具有一體式碳纖維車身之外,內飾極為簡潔,并且座椅是根據車主身材量身定制的,只為減去不必要的重量。流線型的車體已經讓空氣動力學發(fā)揮到了極致,風阻系數(shù)僅為 0.34。DRS和IPAS兩個技術也出現(xiàn)在邁凱輪P1上,它們可以通過方向盤上的兩個按鈕分別進行操作。其中DRS系統(tǒng)(Drag Reduction System)即為可調尾翼控制系統(tǒng),其技術來自于F1賽車,該技術可減少23%的阻力。IPAS系統(tǒng)(Instant Power Assist System)是即時動力輔助系統(tǒng),車主可以通過按鍵瞬間啟動電動機,享受加速的快感。
在汽車行業(yè)中,邁凱倫絕對算得上特立獨行,無論F1還是公路跑車,邁凱倫都遵循著追求極致完美的信念與對汽車運動的執(zhí)著。它雖然昂貴,但它并不是一件用來炫耀的奢侈品,而是為純粹性能和速度而生的終極利器。在邁凱倫50周年之際,它來到中國為極速傳奇翻開了新的篇章。